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女教师长期吃安眠药,来治疗失眠,半年后身体咋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3 18:54 3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河南一位中年女教师因长期失眠而依赖安眠药入睡,6个月后出现了严重的身体问题,包括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这并非个例,安眠药在我国的使用人群逐年上升,尤其在教师、医生、企业白领等高压职业中更为常见。

长期依赖安眠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危机。

安眠药的本质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产生耐药性、依赖性,甚至诱发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结构性损伤。

在门诊中,越来越多患者因为“睡不着”前来就诊,其中相当比例的人已经自行服用了安眠药,甚至是连续服用了多年,却从未接受过正规评估和指导。

这类用药失控的现象,正在悄然危害着大量普通百姓的健康。

失眠,并不是简单的“没睡好”,它是一种病,其背后可能隐藏着焦虑障碍、抑郁症、慢性疼痛、甲状腺功能紊乱、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

医学研究发现,长期失眠会增加心梗、中风、糖尿病、老年痴呆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

对于失眠,大部分人倾向于自行购买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这些药物的确能快速让人入睡,但长期使用极易成瘾。

它们作用于大脑GABA受体,抑制神经元活动,让人“睡着”,但并不等于真正恢复了正常睡眠结构。

在这位女教师的案例中,半年时间的安眠药使用,带来了以下几个主要健康问题:

1. 记忆力下降、精神反应迟钝,临床称为“药物性认知障碍”

2. 肝功能异常,主要是因为某些安眠药代谢过程中对肝脏的负担过重

3. 形成药物依赖,一旦停药即出现头痛、心慌、焦虑、失眠更严重等“停药综合征”。

4. 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教学和生活质量

安眠药并非毒药,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控制剂量和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苯二氮卓类药物连续使用不应超过4周,并定期评估药效与副作用。自行长期服用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中成药或“天然助眠用品”就无害,事实上,部分中成药也含有苯二氮卓成分或具有镇静作用的中药材,如合欢皮、酸枣仁、远志、柏子仁等,虽有助眠功效,但中药也需辨证施治,不能盲目服用。

从中医角度,失眠多因心肾不交、肝郁化火、脾虚痰湿等引起,治疗上应以调理脏腑、疏肝安神为主。

中医常用调理方如归脾汤、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等,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能有效缓解失眠。

此外,失眠的根本治疗应包括心理干预、行为疗法、生活方式调整。例如:

建立规律作息,不熬夜,不过度午睡

睡前不接触电子屏幕、不饮浓茶咖啡、不剧烈运动

保持卧室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进行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

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目前治疗慢性失眠的首选方法,其疗效优于药物且无副作用。

数据显示,使用CBT-I治疗失眠的患者中,约70%以上可在3个月内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其中一半以上可完全摆脱药物。

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正在逐步向基层下沉,越来越多的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生也能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睡眠管理。

对于长期失眠者,应尽早前往正规医院的睡眠医学科或精神心理科进行评估,而非一味自行购药。

安眠药不是长久之计,失眠也不是不能治愈的慢性病。

这位女教师在停药初期经历了严重的反跳性失眠、焦虑加重、头晕乏力等不适,经过半年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干预、行为调整,才逐步恢复正常睡眠。

她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拿身体做试验。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可以逐步减停安眠药,恢复自然睡眠。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失眠,科学干预,系统管理。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怕失眠,怕的是你错误对待它。

如果你现在正在吃安眠药,请立刻开始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和效果,带着这份记录前往专业科室就诊。

如果你正考虑开始服用安眠药,请先尝试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心理评估,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如果你已经对安眠药产生依赖,请不要擅自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最后,请记住:真正的“好觉”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而不是一片药片的麻醉。

温馨叮嘱:

失眠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的命。它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请认真聆听它的声音。别让安眠药成为你生活的主角,科学治疗、合理用药、规律作息,才是你该走的路。

愿每一个夜晚,都因为健康和平静,而安心入眠。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会

2. 张斌等,《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的临床观察与分析》,《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年第53卷第4期

3. 陈建国,《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年第19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大苹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