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以来首次,中国持有美债规模退居全球第三:释放了怎样信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21:17 2

摘要:很多人应该没有注意到,2025年5月份,在全球金融博弈的战场上,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最新变化,那就是美国的全球债主排名,发生了耐人寻味,微妙异常的变化:

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141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很多人应该没有注意到,2025年5月份,在全球金融博弈的战场上,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最新变化,那就是美国的全球债主排名,发生了耐人寻味,微妙异常的变化:

美国东部当地时间5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3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

报告显示,随着美债价格在一季度大跌,美国主要海外“债主”在3月纷纷增加了对美国国债的持仓力度。不过,作为美国第二大海外“债主”的中国,在当月仍选择进一步减持,总持仓规模已降至了15年新低。

中国抛售189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有规模降至7654亿美元,被同期增持290亿美元的英国超越。

微妙的关键所在,就是这是自2000年中国跃居美国国债前两大持有人之后,25年来第一次退居全球第三。

这个动向,就很有看头了。别的不说,国家“减持美债”这个动向,从情感维度,肯定是能获得国内舆论环境和很多民众的认同和共鸣的,是不是?

这里要说明一下TIC报告这个东西,从时效上来看,是有两个月的现实延迟的,也就是说,在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正式发动关税战之前,中国就开启了减持美债的动作。

那么,这一次中国减持美债这个动作和选择,该如何理解?

从大国博弈的角度,中国的减持,又对应着怎样的考量和信号?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美国最新公布的TIC报告披露的美债持有国变动情况详细梳理,结合几个重要的现实背景,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这次中国减持美债,位次变化动向背后的因果逻辑和利益考量,并对后续中国对于美债的态度和选择,以及对应影响,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美国东部时间当地时间5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3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报告显示,随着美债价格在一季度大跌,美国主要海外“债主”在3月纷纷增加了对美国国债的持仓力度。

不过,作为美国第二大海外“债主”的中国,在当月仍选择进一步减持,总持仓规模已降至了15年新低!

图片来源:见图

报告显示,中国3月持有的美国国债减少了76亿美元,至7674亿美元,这是继2024年1月以来的连续第三个月持仓下降。

从2022年4月起,中国的美债持仓就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而在最新的3月减持过后,中国的美债总持仓规模已跌破了去年10月的低位7696亿美元,进一步创下了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

回溯历史,中国持有美债规模的高点还要追溯到2013年11月,当时曾达到过1.32万亿美元。与这一历史峰值相比,目前中国美债持仓金额已下降了5493亿元,降幅高达42%。

图片来源:见图

3月份,海外资金买入美国国债的单月净流入为1618亿美元,是2月的1.5倍。当时,关税战尚未开打。

中国在3月大手笔抛售美国国债,让人想起关税战后《人民日报》的一句评论——大意是,我们对美方实施新一轮经贸遏压早有预判。

4月初,由于白宫对进入美国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市场一度涌现抛售潮,美债收益率大幅飙升,美元兑全球其他货币彼时也同步走弱。

按照最新公布的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美国银行和托管机构记录在案的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在3月底降至了7650亿美元,低于前一个月的7840亿美元。

同期英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则增加了近300亿美元,至7790亿美元。

这一变化使得英国成为了仅次于日本的美国第二大海外“债主”,中国则退居至了第三位。这也是自2000年10月以来,英国的美债持有量首次超过中国。

这一次的中国的减持,可谓是意味深长,而且,相应的动作,也说的上特立独行。

整体来看,3月份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2月份的8.8164万亿美元减少至了9.0495万亿美元,为连续第三个月增长。在美国前十大海外“债主”中,只有中国和爱尔兰在当月减持了美债。

图片来源:TIC报告

要知道,对美债来说,2025年6月就是一个“借新还旧”的坎儿,当月到期的美债规模达6.5万亿美元,占全年的70%以上,创了战后的历史纪录。

其中相当部分都是5年前疫情期间发行的低息债券,利率只有1.8%。当美债最新利率已经飙升到接近5%,就意味着,发新债的利率最起码不能低于5%太多。

一来一回,利息将飙升超过2000亿,压力山大。

正因如此,即使中国手中仅有不到8千亿美元的国债,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制衡作用。

3月的进一步抛售,是否也有“敲打”美债的意图,为接下来的经贸谈判“创造”更多的筹码?

