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26日,成都的天空划过一道“银色闪电”,成飞公司首飞的歼-36战机以三发引擎、无尾菱形翼的科幻造型震撼全球。这款被西方称为“第六代战机标杆”的空中利器,却在印度媒体口中沦为“三发狗X”(原文“狗X”为印媒粗鄙用词)。如此反差,恰似“井底蛙观天,
歼-36展雄姿,印媒酸语笑掉齿
——论印度迷之自信背后的“酸葡萄”逻辑
2024年12月26日,成都的天空划过一道“银色闪电”,成飞公司首飞的歼-36战机以三发引擎、无尾菱形翼的科幻造型震撼全球。这款被西方称为“第六代战机标杆”的空中利器,却在印度媒体口中沦为“三发狗X”(原文“狗X”为印媒粗鄙用词)。如此反差,恰似“井底蛙观天,偏说银河是沟渠”,令人啼笑皆非。
歼-36:技术飞跃下的“空中巡洋舰”
歼-36的亮相绝非偶然。从2024年底首飞至2025年3月密集试飞,其技术细节逐步曝光:三台涡扇发动机(含背部可变循环引擎)提供澎湃动力,支持超音速巡航与高机动性;无尾翼设计结合智能蒙皮技术,实现全频谱隐身;最大起飞重量60吨,内置弹仓可搭载PL-17超远程导弹及自杀式无人机,作战半径超3000公里,直指第二岛链。俄媒更犀利指出,歼-36的高空突防能力(50-60千米飞行高度)令现有防空系统形同虚设,堪称“航母打击群的噩梦”。
美国《战区》主编泰勒·罗戈威坦言:“轻视歼-36是愚蠢的,它重新定义了空战规则。”连一贯傲慢的美媒也承认,歼-36的传感器融合、无人机协同及激光武器潜力,已让美国NGAD项目陷入“十年差距”的焦虑69。反观印度,自家五代机AMCA尚在PPT阶段,却对歼-36大放厥词,颇有“瘸子笑健将腿歪”的荒诞。
印媒“酸葡萄”逻辑:技术自卑与战略焦虑
2025年5月,印媒借模糊试飞照片炒作“中国发动机落后”,讥讽三发设计是“技术妥协”。此论调宛如“盲人摸象”,只见局部而失全局。事实上,歼-36背部第三台引擎专为高能武器供电及冲压加速设计,非但未牺牲隐身性,反而通过DSI进气道优化降低了红外特征。印媒选择性忽视的,恰是成飞工程师王海峰团队“燃油效率与推力平衡”的创新智慧。
更深层看,印媒的贬损实为“战略遮羞布”。印度AMCA项目屡次跳票,连四代机“光辉”都未完全国产化,却大谈“六代机传感器一年内验证”,活脱脱“画饼充饥,自欺欺人”。歼-36的横空出世,不仅撕开了印度“军事现代化”的虚荣面纱,更暴露其地缘焦虑——巴铁网友已热议“求购歼-36压制印度”,南亚空中力量的天平正悄然倾斜。
迷之自信从何而来?历史惯性下的“精神胜利法”
印度对华“嘴硬”传统可谓源远流长。1962年边境冲突后,印媒便养成“败后骂街”的套路,此次贬低歼-36,不过是“老方子配新汤”。其逻辑链条清晰如“阿Q精神现代版”:技术落后→心理失衡→舆论抹黑→虚构优越感。例如,印网友嘲讽歼-36“油耗堪比波音”,却忘了自家苏-30MKI的“油老虎”称号响彻全球。
更讽刺的是,印媒一边唱衰中国,一边紧抱美国大腿。F-35求而不得,便吹嘘“美印联合研制六代机”,殊不知美国连自家NGAD都因成本超支暂停,所谓“合作”不过是“镜花水月”。这种“借虎皮当大旗”的伎俩,恰似“狐假虎威,反露尾巴”。
技术竞赛 vs 口水战:大国崛起的照妖镜
歼-36引发的国际反响,恰成一面“照妖镜”:美国防务界从最初的怀疑转向警惕,俄媒冷静分析其“改变空战规则”的潜力,而印媒却沉溺于“口水战”的泥潭。这种差异,本质是国力与心态的投射。
中国航空工业“装备一代、预研一代”的节奏,已让六代机歼-36、歼-50双线并进,七代机技术储备悄然启动。反观印度,军工业“PPT造机”成瘾,连螺丝钉都依赖进口,却敢对成飞指手画脚,堪比“蝼蚁评说巨象步伐”。
自信非靠嘴,实力自铿锵
歼-36的崛起,是中国航空人“十年磨一剑”的答卷,亦是印度某些势力“酸葡萄心理”的试金石。印媒的喧嚣,恰似“秋蝉噪暑,不知寒冬将至”,徒增笑耳。当歼-36未来列装部队、巡航大洋时,历史自会证明:真正的自信,从不在口水战中诞生,而在实验室、车间与蓝天之上铸就。
来源:国民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