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满节气携着夏日的温热如约而至,彭州大地正上演着一场关乎时序与丰收的接力。在这“夏收夏种”的繁忙图景背后,作为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彭州正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产业链升级,在新时代续写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农耕故事。
小满节气携着夏日的温热如约而至,彭州大地正上演着一场关乎时序与丰收的接力。在这“夏收夏种”的繁忙图景背后,作为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彭州正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产业链升级,在新时代续写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农耕故事。
清晨,濛阳街道的麦田已响起联合收割机的轰鸣,饱满的麦粒通过机械化收割、烘干、入库,实现“一条龙”归仓。种粮大户周大哥捧起新收的麦粒,笑着说:“今年换了新品种,加上无人机喷洒,麦穗比往年更好。”
这样的场景也正在敖平镇和九尺镇上演,农户们纷纷抓住好天气抢收,日均投入收割机超过200台。“今年彭州小麦种植面积稳定,通过推广抗病品种和无人机统防统治,亩均产量较往年提升了很大,”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道,“而且收割后的麦田也不会闲置,部分地块已开始播种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通过‘水旱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市农业农村局围绕“稳面积、增产量、提质量”的目标,从品种选择、机耕机播、施肥、田间管理到采收的每个环节全程做好技术跟踪服务,持续推进小麦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积极带动农户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收入,真正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当一车车麦粒运离田间,濛阳街道也拉开了水稻插秧的序幕,农户们正在紧张地开展插秧作业。目前,濛阳街道已形成5000亩全机械化水稻种植作业的示范区,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技术和全程机械化的生产,通过示范,力争带动更多地区实现水稻高产,为促进粮食的增产增收以及粮食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以前的人工插秧到现在的全机械化工作,这种转变源自彭州构建的“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良制”融合体系:应用水稻机插秧配合智能农机装备,秧苗成活率提升至98%。在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的赋能下,彭州计划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6.85 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33万余亩,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这场农事“接力赛”的高效运转,根植于彭州持之以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走进葛仙山镇官仓村,曾经零散的“巴掌田”已连片成形,硬化沟渠贯穿田间,智能灌溉系统自动调节水量。这样的“升级版”农田全市已建成超3万亩,通过土地平整、地力提升、设施配套三大工程,彻底破解了“农机下田难、灌溉不均衡、管理碎片化”等历史难题。这些农田不仅支撑着粮食稳产增产,还通过“稻药轮作”“稻田养鱼”等复合种养模式,实现亩均效益增长20%至30%。
站在小满节气的时间节点回望,作为四川省“天府粮仓”建设的重要支点,彭州正以“四区联动”重塑农业空间格局:东部稻菜轮作基地保障粮食安全,西部中药材产业园激活山地价值,北部生态涵养区守护农耕本底,中部智慧农业示范区引领技术革命。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道:“我们创新‘高标准农田+’模式,通过‘农田建设+产业集群’培育出19个特色园区,‘农田建设+集体经济’孵化出土地托管等7种新型经营方式,让每块良田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单元。”这种系统化推进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既延续了《诗经》“彼稷之穗”的农耕文脉,更响应着新时代“天府粮仓”科技攻坚的使命召唤。
这方承载着“古蜀农耕文明之源”的热土,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奋力书写着“颗粒归仓粮囤满,穰穰满家岁月甜”的小满新篇,传统农耕文明与数字技术在这里深度交融,奏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强音。
文图:市农业农村局 品鉴彭州 彭州发布 陈佳沛
编辑:陈佳沛
责编:陈林
编审:曾洁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版权保护离不开你我的参与!
来源:天府金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