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印度坐拥广大的耕地,作物产量却比不上第三名,这件事,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
我国地大物博,可是耕地面积仅19亿亩,并非世界第一。
耕地面积世界第一的是美国,有25亿亩;第二的是印度,有24亿亩。
(篇幅有限,第三名之外,暂不比较,有兴趣可留言加更)
按理说,谁耕地面积多,谁的农作物产量就高。
可事实,却让无数人傻眼。
根据最新的农业生产数据显示,中国农作物的产量,悄咪咪地爬到了首位。
美国、印度坐拥广大的耕地,作物产量却比不上第三名,这件事,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
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6%,且地形较复杂,平原少,山地多,虽然有水稻上山,但大规模的种地,不太方便。
美国的可耕地面积是25亿,占国土面积的18%亩。而且美国的地,一马平川,机器收割起来,一路碾压,非常省力省时,当之无愧的沃土。
印度的可耕地面积是24亿亩,占国土面积竟超过50%,一个国家,有一半能种地?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走两步路,就可以种东西,不要太方便。
现在我们知道,世界可耕地面积的前三名是中美印,那么,它们各自的产量又如何。
根据世界各国粮食产量排名数据,我国粮食产量高达7亿吨,是去年的首位。
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要知道,粮食产量通常指的都是主食,水稻、小麦、玉米这些。
但常理来说,一个国家不能光种粮食,还要种蔬菜、种水果,本就不多的地,可怜巴巴地分来分去,分到粮食头上就没多少了。
就算是这样,中国的粮食产量,都能种出个第一来。
据说,此数据出来的时候,反对声音最大的是联合国印度代表,认为数据造假,怎么也不能相信。
凭什么地没我多,种的却没我多,你说不是作弊,谁信呢?
当然,作为本文的笔者,本人只能保证数据从官方处获取,至于信是不信,任凭诸君的看法了。
接着再看美国,美国粮食的产量去年是6亿吨。
仅略差中国一筹,不愧是世界农业大国。
因为美国的粮食主要是大宗农产品,玉米大豆之类的,因这类产品价值高,赚钱多,所以专门种这些,其它的种得少。
可印度着实让人难以理解,耕地面积比我们多出5亿亩,粮食产量只有3.3亿吨,比我们少两倍多。
好歹也是亚洲人,就算种菜天赋不如中国人,也差不到哪去吧。
当然,按印度人的话说,黑纸白字,你想写多少产量就写多少产量,说不定,他们其实产量还更高,只是写少了。
下面看世界蔬菜的排名。
全球蔬菜产量排名的数据里,中国仍然是去年的首位,同样是年产7万亿吨蔬菜。
紧随其后的是印度,2亿吨,虽然产量不到我们的三分之一,但以印度目前农业现代化的程度,2亿吨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其他国家加起来,零头都没有印度多。
再看美国蔬菜产量,0.48亿吨?蔬菜产量排世界第四?
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这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种粮食了,没地种菜了吗?
可问题是,就算集中全国耕地种粮食,为何粮食的产量,还不如中国呢?
只能归结为老美家不喜欢吃蔬菜了吧。
接下来是水果产量,我们的水果产量也有2.5亿吨,仍然是首位,但其中包含大棚种植的产量,需要扣除,具体数值不清楚,暂时没有查到相关内容。
在我们之后,水果产量排第二的是印度,1.07亿吨。
印度水果产量虽然较中国是少的,但也遥遥领先其它国家,也是十分不错。
美国的水果年产量,则只有0.26亿吨,但因为美国国家战略原因,水果基本上都是进口的,自己从来不种,产量低,倒也情有可原了。
这么看,中国以更少的耕地,在粮食、蔬菜、水果三个农作物领域的产量,都超过耕地更多的美印。
虽然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尤其是美国、印度人也很难去相信,认为我们造假。
但即便总数据打个对折,似乎中国还是第一。
这真的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呢?
