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凛冽寒风裹挟着北国特有的气息,赤怀忠老师与我怀揣着对先祖的无限敬仰,踏上了白山黑水间寻根问祖的征程。此番,我们来到了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2020年1月19日上午十点十分,阳光透过哈尔滨冬日的云层,洒下清冷的光辉,我俩精神抖擞地踏入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各个展厅间凝
乱云润生 2025版 第七十回
第十章 溯源肃慎先祖 情满黑水圣境
乱云润生 七十
凛冽寒风裹挟着北国特有的气息,赤怀忠老师与我怀揣着对先祖的无限敬仰,踏上了白山黑水间寻根问祖的征程。此番,我们来到了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2020年1月19日上午十点十分,阳光透过哈尔滨冬日的云层,洒下清冷的光辉,我俩精神抖擞地踏入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各个展厅间凝神驻足、细细浏览,而我手持智能云台,不时打开手机镜头,将那些珍贵的历史印记一一摄录留存。
此刻,我们缓缓踱步至满旗溯源最为关键的展厅——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区,这里以肃慎族系遗存为核心的一系列展览,承载着满族先祖千百年的沧桑岁月,是我们此行考察的重中之重。赤老师目光深邃,语重心长地提醒道:“扶余、东胡、鲜卑、挹娄、沃沮、勿吉、靺鞨,这些族群在肃慎之后,于白山黑水间历经无数风雨,顽强繁衍生息。他们的历史,是满旗溯源承前启后的关键脉络,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展厅内,大幅深蓝色背景图幕在灯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宛如一幅展开的历史长卷。赤老师与一位气质文雅、文质彬彬的姑娘低声交流片刻后,身着淡蓝色职业装的讲解员面带微笑,清脆悦耳的解说声随之在展厅内流淌开来。我紧紧跟随在她身旁,全神贯注地聆听每一个字句,手中的云台随着她舒缓而恰到好处的讲解节奏缓缓移动,一丝不苟地记录着这一场文化盛宴。周围的参观者们也仿佛心有灵犀,纷纷默契地为我的镜头留出最佳拍摄角度与空间。
讲解员率先引领我们走进展厅第一部分——“北土先民”,一段跨越约6000年至公元907年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她声音轻柔而坚定:“肃慎先民及其后裔,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扎根生活。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这里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古代文化,新开流文化、莺歌岭文化、滚兔岭文化和同仁文化交相辉映。彼时,原始经济以渔猎为主,同时兼营农耕。渔猎文化的盛行使得石器工艺极为发达,而农耕文化留存至今的实物,则大多是石器与陶器,它们见证着先民们在黑龙江流域千里沃野与茂密山林间的奋斗与传承,也为黑龙江古代文明揭开了神秘的序幕。”
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展现渔猎生活的新开流文化。因不久前我们刚实地考察过,便不再赘述,紧接着,古玉文化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距今约5000年,在黑龙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量玉器惊艳现世。以饶河小南山、尚志亚布力为代表的19处墓葬与遗址,出土了丰富多样的玉礼器、玉佩饰,以及石器和骨器等。其中,亚布力出土的三联玉璧和双联玉璧,与红山文化同类器物风格极为相似,属于华夏东北系古代玉器文化传统,也就是红山文化玉器传统的一部分。这些精美的玉器,不仅是先民高超工艺的体现,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讲解员的话语中满是赞叹。
随后,“楛矢石砮,孔子识肃慎”的故事也在展厅中娓娓道来。“春秋时期,一只海东青坠落在陈国,它身上所插的箭长一尺八寸。陈惠公派人向孔子请教,孔子凭借渊博学识判断,此箭名为‘楛矢石砮’,乃肃慎国所造。周武王灭商后,天下太平,周边少数民族纷纷进贡特产,肃慎便进献了这种用楛木作杆、石头作箭头的箭。武王还将刻有‘肃慎氏贡之矢’的箭赏赐给了嫁到陈国的女儿大姬。古代将远方贡物分赐异姓,意在让他们不忘臣服,这‘楛矢石砮’也充分说明,肃慎先民受长白山地区自然环境影响,主要使用石器工具,狩猎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活动。”
接下来,我们来到展示农耕生产的莺歌岭遗址展区。“莺歌岭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南端东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距今约3000年,大概处于商周之际;下层年代更为久远,应在商代初期。这里出土的以陶猪为代表的原始小型陶制艺术品,以及大量农具,生动地展现出当时人们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活场景,让我们得以窥见先民们在农耕领域的智慧与努力。”
而城堡林立的滚兔岭文化展区同样引人入胜。“滚兔岭文化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西南部,因双鸭山市滚兔岭遗址的发掘而得名。遗址多是依山而建的山城堡寨群,城内半地穴式房址数量不一,较大的居住址位于中心且地势较高。出土的陶器造型各异,像斜向上翘的单柄罐别具特色,其年代距今约2000年,相当于汉魏时期。七星河流域作为滚兔岭文化的核心区域,防御、祭祀、瞭望、要塞等特殊遗存相互交错,表明汉魏时期这里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学者推测,滚兔岭文化很可能是挹娄的文化遗存。”
