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船舶下水的四种方式与其优缺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18:32 2

摘要:5月21日,北方邻国一场备受瞩目的驱逐舰下水仪式,却演变为一场令人震惊的技术事故,引发人们对舰船下水这一复杂工程的关注。

5月21日,北方邻国一场备受瞩目的驱逐舰下水仪式,却演变为一场令人震惊的技术事故,引发人们对舰船下水这一复杂工程的关注。

船都已经建好了,为什么会翻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船舶都有哪几种经典的下水方式,其优缺点如何,又该如何进行选择。

舰船下水是船舶建造的最后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将完成船体安全地转移至水中。目前主流的下水方式主要有四种:

这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下水方式,通过建造倾斜船台(滑道角度通常为3°-10°),利用船体自身重力沿滑道滑入水中。它可以是纵向入水(船首尾向入水),也可是横向下水(船舷向入水)。纵向滑道坡度通常为1:18至1:20,横向滑道坡度可达1:8。

根据润滑方式不同,可分为:

涂油滑道:在滑道表面涂抹牛油、石蜡等润滑剂,降低摩擦系数至0.01-0.03。这种方法成本低但污染环境,且需精确计算滑道长度与润滑层厚度。

钢珠滑道:在滑道与船体间铺设钢珠或滚轮,摩擦系数可降至0.002,但设备成本高昂,适用于大型舰艇。

其优点在于:成本低(约为船坞下水的1/3)、适用范围广,可用于万吨级船舶。

其缺点在于:对滑道精度要求高,润滑油污染水域,且需依赖特定水位条件。

北方邻国此次事故中使用的滑板滑道,本质上是钢珠滑道的简化版。但清津造船厂的苏联时期滑道设备老化,液压同步系统故障频发,最终酿成事故。

这是目前国际主流造船厂采用的方式,在干船坞内完成船体建造后,通过向船坞注水使舰船自然浮起。航母、LNG运输船等高端船舶。

其优势在于:

风险可控。可随时暂停注水调整状态,避免 “一滑到底”的失控局面。

环境友好。无需使用润滑剂,减少海洋污染。

适用范围广。可同时建造多艘舰船,尤其适合航母等超大型舰艇。

其缺点在于:船坞建设成本高昂(大型船坞造价超10亿元),且受天气和潮水影响。

通过在船体下方放置数十个高压气囊(直径0.8-1.2米,耐压2-3MPa),利用气囊滚动将舰船移入水中。

其优点在于:

灵活性高:无需固定滑道,适合内河船厂。

成本低廉:气囊可重复使用,综合成本仅为滑道的1/3。(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其缺点在于:

需精确控制气囊泄气速度,否则可能导致船体侧倾。

气囊承压有限,可能损伤船体结构。

部分中小型船厂仍在使用该技术,但对5000吨级驱逐舰而言,气囊数量需增至200个以上,操作复杂度远超滑道方案。

通过升船机、轨道小车、液压千斤顶等设备将舰船水平移入水中,常见于大型修造船厂。

纵向斜架滑道:舰船在水平船台建造后,通过横移车牵引至斜船架缓慢下水,适合驱逐舰等中型舰艇。

升船机下水:利用垂直升降平台将舰船放入水中,精度可达毫米级,但设备投资巨大。

其优点在于:

安全平稳,适合水域受限的船厂。

其缺点在于:

设备复杂,仅适用于中小型船舶。

1907年SS Principessa Jolanda号因重心计算错误,下水后立即侧翻沉没,造成100余人死亡。

2011年SS Jiugang号因滑道润滑不足,舰船入水后直接沉没。

而2016年印度海军的F-39贝特瓦号护卫舰侧翻事件,则更令人大跌眼镜。(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这艘排水量3850吨的军舰,与动辄上万吨的巨轮相比,只能算艘“小船”,偏偏它被送去船坞维修后,下水时采取了比较安全的漂浮式下水,但问题出在船坞的墩木失效,产生滑动,导致侧翻,事故造成2人死亡,14人受伤。

船舶下水是技术、经验与风险的博弈,这一过程不仅是工程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工业体系的缩影。

未来,随着计算机模拟、智能装备的普及,船舶下水将更高效、安全。

来源:千年兰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