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野鸡财经大学”黑名单曝光!毕业证无效,考生慎防陷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02:31 2

摘要: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考生报考财经类高校。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考生报考财经类高校。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往往能凭借地域与专业优势进入高薪行业。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下,一些不法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对“名校光环”的盲目追求,炮制出大量虚假财经类高校。

这些学校以“包分配”“中外合办”“低分上名校”等话术为诱饵,实际却是无办学资质、无教学场地、无就业保障的“三无”机构。

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多次公布正规高校名单,但仍有考生因信息不对称或侥幸心理落入陷阱。

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揭露上海4所臭名昭著的“野鸡财经大学”,并分析其诈骗套路,帮助考生和家长擦亮双眼。

一、虚假承诺型:以“包分配”为幌子的骗局

上海经济贸易大学:虚构外企就业前景

诈骗手段:

招生时宣称“与500强外企合作,毕业生100%包分配”,甚至伪造合作协议书;

承诺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工作,年薪可达20万元以上;

实际并无固定办学场所,学生入学后仅被安排参加短期职业培训,最终发放的证书为成人教育学历。

典型案例:

2023年,一名山东考生因轻信“包分配”承诺,支付高额学费后发现学校连教室都没有,所谓的“就业安置”实为推荐到劳务中介公司。

上海工商学院:盗用正规高校命名模板

诈骗手段:

模仿国内其他省份的“工商学院”命名(如山东工商学院),利用考生对高校命名的惯性认知;

制作虚假官网,展示伪造的校园风光、师资力量和就业数据;

通过电话推销“自主招生名额”,声称无需高考成绩即可入学。

典型案例:

2022年,一名安徽考生在招生人员诱导下,缴纳5万元“入学保证金”后,发现学校官网无法访问,招生电话也已停机。

二、虚假资质型:冒用“中外合办”或名校历史名称

3. 上海国际管理大学:伪造“中外合办”身份

诈骗手段:

宣称与“哈佛商学院”“伦敦政经学院”等海外名校合作,承诺学生可获得双学位;

以“在线教育”为幌子,要求学生缴纳高额学费后,仅提供网络录播课程;

发放的学位证书无法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企业根本不认可。

典型案例:

2021年,一名江苏考生因轻信“可留学海外”的宣传,花费12万元学费后,发现学位证书仅为培训机构自制,最终被迫放弃求职。

上海财经学院:盗用名校曾用名

诈骗手段:

上海财经大学曾用名为“上海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该野鸡大学利用这一历史信息误导考生;

在搜索引擎中购买关键词广告,使搜索“上海财经学院”时优先显示其虚假官网;

招生人员冒充“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办”,声称可“降分录取”低分考生。

典型案例:

2020年,一名浙江考生因误以为“上海财经学院”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曾用名,入学后才发现学籍无法在学信网查询,最终报警维权。

三、虚假宣传型:以“证书培训”冒充学历教育

5. 上海经济管理大学:从培训机构“变身”野鸡大学

诈骗手段:

前身为会计考证培训机构,后擅自更名为“大学”,通过电话、短信轰炸式招生;

承诺学生可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实际仅提供成人高考辅导或网络教育课程;

伪造“上海市教委批准文件”,利用考生对政策文件的陌生心理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

2019年,一名福建考生在招生人员诱导下,支付3万元学费后,仅获得一张“培训结业证书”,无法用于考研或考公。

总结

野鸡大学的“三重陷阱”

信息差陷阱:利用考生和家长对高校命名规则、招生政策的陌生,通过虚假官网、伪造文件制造“正规”假象;

侥幸心理陷阱:抓住低分考生“低分上名校”的渴望,以“自主招生”“内部指标”为诱饵实施诈骗;

沉默成本陷阱:部分学生入学后发现被骗,但因害怕家长责备或不愿承认错误,选择隐忍,导致更多人受害。

如何避免落入野鸡大学陷阱?

查证办学资质:

登录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或“阳光高考”平台,查询全国正规高校名单;

警惕名称中包含“经济贸易”“国际管理”“工商”等字眼,但未在教育部备案的院校。

核实招生渠道:

正规高校仅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填报志愿录取,不存在“内部招生”“点招”等途径;

拒绝通过个人微信、支付宝转账学费,所有缴费必须通过学校官方对公账户。

警惕过度承诺:

任何承诺“包分配”“保就业”“无需高考成绩”的招生宣传均为虚假信息;

中外合办项目需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平台(http://crs.jsj.edu.cn)查询备案信息。

给考生的忠告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但绝非“一考定终身”。与其冒险选择野鸡大学,不如脚踏实地:

分数不足时:可考虑复读、报考专科院校后专升本,或选择职业技能培训;

家庭经济困难时:可申请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或选择公办院校的定向培养计划;

对地域有执念时:可优先选择外地正规高校,通过考研、实习等方式进入上海就业市场。

记住:真正的学历,永远无法通过“捷径”获得;教育的价值,在于脚踏实地的积累与成长。

来源:汝不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