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加重观点极化等问题风险,中央网信办督促指导重点平台针对性优化信息推荐算法功能、调整信息推荐算法规则。
“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针对网民反映强烈的算法推荐加热低俗信息、加剧“信息茧房”、加重观点极化等问题风险,中央网信办督促指导重点平台针对性优化信息推荐算法功能、调整信息推荐算法规则。
重点平台积极响应,签署“算法向善”南宁宣言,完善算法推荐内容审核,开设专门网站、频道或账号集中公开算法规则原理,开发上线“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创新功能,完善用户兴趣偏好管理服务,提升算法推荐内容多样性。
在互联网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运行“基础设施”的今天,算法无疑是这套“设施”运行的“燃料”与“润滑剂”。以平台中的内容生产与消费为例,通过内容推荐机制,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看到什么;通过热点榜单以设置议程,影响公众对于“什么是重要的事情”的认知;通过与流量绑定,反过来再引导内容生产者,去迎合算法进行内容创作;通过用户数据的收集分析,可以定制化广告等各种推荐服务,日益嵌入观众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算法,日益成为平台生态的底层逻辑。
可是,算法逻辑本身是否经得起正义与公平的拷问,却始终是悬挂在平台社会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算法,帮助我们“挖掘”内容、连接同好、认知世界,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其阴暗面也日益显露:
推荐机制上用户喜好占据大部分权重,渐渐地,用户刷到的信息,都是其偏好的信息,内容与观点都是迎合甚至复制其偏见,这置用户于“信息茧房”“回音壁”之中,影响了公众对于社会的完整认知,也容易滋生极端心理,以至在各种热点事件中,总是撕裂盖过共识;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算法规则对于普通观众与“黑箱”无异,处于严重的不对等地位;热搜机制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在许多热点事件中当事人“能给个热搜”的呼吁,部分鸡毛蒜皮毫无公共价值的小事、假新闻能登上热搜,以及部分网红审丑出圈的现实,也在拷问着热搜所代表的“可见性正义”;这套算法机制,往往将擅用网络的青年人的声音放大为主流声音,而像老年人则时常面临着严重的失声与污名……
这些问题,一方面因为算法是一种新技术,公众完整认知的形成与监管的完善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则与算法技术常常以价值无涉标榜不无关系,辩称“算法都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这何尝不是算法本身的作茧自缚呢?算法不是冰冷的,应内置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基因。
正鉴于此,本次“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直指算法痼疾,在内容推荐层面“重拳出击”,用监管的正道之光,彻底点亮“黑箱”:
在提升算法透明度方面,各大平台推进公开算法运行规则,推进透明展示工作,保障用户知情权;在破除“信息茧房”方面,创新推出“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功能,帮助用户防范“信息茧房”风险;在完善内容审核方面,不断健全推荐内容审核机制,加强正能量内容推荐,防范算法推荐低俗不良信息;用户赋权方面;持续优化兴趣偏好管理、内容负反馈等功能设置,便于用户自主调节优化算法推荐内容。
这些举措,兼具力度与针对性,也佐证了一个道理:算法治理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也是伦理与价值问题,如何对待和改进算法,体现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价值选择。
但同时也要看到,正如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说的一样:重点平台信息推荐算法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相关功能使用效果不显著、推荐内容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在算法推荐层面,仍有巨大的优化空间,例如,结合最近不少老年人被困在直播间的现实,破“茧房”能否与防沉迷结合起来?算法推荐“破茧房”之后,如何在技术与价值层面,促进包容与共识?算法透明化,是否还能够进一步通俗化?
算法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是一次技术的重构,也是一次价值的对齐。我们期待,算法推荐机制能够不断优化,探索出多元化的“破茧”路径,让算法推荐不仅不再是“筑茧”,反而是搭建起一座向善、向上,通向多元、包容的“桥梁”。(文/陈自强)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