最后,同仁文化展区为第一部分画上了圆满句号。“同仁文化一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包括绥滨同仁遗址、绥滨二九零农场四十连遗址、萝北团结墓地等。这里的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盘口鼓腹罐、口沿下饰附加堆纹高领鼓腹罐、斜口器和敞口碗等都是典型陶器。石器、骨器多为生产工具,铁器则有镞、刀、帽、带卡、甲片等。其年代约为南北朝至隋唐,应是肃慎后裔勿吉、靺鞨系统的文化遗存,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记忆。”
步入展厅第二部分“海东盛国”,时间的指针拨到了公元698年至926年。“在公元7世纪初末至10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北部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曾崛起一个强大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它的主体民族是靺鞨的一支粟末靺鞨,于926年被辽所灭。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渤海国深受中原盛唐封建文化熏陶,典章制度仿照唐朝,衣食住行尽显汉风。频繁的交往促进了渤海国的发展,使其创造出‘海东盛国’的辉煌成就。”
“五京之首的上京龙泉府,完全仿照唐长安城形制营建,故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周长约16.3公里。史料记载‘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自渤海三世文王大钦茂将其辟为王都后,除晚年有过短暂迁徙,这里一直是渤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渤海国军事制度也大体仿唐,设有武官职,史载十一世王大彝震时,‘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从出土铁器可见其军事装备颇为精良。渤海人的社会生活同样深受汉文化影响,男子辫发,身着唐装或窄袖长袍;妇人性格悍妒,因此渤海国无女倡、无小妇、无侍婢。建国后,渤海国积极与唐朝开展文化交流,‘地虽海曲,常习华风’,对盛唐文化的全盘吸收,推动了其政治体制成熟与经济发展。同时,渤海国的佛教也追随唐王朝,考古发现的渤海佛寺遗址,主要集中在上京城、西古城、八连城地区以及俄罗斯滨海地区,见证着佛教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播与发展。”
来到第三部分“金源霸业”,公元926年至1234年的历史风云扑面而来。“公元十二世纪初,靺鞨后裔女真人再度崛起。定居在阿什河畔的女真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的带领下,统一女真各部,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会宁府,也就是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成为白山黑水的新主宰。随后,金朝灭辽和北宋,统治中华大地半壁江山长达百余年。其最强盛时,疆域北至外兴安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东南抵鸭绿江与高丽为邻,西达陕西西北地域与西夏交界,南与南宋以淮河为界。”
“辽灭渤海后,居民南迁,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部也从黑龙江中下游南迁至渤海故地,并以女真之名见诸记载。随着辽对女真奴役加剧,完颜部在阿骨打的率领下掀起反辽浪潮,建立金国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女真人入主中原后,积极将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引入国家管理,使得金朝在建筑、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缔造了百年帝国霸业。女真语中‘金’为‘按出虎’,因认为按出虎水源于此,故有‘金源’之称。金源文化是女真文化与汉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从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文物和史料记载中可见一斑,它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丰富和提升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内涵。”
展厅第四部分“华夏一统”,展现了公元1234年至1911年逐渐步入近代的历史进程。“1234年,蒙古灭金后,留在东北的女真人依旧以渔猎采集为生,元代时隶属于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明初到明中叶,这部分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部,分别分布于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松花江流域,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在明前期政策感召下,他们陆续归顺明朝,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及下辖卫所进行统治。”
“1583年,杰出的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凭借先祖遗留的13副盔甲,开启了统一建州各部的征程。1616年,他沿用‘金’为国号,史称后金。1626年,皇太极继大汗位,1635年改‘诸申’为‘满洲’,自此满洲取代女真成为族名,1636年又改金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结束了秦汉以来筑长城、设重防,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对立的局面,建立起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制——大清帝国。”
