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夏日的微风轻拂,吉林省博物院“清风徐来——吉林省博物院藏折扇书画展”翩然而至。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折扇的展览,更是一次对东方美学的深度探寻。在文人雅士的笔下,在能工巧匠的手中,折扇早已超越了纳凉工具的实用属性,成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独特载体。
当夏日的微风轻拂,吉林省博物院“清风徐来——吉林省博物院藏折扇书画展”翩然而至。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折扇的展览,更是一次对东方美学的深度探寻。在文人雅士的笔下,在能工巧匠的手中,折扇早已超越了纳凉工具的实用属性,成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独特载体。
折扇之源·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当我们追溯折扇的起源,仿佛翻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文献记载可知,折扇虽晚于团扇出现,却以独特的魅力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
北宋时期,其精美的制作工艺与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让人们眼前一亮。那些以鸦青纸为底,描绘着异国豪贵、妇人鞍马、莲荷水禽,辅以银泥勾勒云气月色的折扇,不仅是实用的纳凉之物,更像是一件件承载着异域风情的艺术品。然而,在当时,折扇并未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同一位初来乍到的客人,在陌生的环境中等待着被接纳。
到了明代,折扇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明宣宗朱瞻基所作的《松下读书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目前中国所能见到的最早折扇书画实物,这不仅标志着折扇与书画艺术开始紧密结合,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折扇的发展。此后,从宣宗之孙宪宗朝开始,江南一带文人折扇书画实物大量涌现。尽管初期官员阶层对折扇存在排斥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中期以后,折扇书画日渐成熟,以其独特的“卷舒之便”和艺术价值,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团扇,成为世人的新宠。
折扇的兴盛,不仅体现在其作为日常用品的普及,更在于它衍生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富贵人家不惜巨资购藏名家书画折扇,将其视为身份的象征;折扇制作工艺也愈发精湛,扇面与扇骨的材质不断丰富,牙、木、骨、玳瑁等材质被巧妙运用,扇骨的雕刻工艺更是精益求精,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在工匠的手中栩栩如生。同时,扇套、扇盒、扇坠等配套点缀的出现,让折扇从单一的实用品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文人雅士的风雅情怀与审美追求。
扇面丹青·方寸之间的艺术盛宴
此次“清风徐来”折扇展,吉林省博物院精心遴选50 把院藏近现代名家成扇,有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伯英、张大千、溥儒、陈半丁、陈少梅等多位书画家,每一把都是诗、书、画、印、工完美融合的艺术珍品,在方寸扇面之间,勾勒出天地万象,诉说着岁月故事。
走进展厅,一幅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扇面绘画映入眼帘。画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在狭小的扇面上展现出广阔的艺术天地。有的扇面描绘着崇山峻岭,峰峦叠嶂间云雾缭绕,山间小径蜿蜒曲折,几座茅舍点缀其中,仿佛让人置身于宁静悠远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静谧;有的扇面则聚焦于花鸟、走兽,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娇艳欲滴的花朵和栩栩如生的鸟兽展现得淋漓尽致;
颜伯龙 红衣罗汉图成扇
人物扇面亦别具韵味,红衣罗汉袒胸露腹,神态自若,朱砂之色在墨韵间明丽夺目,宽袍高仕目光远眺尽显隐逸风骨,抚琴仕女低眉垂眸,指尖似落琴弦,流淌出古典雅韵;这些扇面绘画,不仅展现了画家们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更融入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意境与韵味。
张伯英 节录苏轼《中山松醪赋》
除了绘画,扇面上的书法同样令人赞叹不已。书法家们以扇面为纸,以笔墨为舞,或行云流水,或苍劲有力,将汉字的美感与书法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楷书端庄秀丽,一笔一划间尽显严谨法度;行书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草书狂放不羁,笔走龙蛇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书法作品与绘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扇面艺术的独特氛围。有的扇面上,诗词与绘画相结合,诗人的情感通过书法家的笔墨与画家的丹青完美呈现,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扇面上的印章也是扇面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小的印章,或朱文,或白文,或古朴典雅,或灵动活泼,为扇面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印章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姓名章、斋号章、闲章等,每一枚印章都蕴含着主人的个性与心境。印章的位置与布局也十分讲究,与绘画、书法相互呼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扇面的整体艺术效果更加和谐统一。
