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的一首禅诗,开篇就比喻精妙,颈联尤其耐人寻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07:06 2

摘要:开篇便比喻精妙,展现出独特的禅学智慧,"禅心如落叶,不逐晓风颠。" 禅心就像落叶,不会追逐清晨狂风的颠簸而显得凌乱。禅宗曾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落叶的意象既符合这种观物方式,又暗含对生命状态的深刻隐喻。

踏入禅寺,喧嚣就被隔绝在外,唯有内心的声音愈发清晰。王阳明曾说心外无物,此刻才能真切体会,当人们摒弃杂念,专注于呼吸起伏,顿时便忘记了所有的烦忧。

中唐一位诗人就有这样的体验,有一次他拜访高僧,在行住坐卧间寻找生命的答案。他放下浮躁,并试着用宽广的胸怀,接纳自我与世界。

每一次的冥思,每一回的交谈,都像是给心灵拂去尘埃,从而深刻地感受到,参悟其实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一念清净。 下面一起欣赏他的诗篇: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

唐 · 戴叔伦

禅心如落叶,不逐晓风颠。

猊坐翻萧瑟,皋比喜接连。

芙蓉开紫雾,湘玉映清泉。

白昼谈经罢,闲从石上眠。

戴叔伦,中唐著名诗人,历任秘书正字、监察御史、东阳县令、抚州刺史等职。戴叔伦的诗歌经常融合禅意与隐逸情怀,其代表作《兰溪棹歌》曾后人被誉为诗中有画。

作者晚年因仕途倦怠,辞官归隐,并愿意亲近释门。他将儒家治世精神,与佛教的虚空观点相互融合,被誉为中唐隐逸诗派的先驱。

开篇便比喻精妙,展现出独特的禅学智慧,"禅心如落叶,不逐晓风颠。" 禅心就像落叶,不会追逐清晨狂风的颠簸而显得凌乱。禅宗曾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落叶的意象既符合这种观物方式,又暗含对生命状态的深刻隐喻。

落叶在秋风中凋零,反映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诗人却赋予其一种定力,当世间万物在晨风中摇曳动荡时,落叶以静止的姿态,完成对生命本质的观照。作者通过这一比喻,赋予落叶以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再是一种消逝的符号,而是超越生灭的存在。

颔联描写禅师讲经的场景,诗人形容禅师就像狮子一般威严地讲经说法,秋风掠过经堂,发出萧瑟声响;讲经的席位前,信徒云集,大家满心欢喜地聆听佛法。《维摩诘经》记载狮子座高广严净,喻指禅师说法时的庄严气象;皋比本指虎皮,此处代指讲经的席位。

"翻萧瑟" 描写秋风拂过经堂的萧瑟之声,仿佛是佛法对世间迷障的涤荡;"喜接连" 则状写信徒云集、法脉相承的盛况,暗示禅宗教义在尘世中的传播与延续。

戴叔伦曾任刺史、经略使等职,深谙儒家治世之道,却在晚年寄情山水、亲近释门,诗中对皋比的化用,暗示了佛法在尘世中的传播,虽然历经沧桑,却始终可以经久不息。

"芙蓉开紫雾,湘玉映清泉",颈联尤其耐人寻味,展现了诗人超凡的诗歌功底。圣洁的芙蓉在紫色雾霭中绽放,温润的湘玉倒映在清澈泉水中。

芙蓉常喻佛法的清净无染;紫雾则为虚幻之象,暗合《金刚经》中尘世如梦幻泡影的思想。花朵的绚烂是有,雾霭的朦胧是无,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虚妄与真实交织的画面。

温润的玉石象征佛性的圆满,清澈的泉水喻指本心的明净。《六祖坛经》中指出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唯有扫除妄念的尘埃,方能显现佛性的清净。诗人并未走向空寂的极端,而是在世俗的物象中,领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妙谛。

结尾转向日常的生活场景,白天讲经结束后,禅师便悠然自在地在石上休憩入眠。"谈经" 是显性的修行,"石眠" 是隐性的顿悟,二者自然衔接,体现了这位上人动静一如的修行境界。

一个"闲" 字,不是指闲散无事,而是超越名利的自在状态,就像禅宗公案中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平常。同时,诗人赋予 "石眠" 以禅修的内涵,当身体与山石相接,心灵便与自然融为一体。

戴叔伦的这首诗构思精妙,表达委婉,既反映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机锋,体现出动荡年代才子们渴望寻求精神寄托的心愿。正所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宗因其明心见性的简易法门,成为士大夫疗愈心灵创伤的良药,文人墨客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诗歌创作,为后世奉献了许多出色作品,彼此既相得益彰,又各显魅力。

来源:云水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