为什么中国以少的耕地,种出最多的东西
这一点,不仅我们纳闷,别的国家更是难以理解,凭什么地不算多,种的东西那么多?
其实,根本原因总共有以下五点:
1. 五千年的种菜基因
咱们国家人口多,可耕地自古以来就相对紧张,这就逼着人们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想方设法提高产量。
比如,间作套种、轮作、有机肥,这些老种菜手法运用得非常纯熟。
农民们知道什么时节种什么,怎么搭配种植能让土地的利用率最高,怎么减少病虫害。
这很多都不是书本上简单学来的,而是父传子、子传孙,在农田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不同于海盗民族、游牧民族、商业民族,农业民族的我们不喜欢粗放式耕种,或者过度依赖单一的化肥农药,中国农民更懂得“看天吃饭、看地种粮”,有因地制宜、精打细算的传统。
所以,即便耕地总面积不占优,每个人都那么会种,一定是百分之百把土地价值挖掘干净了。
2. 菜篮子工程
上世纪80年代末,保证千家万户有菜有粮吃的“菜篮子工程”开始实施,影响了我们的农业发展,是改变中国后几十年农业的大战略。
因为当时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加,如何满足这么多人的日常吃菜需求,成了一个大问题。
以前那种远距离调运、品种单一的供应模式已经跟不上趟了。
“菜篮子工程”就应运而生,它让大中城市在周边发展农作物种植基地。让种菜的地方离吃菜的市场更近了。
3. 农业科技大力的发展。
首先是种子变好了。以前种地,产量可能就那么多,风调雨顺还好,赶上年景不好,收成就更没谱了。现在科学家们育出了很多高产、抗病、抗虫、抗旱的优良品种。
种地的方法也科技化了。以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全凭经验和力气。
现在,很多地方也用上了新科技。比如地膜覆盖技术,一张薄薄的塑料膜往地上一铺,能保水保肥,提高地温,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庄稼就能长得更好。
还有节水灌溉,像什么滴灌、喷灌,水直接送到作物根上,不浪费,这在缺水的地方尤其重要。
温室大棚更是把“靠天吃饭”变成了“一定程度上靠人调控”,在冬天也能种出新鲜蔬菜,在不适合某些作物生长的地方也能种。
这些技术彻底摆脱了一些自然条件的限制。
还有就是农业机械,虽然咱们的地块不像美国那么大,不适合超大型机械,但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适合不同作物生产环节的专用机械,也在不断发展和推广,提高了播种、施肥、收割的效率,节省了人力。
所以说,农业科技发展了,才能让有限的地,种出无限的宝贝。
4. 种菜的一种态度,非要种出来,坚决不买。
中国人对于种地,有那么一股子执念。说白了,就是一种强烈的自给自足的愿望。
因为历史上,我们没少挨饿吃不饱饭,对饥饿的恐惧,让咱们非常坚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这种态度体现在大处,是国家层面想方设法保住耕地红线,提高粮食自给率;
体现在小处,就是老百姓想尽办法在房前屋后、阳台楼顶,但凡有点空地,都想种点啥。
不是说非得自己种的才香,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忧患意识。
有地,就不能让它闲着,就得让它长出东西来。
然后,就会推动着人们去琢磨怎么在有限的条件下种出更多的食物。
5. 因为人人都想吃到菜,吃好菜,所以必须种的多种的好。
中国有十几亿张嘴要吃饭,这本身就是最直接、最强大的驱动力。
人们不光要吃饱,还想吃好,想吃得有营养,吃得丰富多样。
巨大的、持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是拉动粮食、蔬菜、水果产量全面提升的根本动力之一。
你想想,如果大家对吃的没啥要求,或者需求量不大,那农民种那么多干啥?
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更好、更多样的农产品。
所以,中国农业的高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巨大的国内市场“逼”出来的。
有人觉得,现在农作物的高产量,一方面是我们人口多,另一方面是牺牲了味道换来的,应该为了保品质而减产,哪怕不要去争虚名的世界第一也可以。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来源:小农民挖穿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