近现代域外游记丛编·日本看中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0:58 2

摘要: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大正、昭和时期,随着日本对外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加之海陆交通发展、贸易扩大等因素,不计其数的日本人或公派或自费,先后赴华游历,其中不少人或组织也都留下了见闻记录。这些见闻记录形式多样,称呼不一,如日记、旅行记、游记、纪游、纪行、见闻录、考察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大正、昭和时期,随着日本对外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加之海陆交通发展、贸易扩大等因素,不计其数的日本人或公派或自费,先后赴华游历,其中不少人或组织也都留下了见闻记录。这些见闻记录形式多样,称呼不一,如日记、旅行记、游记、纪游、纪行、见闻录、考察记、报告书、复命书、游草、杂记等等,这里通称之为游记。从数量上来讲,涉及中国的游记仅仅是单行本,就在500种以上。如果加上散见于各种报纸、杂志等刊物上的零散资料,以及尚未出版的手稿等,近现代日本人留下的中国游记文献至少数以千计。这些游记大多出自个人之手,其作者身份多种多样,上至一国之首的内阁总理大臣下至普通民众,其中既有官僚或政治家、军人以及大陆浪人,又有作家、艺术家、学者及编辑记者,还有实业家、商人以及教习、留学生或民间人士等。其游华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来工作、学习或观光,有的是来调查侦探、收集情报,还有的是出于其他目的。值得强调的是,鉴于当时这段不同寻常的中日关系,来华日本人即便名为游历,但实际上多以了解中国国情、探知各方面实况为目的。因此,这类游记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山水游记,多为出于一定目的的“行役记”或考察记,且不同程度地带有中日关系所赋予的时代特色。所记内容也是包罗万象,从传统游记常见的山川景物、史地沿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到军事海防、经济贸易、宗教民俗、科技文化、国民素质以及个人观感等,几乎无所不涉。从性质和类别来讲,作为近代“域外游记”的一部分,这些游记早已超出文学范畴,而是涉及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民族、宗教、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多种领域、多门学科的综合门类。从研究角度而言,其史料价值、学术意义等均不容忽视。本丛书旨在从近代(1867-1945)日本人留下的中国游记中,尽可能选取各领域较有影响且不易入手的文本,加以翻译,以呈现给读者。先期计划推出的游记主要有:第二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黑田清隆著《漫游见闻录》(1888)驻华领事馆领事米内山庸夫著《云南四川踏查记》(1940)政治家冈田忠彦著《南中国一瞥》作家兼美术评论家木下杢太郎著《中国南北记》游记作家迟塚丽水著《新入蜀记》(1926)和《山东巡礼》(1915)地理学家藤田元春著《从西湖到包头》(1926)宗教家来马琢道著《苏浙见学录》(1913)著名宗教学家释宗演《燕山楚水:楞伽道人手记》(1918)《大汉和辞典》编纂者诸桥辙次著《游华杂笔》(1938)实业家服部源次郎著《一商人的中国之旅》(1925)

推荐阅读


近现代域外游记丛编·日本看中国

云南四川踏查记

[日]米内山庸夫 著 郭举昆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4ISBN:9787108079978 定价:48.00元【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1910年赴云南、四川旅行时的记录。他同年7月由上海启程,经香港、海防进入云南,后北上入四川,由四川下长江,过三峡,11月返回上海。其中,海防至昆明段利用滇越铁路,昆明至成都段则是徒步完成的。其行旅之艰辛及对滇蜀风土感受之深不言而喻。本书分纪行和调查两部分,纪行部分主要包括滇越铁道、云南高原、从自流井(自贡)到嘉定(乐山)、峨眉山、岷江与长江、下三峡、访古战场、滇蜀山水记等篇章;调查部分主要是有关地势及交通、沿道形势(滇越铁道沿线、云南四川大道)和气候等内容。书中还有许多作者当时拍摄的照片和亲手画的素描及旅途所得的拓片、名人笔迹等(约100幅),对了解和复原滇蜀地区的历史很有帮助。

【作者简介】

米内山庸夫(1888—1969),日本职业外交官。毕业于日本设在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逐渐成为“中国通”式的人物,前后在中国生活30年,历任日本驻济南、杭州、海拉尔领事馆的领事。著有《中国风土记》《蒙古风土记》《蒙古草原》《南宋官窑之研究》等书。

【选摘】

横穿涡流

离开夔州。行船去白帝山下,必须从滟滪堆的一侧经过。长江之水流至滟滪堆,击岩撞石,掀起波澜,卷起旋涡,翻转逆流。这便是峡口第一危险的地方。

船离开夔州岸边来到江中。我们要先横渡长江到江的对岸,然后顺着江水右侧行至滟滪堆下方,再横渡长江回到左岸,在白帝山下停靠。我们在滟滪堆下方横渡时遇到了险情。滟滪堆的下方,江水逆卷,播弄我们的船,使之在原地盘旋。在宽阔的河道上洋洋洒洒流淌过来的长江之水,在距瞿塘峡口不远的地方遭遇河道变窄,江水没有足够的排泄通道,便汹涌奔向峡口。而峡口处有滟滪堆阻挡去路,江水便卷起旋涡滚滚倒流。一处刚出现水壶状旋涡,相邻处又涌出山一般的波涛。无论是水还是山,都露出一副暴虐疯狂的恐怖模样。

