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广州南沙蕉门河国际化街区语言角活动上,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桌上摆满五彩斑斓的糕点,中外志愿者们正用中英双语协助中外居民制作宋代茶果子。
“用竹签给茶果子点眼睛时要轻——看,它活起来了!”
近日,在广州南沙蕉门河国际化街区语言角活动上,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桌上摆满五彩斑斓的糕点,中外志愿者们正用中英双语协助中外居民制作宋代茶果子。
这支由中外居民组成的南沙蕉门河国际化街区“国际化志愿者核心小组”,正以创新模式推动社区多元共治。
从共识到实践
中外力量共建核心小组
为提升国际化街区多元共治新格局,南沙蕉门河国际化街区提出凝聚中外智慧的社区共治构想——“国际化志愿者核心小组”。
经过精心筹备,这一愿景在4月的一场议事茶话会上化为现实:来自俄罗斯、印度、伊朗、毛里求斯等国家的外籍志愿者和中国(含香港、澳门)的双语志愿者围坐一堂,围绕“志愿者如何助力社区共建”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下,“国际化志愿者核心小组”在掌声中正式成立。
仅仅一个月后,在5月11日的“宋韵茶果子”语言角活动中,这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志愿者核心小组”迎来首次实践:
有人主持活动,有人用中英双语指导居民制作“会笑”的茶果子,还有人一边搬桌椅一边和邻居唠家常,顺手收集了3条社区改进建议。
“这是对我们工作模式的实战检验,”本地双语志愿者Qiqi表示,“我们既传播了文化,又收获了3条建设性意见。”
从“创始小组”到“分组自治”
像大树一样生长
“我们的团队像一棵树,我们13位核心成员是主干,新成员是分枝。特别的是,当分枝足够茁壮时,它们也能成为新的主干——这正是这个体系最富生机之处。”来自俄罗斯的志愿者Ghost用比喻揭秘小组的运行逻辑。
这一模式受香港经验启发,建立“核心团队+拓展小组”的组织模式:13人的核心团队有6位以上外籍志愿者,其余皆为精通中英双语的中国(含港澳)志愿者,确保多元文化代表性。
核心团队作为创始小组,未来将邀请更多志同道合的邻居加入。新成员加入后,将由核心团队成员担任小组负责人,通过“老带新”方式进行指导和培养。
每个新小组都保持与核心团队相同的国际化比例,延续多元文化视角。当新成员积累足够经验后,也可晋升为小组负责人,带领下一批志愿者。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团队效率,又为每位志愿者提供了领导力发展空间。
从“围观”到“共治”
中外居民变身社区主角
核心小组的职责不再局限于加入各种零散发布的志愿者活动的传统志愿者服务,而是更强调“居民主导”的治理创新,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参与治理”:
比如语言角活动,既是文化课堂,更是民意收集站。志愿者通过“闲聊式调研”,把家长里短转化为3条建设性意见。这些问题经小组讨论后,能解决的立刻行动,需支持的则通过居委会导入至社区运作机制予以解决。
来自印度的志愿者Jani分享道:“在其他社区,志愿者可能只负责执行既定任务,但我们能直接策划活动、解决难题。上次发现外籍居民不懂社保政策,我们一反馈,6月就有专场宣讲会啦!”
“政府—志愿者团队—居民”
南沙模式的特色优势
南沙蕉门河国际化街区“国际化志愿者核心小组”的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从“行政供给导向”向“居民需求导向”转变,中外居民自发组建、管理的志愿者团队,是涵盖多国志愿者及双语人才的天然国际化治理主体,成为社区与政府间的“活性纽带”,开创性构建双向互通的治理渠道:
一方面以“社区伙伴”身份深入居民生活,通过日常交流、文化活动等非正式渠道,以“邻里闲谈”式的自然方式精准感知社区需求;另一方面作为“政策桥梁”,建立与政府部门的常态化对接机制,确保诉求高效响应。
“我们不是问题的旁观者,而是解决方案的共创者。”毛里求斯志愿者Seb生动诠释了该模式的精髓。
这种将“政府—居民”二元关系转化为“政府—志愿者团队—居民”协同治理三角结构的创新实践,既为大湾区国际化街区多元融合治理提供了范本,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南沙方案”。
“我们才刚刚起步,”核心小组成员Qiqi表示,“期待更多中外邻居加入我们,一起让社区变得更好。”现场多位居民已主动咨询报名方式,展现出对这一共治模式的热情。
来源:南方+客户端
来源:广东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