结合最近的4-5月的中美关税博弈动向一起来看,中国选择在3月就进行美债减持的动作,就非常有门道了。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减持美债的同时,中国还一直在增持黄金储备。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4月末,我国黄金储备报7377万盎司,环比增加7万盎司,这是央行连续第六个月增持黄金储备。

增加黄金储备已成为了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样化趋势的见证。

中国的巨额美债持仓是几十年来与美国贸易顺差的结果,美国总统特朗普目前正寻求减少这一顺差。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官员也对外国抛售美国国债表示担忧,因为这会推高美债收益率,使债务再融资更加昂贵。

从现实来看,当下,美债确实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TIC报告发布的次日,穆迪评级(Moody’s Ratings)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一级,从Aaa降至Aa1,理由是联邦政府预算赤字的融资负担日益加重,以及在高利率下现有债务展期成本上升。

受评级下调影响,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盘后交易中攀升3BPs至4.48%。iShares 20年以上美债ETF在盘后交易中下跌了约1%,追踪美国股市基准指数的SPDR标准普尔500 ETF信托基金下跌了0.4%。

目前,美国的国债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已升至18%,远远超过国际安全标准线(10%),处于极限状态。

未来任何一次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那根致命的“稻草”。

国家选择这个时候抛售美债,从逻辑上,其实是没有问题的:3月份,是特朗普上台以后“正式搞事”以前最后的窗口期,从中美在利益层面的矛盾现实来看,中国大量持有美元计价的安全资产,已经不太合适和安全了,更不用说增持了。

1月份的时候中国是增持美债的,当时很多国内的人不理解,实际上那一轮更多的是把长债换成了短债,从利益角度也没有问题。

此一时彼一时,既然国家都预判了4月份美国要发难,那么减持美债是不是很合理了?

当然,大国做事,讲究一个进退之道和尺度拿捏,不会把事情做绝,所以减持的动作,也是需要分阶段,分批次的。

谁见过打牌一上来就把王炸丢出去的?

事实上,中国这次的美债抛售,站在5月的当下来看,是很具有前瞻性:

4月份以来,不太可预测的特朗普,一顿操作猛如虎,却在无形中动摇了美元资产的避险属性。

当全球央行都在拼命买黄金置换部分美元资产,就是在向美元投下的一张张“不信任票”。

美国都要撸袖子搞事情了,而且中国必然是主要目标,拿什么理由让中国给美国加油呢?

资产领域这事儿,从来都不复杂,直击本质,就是这么一回事。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求稳求安全的诉求,其实一直都没有变过。

事实上,近十年来,中国一直在缓慢地减少手中的美债规模,同时不断出手增持黄金。

图片来源:见图

现在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差不多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水平。

中国对于美债的“去风险化”,本质上也反映了近十年来中美关系的变化。

从现实来看,中美之间的利益矛盾短期是没有可能得到实质性扭转和改变,这一点,从中美5月12日发布日内瓦联合声明以后,美国又继续在芯片,AI等领域持续搞动作就能看出来。

90天窗口期过去以后,中美新一轮关税谈判,还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甚至拉长一点来看,特朗普的4年任期这才过去了半年不到,接下来的3年多时间,不确定性可能一直都会存在。

所以,时间拉长来看,中国要么继续减持美债,要么战术性的阶段进行短债置换,是大概率的趋势选择。

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博弈需求出现短期的反弹,但是大方向上,中国减持美债这个事,是有确定性的。

难不成别人都要蹬鼻子上脸,居高临下要欺辱你了,你还要借钱这样的人不成?