夔州府城(三峡)

我们的船就是划进了这个滟滪堆下方的巨大涡流。船直接被卷入旋流,扯入涡心,被紧紧地吸在那里不得动弹。就这样任旋涡摆弄。船被涡流转了两圈、三圈,转速越来越快,水手们停止划桨,与我们一起紧紧趴在船底。船老大独自一人手握船舵瞪着水面,等待旋涡平静下来。旋涡一停,船老大立刻发出号令,水手们一齐操桨划船。号子声威猛嘹亮,与船老大的怒号声和江水的波涛声和谐交响,好一个勇武雄壮的场景。穿过旋涡,横渡急流,以左岸一块突出的岩角为目标前行。水流湍急,船行似箭,眼看着就要撞上那块岩角。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老大猛地往右转舵,船往右拐了个大弯避开了岩角,然后再往左拐弯,进入岩石的背阴处。这里,江水平缓,回流形成一条小河。船静静地停了下来。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真不愧是在三峡中成长起来的船老大。船老大真是了不起!

这次经历令我们对船老大心生敬意。

登白帝山

将船停靠在山下,上岸爬白帝山。

白帝山是一座高三百尺的山。山腰有观音庙,面朝西。山顶树木繁茂,林中有庙宇。那便是昭烈帝庙,祀奉刘备。现在称白帝寺。庙内还有武侯祠,祀奉孔明。

城峻随天壁,楼高望女墙。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

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

这是杜甫的诗《上白帝城》。杜甫晚年在夔州。估计那个悲愤慷慨的杜甫,经常登上白帝山,俯瞰长江之水悄然落泪,眺望夔州孤城思念京华。据传,那著名的《秋兴八首》也是在夔州时创作的。

杜甫的秋诗八首(成都草堂)

行走高原

八月十九日,上午七点,离开东川前往昭通。东川至昭通,全程三百一十里(即六十日里),我们仍然打算花六天时间用两条腿踏破万岳千山。当日,天气晴朗。东川平原走完后便接连爬坡,时时遭遇陡坡。我有点发烧,像得了疟疾一般难受,可是身处山中,无计可施。在高原的草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鼓起勇气继续前行。翻过一座山,沿红石河下行至红石岩,留宿一宿。下榻后,仍感不适。把大家在途中采到的青头菌煮来吃,鲜美可口。这一天,行程六十里。

八月二十日,阴。这天的行程,坡道陡峭,步履艰难。爬呀爬,好不容易爬上山岭,来到高原。这一带,海拔高度八千尺。

在八千尺的高原上行走,心情难以言表。放眼望去,山外有山,山峰如玉,四方相连。成百上千的山峰并列而成的地平线,与白云相拥,为天际抹上一道色彩。在山顶环视周边群山,如同放眼大海的波涛一般,美不胜收,而且色彩比大海的波涛更加绚丽多彩。大海的波涛总是绀碧一色,而连绵的山峰,则是色彩纷呈,妙不可言。远处的山峦是接近蓝色的紫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或赤或黄,岩头和草原增色添彩,或黑或绿,恰如色彩斑斓的玉石并串相连。

万尺高山(云南高原)

据说云南有瘴气,还听说有老虎。可是我们一路走来,却发现云南的山真的很美。云南的路,怎么走,前面都是山。真的是一山连一山。并且这些山如锦绘般美丽。紫峰间白云飘浮,高原上百花斗艳。覆盖群山的青空清朗明净,万尺高山,令人神清气爽。远处的松树林,绿叶浓郁;路端的荞麦地,白花添彩。云霞悬挂其间,不辨哪些是花哪些是霞。云霞那端有猓猡的小舍,原野这边有放牛的牧童,前行路上有低飞的喜鹊。云南的高原,景色壮美。我仰卧在高原的草坪上频频眺望着蓝色的天空,心生一念:在如此美妙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死也足矣!

在骡马店遇到同胞藤田万吉。说是从四川前往云南的途中。聊了一会儿之后,我们互道一路平安。

这天,在途中喝了很多粥,吃了一肚子梨,在翻越白沟街附近的山岭时出现腹痛,非常难受。之后,忍着腹痛前行十五里,终于到达以扯汎,在此投宿。

翻山越岭

八月二十一日,快晴。

从以扯汎出发前往江底。又是爬陡坡。岭上的茶馆有荞麦粉卖。买来用水揉成面煮着吃。翻过山岭,从丫口塘沿溪流下行三十里。河上架着石桥。越往下,河道越宽,河上出现铁索吊桥。急流撞击山岩,气势磅礴,景色壮观。当日天气暖和,走得我浑身是汗。这是入滇以来首次遇到的和风暖日。

踏查图 昆明至叙州

下午四点抵达江底。留宿。

客栈临江,风光无限。打开窗户,月亮已升上对面的山峰。水流声滔滔入耳,在枕边回响。一阵旅愁袭上心头。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