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老郑,听说你们那年过年有个新兵把枪油当食用油了?真有这事儿啊?"老李喝了口茶,饶有兴趣地问我。
我放下茶杯,摇头笑了:"可不嘛,那是1977年,我刚当上新兵连排长没多久,这事儿现在想起来还挺逗的。"
那年冬天特别冷,北风呼呼地刮,连队的暖气时断时续的,战士们都穿着棉袄棉裤在屋里活动。我们新兵连的兵大多是头一次在部队过年,一个个既兴奋又想家。
除夕那天下午,我在宿舍里看见小张正捧着家里的来信发呆,脸上写满了思念。
"想家了?"我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
小张有点不好意思:"排长,我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家,这是第一次..."
"我第一年比你还惨呢,半夜躲厕所里偷着哭。"我笑着安慰他,"今晚咱们包饺子,你多吃点,就当是家里的味道了。"
临近傍晚,我把几个新兵叫到一起:"小王、小李,你们去食堂帮着和面切菜;大牛、老乡,你们负责打扫宿舍;其他人按计划站岗值班。今晚谁也别给我偷懒,过年归过年,该干啥干啥!"
新兵们一听要包饺子,一个个高兴得不得了。要知道,那会儿在部队能吃上饺子可是稀罕事。平时都是大锅菜,土豆白菜萝卜炖一锅,就着咸菜吃。逢年过节能加个鸡蛋就不错了。
我来到食堂时,老炊事班的李师傅已经在和面了。几个新兵在一旁打下手,有的切菜,有的剁肉馅。老李还放了个收音机,正播着《社员都是向阳花》,气氛还挺热闹。
"小刘,去把案板擦干净!"我朝角落里喊道。小刘是个东北小伙子,刚入伍不到三个月,黑黑瘦瘦的,做事卖力却总是毛手毛脚。他老家是农村的,父母都是社员,平时信里总说家里如何如何困难,但这小子却特别乐观。
小刘正擦着案板,突然抬头说:"排长,这饺子可真多,咱们锅好像不够大啊,装不下。"
我一看,确实,今晚全连队的人都要吃饺子,现有的锅是小了点。
"仓库里应该有备用的大锅。"我想了想,"谁去拿一下?"
"我去!我对仓库熟!"小刘立马自告奋勇地放下抹布,一溜烟跑出去了。
李师傅笑着摇头:"这孩子,毛毛糙糙的,做饭就得细心啊。"
"年轻人嘛,慢慢来。"我也不在意,继续帮着包饺子。
大约十分钟后,小刘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手里提着个大铁锅,脸上还带着得意的笑:"排长,找到了!这锅够大吧?"
李师傅接过锅,随口问道:"洗干净了吗?"
"洗了洗了,我特意用水冲过呢!"小刘拍着胸脯保证。
饺子包好后,整整齐齐地摆在案板上,像刚列队的新兵。李师傅开始往小刘拿来的锅里倒水,准备煮第一锅饺子。
就在这时,我突然觉得那个锅有些眼熟,仔细一看,心里"咯噔"一下:"等等!小刘,你这锅是从哪个仓库拿的?"
"就咱们连后面那个小仓库啊,放在角落里的。"小刘一脸无辜。
我赶紧走过去,拿起锅仔细看了看——锅底和边缘有明显的油渍,而且散发着一股特殊的气味,这不就是前几天刚用来存放枪油的锅吗?
"完了,这是给枪上油用的锅!"我脱口而出。
整个食堂瞬间安静下来。小刘站在那里,脸色煞白:"排...排长,我...我不知道..."
李师傅低头看了看已经下到锅里的那一批饺子,直摇头:"这可怎么办?这锅肯定不能用了,里面残留的枪油可不是闹着玩的。"
"先把饺子捞出来!"我急忙指挥大家抢救。但已经下锅的那批,只能眼睁睁看着泡在枪油味的水里变形。
小刘急得直跺脚,眼泪都快出来了:"排长,都怪我,我真不知道那是装枪油的锅..."
看他那样子,我反倒心软了:"行了,谁能想到仓库里放着这么个锅。应该是前几天武器保养后没收拾好。"
这时候,连长听说了这事,急匆匆地赶来了。我本以为他会发火,没想到他看了看情况,竟然笑了:"大过年的,别慌,还有时间重新来。"
"连长,面粉不够了啊。"李师傅愁眉苦脸地说。
连长想了想,说:"这样,你们先把没下锅的饺子煮了,我去营部借点面粉,咱们再包一些。"
就这样,我们的年夜饭被一个装枪油的锅给搅了。最后,大家只吃到了一半的饺子,剩下的是连长紧急调来的方便面和罐头。
那晚上,全连队的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五花八门的年夜饭。有人甚至把从家里带来的腊肠切成小块,放在暖气管上烤着吃。虽然饭菜简单,但气氛却格外热闹。
小刘一整晚都闷闷不乐,不停地向大家道歉。我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碗方便面:"吃吧,别想那么多了,谁还没犯过错?"
"排长,我这也太糊涂了吧?"小刘接过面,眼睛红红的。
"记住这个教训就好。在部队,做任何事都要细心,特别是关系到大家伙吃的用的。"我笑着说,"不过也得谢谢你,这个除夕夜,保证让大家终身难忘。"
听我这么一说,小刘破涕为笑:"那是,谁能吃到枪油味的饺子啊!"
周围的战友们也都笑了起来。有人还故意问:"小刘,你是不是打算把咱们都毒死啊?"
"去你的吧!"小刘红着脸反击,"我要真想害你们,直接把枪油倒进去不就完了,还用得着拿个锅来吗?"
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那晚上虽然年夜饭搞砸了,但战友们心里却不知怎么的,少了几分思乡的愁绪。
过完年没几天,武装部来检查,听说了我们的"枪油饺子"事件,不但没批评,反而笑着表扬我们把武器保养得好。武装部长还特意对小刘说:"小伙子,认真是好事,但做什么事都得动脑子啊。"
后来,"枪油饺子"的故事成了我们连队的一个笑谈。每次提起,大家都乐不可支。最逗的是,小刘因为这事还有了个绰号——"油饺子"。每次集合点名,排里的人一喊"油饺子",小刘就会不好意思地应一声"到"。
"那小刘后来怎么样啦?"老李问道,给我倒了杯茶。
"挺好的。他后来成了咱们连的标兵,比谁都细心,生怕再出什么岔子。退伍后回东北老家当了村支书。"我喝了口茶,继续说,"前几年老战友聚会,他还专门给我带了他们家乡的饺子。你猜他怎么说?"
"怎么说?"
"他说:'排长,保证没放枪油!'"我学着小刘的东北口音,把老李逗得直拍桌子。
这事都过去快五十年了。那些和我一起吃过"枪油饺子"的战友,有的当了首长,有的回了地方,也有的已经不在了。但每次想起这事,我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部队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乐,有笑有泪。说起来苦,大冬天早操冻得直哆嗦,站岗放哨眼睛都不敢眨一下;说起来乐,晚上围在一起听广播,逢年过节打打篮球,收到家里来信的喜悦。都是些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串起了我们的青春岁月。
"来,再喝一杯。"我举起茶杯,跟老李碰了碰,"敬那些逝去的军营岁月,敬我们的老战友!"
"敬枪油饺子!"老李笑着说。
我们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寒冷却温暖的除夕夜。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