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得跳”,这句老话在庄稼人的圈子里传了几辈子。今年入伏定在7月20日,农历六月二十六,老一辈人一看这日子就摇头:“晚入伏的年份,三伏天怕是要热得冒火星子!”究竟老祖宗的话准不准?晚入伏的夏天到底藏着啥门道?
“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得跳”,这句老话在庄稼人的圈子里传了几辈子。今年入伏定在7月20日,农历六月二十六,老一辈人一看这日子就摇头:“晚入伏的年份,三伏天怕是要热得冒火星子!”究竟老祖宗的话准不准?晚入伏的夏天到底藏着啥门道?
农谚里说的“早”与“晚”,不是看阳历,全凭农历月份定乾坤。入伏当天若落在农历五月,就算“早”;若是六月,便是“晚”。今年入伏恰逢农历六月尾巴尖儿,正是“晚入伏”的典型。老一辈人讲,夏至后地表吸热像烧红的铁锅,入伏越晚,锅底攒的热气越足。等到三伏天一来,这股热气“轰”地全冒出来,中伏那十天能把地皮烤出裂纹。
庄稼人最懂这个理儿。玉米正抽穗,水稻刚灌浆,要是赶上连天的高温,穗头晒蔫了,籽粒瘪了,秋收就得打折扣。农谚说“晚入伏热得长,秋后还有四十场”,说的就是这股热气能缠着人直到秋后,连“秋老虎”都得让三分。
老祖宗没温度计,全凭眼睛看天、手心摸土。他们发现,夏至后要是拖到六月才入伏,三伏天的日头就像沾了胶水,黏在人身上甩不掉。地里干活的人,汗珠子砸进土里都能“滋啦”一声响。这种“晚入伏”的年份,雨水也金贵,农谚里说“晚入伏旱了田”,田埂上的裂缝能塞进手指头。
可别小看这些经验。过去没天气预报,播种、浇水、收粮全指着农谚掐日子。比如“入伏逢双,暑气难藏”,今年入伏是六月二十六,双日子撞上晚入伏,老一辈人直嘬牙花子:“这是热上加热的兆头!”
晚入伏的热,对庄稼是双刃剑。棉花喜晒,高温能催开雪白的棉桃;可水稻娇气,长时间暴晒容易“炸腰”,穗头空瘪瘪的。农谚提醒“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但热过了头,五谷也得“结疙瘩”。
人就更难熬了。晌午的日头像烧红的铁板,树荫下的狗都吐着舌头喘粗气。老一辈人传下来的防暑法子派上用场:井水镇西瓜,竹帘遮窗台,草帽沿上插把薄荷叶。农谚说“伏里一碗汤,不劳开药方”,这时候的绿豆汤、冬瓜茶,比啥都管用。
如今手机一划就能看天气预报,可老庄稼人还是信农谚。为啥?农谚里藏着“看天吃饭”的灵性。比如“晚入伏热得跳”,不是让人干瞪眼等晒,而是提醒早做准备:水渠得疏通,遮阳网要备齐,浇水得赶早晚凉快劲儿。
再看天边的云彩,农谚也有说法:“早看东南黑,雨势午前追”。要是瞅见东南方乌云压阵,晌午前保准有场急雨。这雨下透了,能缓一缓地里的热气;下不透,反倒蒸得人像进了蒸笼。
农谚不是铁口直断,更像老祖宗递过来的一把伞——晴天遮阳,雨天挡水。今年晚入伏的热,或许真会应了那句“晒死牛”,但咱庄稼人有句老话:“地不欺人,汗珠子摔八瓣,总有收成。”三伏天的日头再毒,也毒不过人勤快。
明日入伏,且看天上云卷云舒。若是蝉鸣撕心裂肺,蚂蚱蹦得比人高,那便是老天爷给的热乎劲儿。扛过去,秋后的粮仓照样沉甸甸。
来源:菜乡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