当然,这也是美国政府当下需要面对的一个两难现实:

中国的巨额美债持仓是几十年来与美国贸易顺差的结果,美国总统特朗普目前正寻求减少这一顺差。

按照特朗普的想法,那就是既要用关税或者其他手段对中国形成遏制,甚至是敲打,又还想中国继续增持美债,来缓冲国内经济的压力和开支需求。

天下有这么好的事?你美国一张嘴,中国就要言听计从,逆来顺受?

接下来,就要看90天以后的关税博弈情况了,当然,这也是美国要进行利弊权衡的一个关键时刻:

继续想用“凭空造牌,极限施压”的手段来对付中国,那么抛售美债就是中国的一张好牌;

如果谈的不错,那么阶段性缓和抛售的动作,甚至不排除还能加一点,你好我好大家好,也是有可能的。

7000多亿的美债是中国手上一张不会轻易打出,又有足够威慑力的底牌。在谈判桌上,一切都还要走着瞧。

当然,这已经是大国级别的利益博弈了,实际上国家层面和资金层面,对于美债的风险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国家角度,担心的是撕破脸以后的金融制裁风险,俄罗斯的案例,让全世界看到了“金融武器化”的威力。在克里米亚危机以及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美国家主导了对俄罗斯金融体系的全方位制裁,甚至冻结了俄罗斯央行的外汇储备。

俄罗斯持有的美国国债,从巅峰时期的1763亿美元,降到2023年末仅有0.31亿美元的水平。

既然这套路能用在俄罗斯身上,就能用到中国身上,所以,拿捏这个尺度,就很有讲究了。

而从资金的角度,收益率持续走高的美债,是当下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安全资产没有争议。

美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美元和美股,而不是美债。美债是信用根基,美元可以贬值,美股也能亏,但是美债违约,特别是非国家级别博弈上的信用违约,对应的就是美元霸权的崩盘,这个责任,恐怕特朗普是担负不起的。

从国家的角度,减持美债,不代表跟美元脱钩,只是特殊阶段的特殊选择而已;

从个体和资本的角度,美债,特别是短债依然是当下全球最值得追捧的安全资产,没有之一,不服气没关系,巴菲特就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这么投票的,难不成有人认为自己在这个事上比巴菲特更厉害,看的更准?

结论,并不复杂:国家减持美债,是大国级别的利益博弈需求,和现实国内经济环境,没有多少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文章最后,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首先来说,从国家在关税战发动以前就开始减持美债这个动作来看,要对当下国家的管理层,给出肯定和赞同的明确态度。

这一届班子,是有水平,是懂美国,懂博弈的。

这次TIC报告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在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中,短期国库券的比例在3月份达到了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这些短期国库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证券,在危机时期最容易被抛售。

结合时间节点和这个细节,大家仔细体会一下,妙,甚妙。

其次,国家抛售美债,其实也是给国内持有美债的机构,公司,以及资金,敲响了警钟,指明了方向。

国家都在为极端情况做准备了,难不成还有人相信美国信用能对具有国别特征的个体和资金,网开一面,保持形象?

这个不多展开,点到为止,能持有美债的群体和资金,也不是随便一句话就能说服的。

最后,国家减持美债,增持黄金这些宏观动向,对于国内的经济环境和体感而言,并不会产生什么现实影响。

未来中国继续减少美债,增持黄金,让国家的储备多元化,将是大趋势。

美债短期不会有信用层面的风险,只有极端情况下的潜在危险,真正应该关注的,是美元汇率和美股市场的波动冲击。

这个结论少了很多分析过程,这里直接给出来,大家可以仔细思考理解一下。

在美国没有更多国内经济风险爆发出来以前,国内这边,大概率,都是一个求稳,防御,紧平衡的状态。

国家想要的稳,和绝大多数普通个体,投机资本,还有逐利群体,想象中的稳,大概率不是一回事。

2025年,博弈还将持续,美债只是一张牌,牌不重要,牌局走向,筹码流动,才是关键。

以上,就是对美国最新公布的TIC报告中,中国减持美债的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