展厅还着重介绍了元、明两朝对黑龙江的经营建设。“元朝设立开元路、水达达路,派驻军队屯田镇守,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废除元朝在东北地区的行省制度,设立黑龙江地区最高行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永乐年间,又在嫩江流域广设军事卫所,统归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
“建州女真的崛起堪称传奇,1583年努尔哈赤以13副盔甲起家,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年号天命,国号金。1626年皇太极即位,统称满洲,次年在盛京(沈阳故宫)称帝,改国号为清。东北作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在政治上有着特殊地位。然而,沙皇俄国逐渐向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流域侵入,东北地区边防问题日益严峻。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设立军政机构,发动民众抵御外敌。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保卫边疆稳定、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明末至清初,女真主体部分融合其他民族形成满族,而一些边远地区分支未融入,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赫哲、鄂温克等族。”
“白山黑水宛如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东北地区各个勤劳质朴、勇敢无畏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几千年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黑龙江文明的发展篇章。黑龙江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先民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人类文化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讲解员清晰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至此落下帷幕。
展厅内,关于肃慎之后扶余、东胡、鲜卑、挹娄、沃沮、勿吉、靺鞨等族群历史渊源的专题介绍,同样精彩纷呈。赤老师在各个展区旁,结合文物、图表与模型,为我进行简要而深刻的讲解,我则目不转睛,专心致志地在展柜前摄录,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扶余,其起源地位于今吉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中心,疆域范围涵盖辽宁省昌图县、吉林省洮南县以北,至吉林省双城县以南。今昌图县的扶余城,即辽宁省昌图县四面城乡,曾是古扶余王的居所。扶余强盛之时,疆域北达万里长城以北,南至高句丽,东抵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900公里。当时,秽貊族人作为东明族的奴隶,被称为下户,战时只能负责运送物资,贵族死后厚葬,殉葬奴隶多达百余人。公元49年,扶余王遣使前往汉朝,开启了与中原的官方交往。
东胡,作为中国东北古老的游牧民族,与濊貊、肃慎并称为古代东北三大民族,从商朝初年延续至秦朝末年,存世约1300年。“东胡”之名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的《逸周书》,书中记载“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 。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是一个由众多族属相同、名号各异的大小部落组成的联盟。关于其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商末周初箕子东赴朝鲜时留下的遗民,有人主张是殷商后裔,还有人觉得源于东北土著氏族部落。可惜,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分别聚居在乌桓山和鲜卑山,逐渐形成乌桓族与鲜卑族,“东胡”之名也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据传东胡部分部落以新的名称延续下来,乌桓、鲜卑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演变出蒙古、契丹等民族,并建立起强大的王朝。
鲜卑族,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蒙古语族,起源于大兴安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打败后分裂,其中一支退保鲜卑山,形成鲜卑族,受匈奴奴役,因此其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颇为相似。十六国时期,中原混乱,鲜卑各部落趁机崛起,先后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于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此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的吐谷浑政权,直至663年被吐蕃吞并。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逐渐解体,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加快,各民族融合日益加深,到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而消亡。