文人雅韵·折扇背后的精神世界
折扇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文人雅士的推崇密不可分。在古代,文人墨客们将折扇视为抒发情感、展现才华的重要载体,一把折扇,承载着他们的风雅情怀与精神追求。
对于文人来说,折扇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无论是漫步于园林之中,还是与友人雅集之时,手持一把折扇,轻轻摇曳,既可以消暑纳凉,又能彰显自己的文人气质。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更是文人之间交流情感、切磋技艺的重要方式。他们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倾注于扇面之上,或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或抒发对人生的感悟,或寄托对友人的思念。每一把折扇,都是文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与精神的象征。
陈半丁 紫藤图成扇
同时,折扇也是文人社交的重要媒介。在文人雅集中,展示自己的折扇作品,与友人相互品评、交流,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活动。通过折扇,文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形成了独特的文人圈子。不同的文人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他们在折扇创作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推动了折扇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白蕉 墨兰图成扇
此外,折扇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扇面的形状犹如一轮明月,象征着圆满与和谐;扇骨的结构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与平衡美。折扇的开合自如,寓意着人生的进退有度、能屈能伸。文人雅士们在把玩折扇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感悟着人生的哲理,体会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匠心传承·折扇制作工艺的精湛之美
折扇的魅力,除了扇面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一把优质的折扇,从选材到制作完成,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
在扇面的制作上,选材十分讲究。传统的扇面材质主要有纸本、绢本等,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质感。宣纸有生熟之分,亦书亦画,依纸性,能够展现出丰富的笔墨的趣味;绢面质地细腻,色彩鲜艳,更适合绘制工笔画。制作扇面时,需要将纸张或绢料经过特殊处理,使其平整、光滑,并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耐久性。扇面的裱糊也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需要将处理好的纸张或绢料均匀地裱糊在扇骨上,要求裱糊平整、牢固,不能有气泡和褶皱。
黄宾虹 秋山暮霭图成扇
扇骨的制作更是工艺复杂。扇骨的材质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竹、木、牙、骨、玳瑁等。竹制扇骨因其质地坚韧、轻巧便携且易于雕刻而备受青睐。制作竹制扇骨,首先要挑选合适的竹子,一般选用生长多年、质地坚硬的竹子。然后将竹子锯成合适的长度,经过烤竹、刮青、打磨等多道工序,使竹骨表面光滑平整。接下来是雕刻工序,工匠们运用各种雕刻技法,在扇骨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如花鸟、山水、人物等。雕刻完成后,还需要对扇骨进行染色、上漆等处理,以增加扇骨的美观度和耐久性。
除了扇面和扇骨,折扇的其他配件如扇钉、扇坠等也都经过精心制作。扇钉是连接扇骨的重要部件,要求制作精细,确保扇骨能够灵活开合;扇坠则起到装饰作用,通常由各种宝石、玉石、玛瑙等制成,形状各异,色彩斑斓,为折扇增添了一份灵动与雅致。
观展之约
开启一场文化与艺术的奇妙之旅
“清风徐来——吉林省博物院藏折扇书画展”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欣赏折扇艺术的绝佳机会。在这里,您可以漫步于展厅之中,细细品味每一把折扇的独特魅力,感受扇面书画所传达的艺术气息;可以驻足在某一幅作品前,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聆听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情感。无论您是艺术爱好者、文化研究者,还是普通的参观者,“清风徐来”折扇展都将为您带来一场难忘的文化与艺术之旅。在这里,您将领略到折扇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吉林省博物院,在清风徐来的氛围中,探寻扇底乾坤,品味墨韵千年!
来源:悠游吉林(吉林省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