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城的天,被泼了墨般阴沉。大雨滂沱而下,如丝如缕,编织着一片朦胧。这雨,对于连日大风燥热的青城来说,是上天的馈赠,而对于这座城市里等待着的人来说,更像是一场酝酿已久的重逢前奏。
她们从万里茶道的源头武夷山走来
作者/孙树恒
一
青城的天,被泼了墨般阴沉。大雨滂沱而下,如丝如缕,编织着一片朦胧。这雨,对于连日大风燥热的青城来说,是上天的馈赠,而对于这座城市里等待着的人来说,更像是一场酝酿已久的重逢前奏。
“老家来人了!”庄兰英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欣喜。这位来自福建漳州的女子,在呼和浩特已经生活了十余年,此刻却像个盼着亲人归乡的小姑娘。消息在研究万里茶道的圈子里传开,邓九刚老师交代我陪同南平市政协及武夷山的客人,一场关于茶、关于文化、关于历史的对话,就在这雨声中拉开了。
南平市政协副主席黄美萍带队的考察团,一行九人,从山西祁县辗转而来。他们的脚步沿着万里茶道的轨迹,丈量着历史的厚度。到达呼和浩特后,首站莫尼山非遗小镇,驼铃声仿佛穿越时空,在耳边回荡,非遗文化的脉络清晰可见;大盛魁的旧址,博物馆里倾听大盛魁执行总裁祁娟的讲解。一路走来,他们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围绕“万里茶道”申遗,探寻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路径。
说起南平,或许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提到武夷山,却是如雷贯耳。那片孕育了大红袍的土地,那座坐落着下梅村的山乡,都是万里茶道最初的起点。明末清初,一叶叶清茶从武夷山下梅村出发,沿着晋商开辟的商路,翻山越岭,跨江过河,最终抵达遥远的俄罗斯。17世纪至20世纪初,武夷茶如同一张金色的名片,让世界记住了中国的味道。
二
初见庄兰英,很难将眼前这个小巧玲珑的女子与“茶人”这个充满厚重感的称谓联系起来。她传递来的名片上,“中国添赐茶文化传播馆”的字样下,是一连串令人瞩目的头衔:全国五星级茶馆、最佳文化推广茶馆、万里茶道非遗展示基地……每一个称呼,都诉说着她与茶的不解之缘。
1982年出生的她,16岁便来到武夷山下梅村。那时候的她,或许还未曾想到,这片土地会成为她梦想起航的地方。在那里,她建茶叶点,一待就是十四年。十四年里,她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深谙茶事的行家,也在这里遇见了爱情,组建了家庭。2011年,她带着对茶的热爱,她和爱人来到呼和浩特,创立了添赐茶文化传播馆。又是一个十四年,她在这里生根,与酒店、银行、相关企业合作,开展茶艺培训,不遗余力地宣传万里茶道。如今,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儿子即将步入高中,而她的事业,正如那杯中的茶汤,愈发醇厚。
说起她热衷万里茶道,不能不说邓九刚老师,庄兰英的眼中泛起了光。“他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恩人。”她感慨地说。邓九刚老师是《茶叶之路》《大盛魁商号》《走西口》和驼道系列等著作的作者,是唯一用脚步丈量万里茶道的著名作家,他是内蒙古作协常务副主席、理事、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使者。庄兰英坦言,是邓九刚老师引领她走进了万里茶道的世界。老师不仅让她的茶叶进驻万里茶道茶叶博物馆,参加茶博会推广活动,更亲自为她制订企业文化理念。每天的晨会,员工们都会集体朗诵这些理念,让万里茶道茶文化深入骨髓。疫情期间,邓九刚老师更是挥毫泼墨,给她写下一千幅字,她借助名人效应推广茶文化。这份知遇之恩,让庄兰英始终心怀感激。
三
从下梅村得知武夷山的客人要来,庄兰英主动承担起陪同接待的任务。一路上,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呼和浩特的历史与文化;她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呼和浩特的风土人情,追溯着自己过往的茶文化的传播历程。欣喜地感叹,呼和浩特是一个适人居的城市。
午餐时分,她特意安排了呼和浩特的特色美食烧麦,一边品尝,一边向客人们介绍着当地的饮食文化。此时的她,俨然是一位地道的呼和浩特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大盛魁执行总裁祁娟感慨地说:“庄总的热心和情怀,让我们都深受感动。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茶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在庄兰英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执着的精神,一种将茶文化融入血脉的信仰。
庄兰英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万里茶道的申遗和茶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话,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无论是南平的客人,还是呼和浩特的文化研究者,大家都怀揣着同一个梦想:让万里茶道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让中国的茶文化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四
南平市政协的考察,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走访,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的源头,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而呼和浩特,作为茶道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茶路的兴衰变迁。两地的交流,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古老的茶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有感于今日的相遇,我在朋友圈写下一首小诗:“雨浥初荷夏韵长,南平政协聚魁商。驼踪万里茶烟处,共话今时丝路香。”未曾想到,这首小诗竟引起了乌兰察布作家王利荣老师的共鸣。她在朋友圈评论中写道:“读罢老师佳作,如临其境,字里行间尽显文人雅韵与历史纵深!首句以“雨浥初荷”勾勒出夏景的清新雅致,既暗合雨中行程,又为画面添一抹诗意灵动;次句点明事由,寥寥数字便将南平政协交流盛事娓娓道来。后两句妙笔升华,“驼踪万里”瞬间穿越时空,联结古代茶道商路与今日丝路新篇,茶烟袅袅间,古今文明交融,令人浮想联翩。老师以凝练笔触、精妙意象,将经贸交流之庄重与文化传承之浪漫完美融合,实乃情景交融、气韵悠长的佳作典范,晚辈受益匪浅,望能常沐诗教春风!”
这首诗,是对今日之约的记录,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期许。雨中的青城,因为这场茶香之约,多了一份诗意,一份厚重。当驼铃声远去,当茶香依然弥漫,我们知道,万里茶道的故事,还在继续;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雨渐停,天渐晴。庄兰英望着远处的山峦,眼中闪烁着光芒。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开始,而茶香,将永远在岁月中流淌。
她无比激动的说,“今天这雨下的,下成了一个福建的雨季!”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来源:阳光诗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