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秩序的关键要素,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义。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重大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秩序的关键要素,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义。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重大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新闻实践。
对于地方媒体而言,应把宣传的着力点聚焦来自一线的正能量。地方媒体在制定宣传策划方案时,要始终坚守一个基本原则: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挖掘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那些街头巷尾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言行间却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挖掘到一手资料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搭建平台,实现媒体与群众的文明互动,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新闻宣传要把焦点对准基层
新闻宣传将焦点对准基层,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体现。基层是社会的根基,是各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矛盾问题最集中、最真实的地方。把焦点对准基层,能让新闻宣传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基层的故事、群众的生活,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通过新闻媒体报道,能让受众看到社会发展全貌,了解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同时,对准基层的新闻宣传能更好地反映群众需求和呼声。基层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是新闻宣传应关注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聚焦基层还能挖掘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先进典型。新闻宣传将这些故事和典型传播出去,能弘扬正能量,激励更多人积极向上,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新闻宣传要让正能量有大流量
正能量是将主旋律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催化剂,如同温暖的阳光,能驱散阴霾,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次伸手相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温暖与善意,激发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
在“微光工程”策划中,一年多来,德报融媒创作了400多条作品,每一条作品的主角,都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有胸怀大爱的普通市民,在早高峰遭遇大雨堵车时,面对后面赶来的救护车,纷纷挪车,让出生命通道;有温情的执法者,看到瓜农占道经营时,没有驱赶,而是放好斜坡垫,帮着瓜农把车开上摆摊路段;有孝顺的00后女孩,在大学里兼着几份工作,只为攒够钱给年迈的奶奶翻修房子;用生命坚守岗位的铁路人,当地震发生的瞬间,没有想到逃命,而是本能地喊出“拦停列车”。这些身边的故事,真正实现了让正能量有大流量,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新闻宣传要抓住受众的共鸣点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面临着信息过剩、可选择性更宽的情况,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更是提升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到让群众爱听爱看,这就要求新闻宣传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进行传播。只有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吸引群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愿意听、喜欢看。
怎样才能达到“产生共鸣”?新闻宣传必须触及群众的情感和心灵,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认同。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用真实、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打动群众,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微光工程”特别选择1分钟以内、主要镜头排列的短视频这种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呈现新闻事件。2024年3月,高铁德州东站,一对年近八旬的老人送孙子当兵。当孙子跟随队伍走进车站时,奶奶再也忍不住,趴在爷爷的肩头泣不成声。当我们把话筒递到爷爷嘴边时,他含泪颤抖着嘴唇说:“让孩子们去保家卫国,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啊……”这条短视频,被多个部队官微转发,全国流量超过5000万。分析高效传播的背后,是中国人面对国与家的问题时产生的真情实感。都说隔辈亲,当孩子远赴军营,老人怎能不惦念不悲伤?但当说到保家卫国,老人又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这就是家国情怀在普通人身上的体现,而这部作品,则深刻体现了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鼓舞人、激励人的效果。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地方媒体更要发挥好“定音鼓”“风向标”的作用,用正能量驱散负能量,用主旋律引领社会进步。地方媒体作为基层信息传播的重要枢纽,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急难愁盼,只有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才能挖掘出最真实、最动人的新闻报道,让新闻宣传更具温度与力量。(德州日报社 田洋)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