挹娄,源于肃慎,是中国古代民族,现今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继肃慎之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前后沿用约600余年(汉至晋),公元5世纪后改称勿吉。“挹娄”一词含义有两种说法,一是意为鹿,二是与满语“叶鲁”音近,指岩穴,作为族称,即“穴居人”之意。挹娄人擅长养猪,以猪肉为食,用猪皮制衣。尽管挹娄起初是他称,但久而久之成为族称,甚至到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他们向中原王朝纳贡时仍自称肃慎。
沃沮,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朝鲜半岛北部的部落,分为东沃沮和北沃沮,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咸镜道,北沃沮大致在图们江流域,东沃沮常被简称为沃沮,南与东濊相邻。在沃沮发展早期,因其管辖权在汉四郡和高句丽之间摇摆不定,始终未能形成独立国家。公元1 - 2世纪,沃沮成为高句丽藩属。244年,曹魏攻打高句丽时,高句丽东川王曾暂避于北沃沮;285年,扶余王储遭北方游牧民族袭击时,也曾逃至沃沮。5世纪初期,高句丽好太王将沃沮完全纳入高句丽版图。
勿吉,中国东北古代民族,自古在东北地区生息繁衍,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勿吉”的音转还有沃沮、窝集、乌稽等,意为“森林部落”。沃沮属濊貊系统,可分为北沃沮与南沃沮,北沃沮人主要居住在今黑龙江省东南和吉林省东北地区,以及今俄罗斯沿海州部分区域;南沃沮(东沃沮)主要分布在今朝鲜东北地区,《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均有相关记载,“勿吉”,正是“林中人”的意思,在寒冷的东北,森林为他们提供了住所,也是狩猎、采集的天然宝库。
靺鞨,又称“靺羯”,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隋唐时写作靺羯,辽宋时期恢复了最早的肃慎名称,但汉语中改译为女真或女直。清代建立后,清太宗皇太极将已经统一的本民族从龙六十六部各自的自称统一废除,改族名为满洲,延传至今。
唐代分为白山、粟末、黑水靺鞨等部,其中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渤海国积极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其建筑、礼仪、服饰等方面都深受唐风影响,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交流,成为当时东北地区高度发展的文明政权。
黑水靺鞨则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他们勇猛善战,以渔猎为生,民风剽悍。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水靺鞨逐渐发展壮大。到了辽代,女真作为黑水靺鞨的后裔,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辽朝对女真采取了诸多压迫政策,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情绪。
1115 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金朝,随后灭辽和北宋,统治区域一度涵盖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金朝在统治过程中,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推动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元朝灭金后,女真人散居东北各地。
明代时,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部。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逐渐崛起,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统一女真各部,创立了八旗制度,这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女真族的战斗力和凝聚力。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5 年,皇太极改“诸申”为“满洲”;1636 年,改国号为清。1644 年,清军入关,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满洲族也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篇章。
肃慎、扶余、东胡、鲜卑、挹娄、沃沮、勿吉、靺鞨、女真,这些民族皆为满族之远古先祖。他们在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历经无数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在与自然抗争、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着独特的文化与习俗,为满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此,在赤怀忠老师的悉心配合下,我完成了精心的摄录工作,满旗溯源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参观也顺利圆满结束。十一点二十五分,冬日的阳光已悄然西斜,赤怀忠老师带领我前往博物馆自助餐厅享用午餐。稍作休整后,我们便驱车直奔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继续探寻那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寻根之旅,下一段历史的画卷,正等待着我们去徐徐展开 。
待续
来源:小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