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两高四着力”,其中之一是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时代表达,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
□刘社欣 关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两高四着力”,其中之一是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时代表达,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民族性、人民性、实践性、创新性和世界性,对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性: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开创新时代文化发展新局面的思想纲领。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灵魂滋养和精神动力,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伟大奋斗中,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理论硕果,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彰显出“两个结合”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主题主线的巨大能量,开创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命题,揭示了“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的科学内涵。因为肩负文化使命,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凝聚为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团结为不可阻挡的强大动力;也正因为肩负文化使命,全体中华儿女深受文化传承的感召,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立自强、守正创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在新征程上推进文化建设必须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创,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于更快地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冲突矛盾交织叠加,文化领域受到“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等思潮冲击。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才能排除内外不良因素的干扰,满怀信心地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
民族性:在中华文脉的赓续中铸就独特的民族标识
延续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永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优势在于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连续前进且从未间断,其鲜活的生命力令世界惊叹。中华民族每每在重大历史关头,都有无数中华儿女奋不顾身地为保护历史文物、保护中华文化的血脉而挺膺担当,得以将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为守护延续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成果守正创新,对蕴含其中的思想养分要充分挖掘和吸收,通过当代的生活实践实现中华民族的宝贵智慧“经典永流传”,继而创造更多更丰富的新的文化成果。
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属性,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但在近代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被不断削弱。习近平文化思想吸取近代以后中华文化主体地位被不断削弱的惨痛教训,强调必须通过充分吸收中华文化一切优秀成果来巩固和强化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不断以新的探索实践和开拓进取来创造新的文化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通过积极推动构建中华文化话语体系来有力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属性,奋力扛起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同时号召鼓励广大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话语”讲好中华民族“自己的故事”,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责任。
保护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坚定捍卫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是因为中华文明在面临无数次的冲击和破坏时都化险为夷且发展至今。中华文明没有因受资本的裹挟和诱惑而异化其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没有在受外域文明侵入时而放弃崇尚和平的愿景追求,在任何威逼利诱面前始终保持未曾异化的原原本本的民族独特性。并且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没有在与其他优秀文明相遇时妄自菲薄,也没有因过分吸收其他优秀文明成果而盲目借鉴和移植其他文明特性,而是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坚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民性: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
站稳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正本清源和守正创新,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不断地捍卫人民的文化发展权益。并且通过激发全社会积极创造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决心和斗志,汇聚起全体人民共同创造新时代新文化的磅礴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意味着文化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战略全局中占有突出位置,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达到新高度。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原则。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视为工作着力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丰富其精神世界,塑造了成风化人、凝聚民心的民本气质。习近平文化思想善于运用多重视角谋划文化工作,不断地深化对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的价值认识,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断创作反映时代的精品佳作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待。
增进民生福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坚持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文化思想还将制度建设摆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持续推进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推动文化建设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实践性:擘画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蓝图
以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执政成败和民族兴衰,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基础和政治保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为夯实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促进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坚不可摧的政治支撑。当前,全球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斗争愈发激烈,唯有巩固强化党对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聚焦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不断提高党的文化建设水平和文化领导能力,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不断奋进。
以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珍视。在新时代,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关乎民族兴衰、政权稳固和国家安全,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旺繁荣的内生动力。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的大国强国,无一不是文化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化强国,也无一不是对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拥有强烈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事业的繁荣强大是应有之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辉煌,为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正向驱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矢志不渝。
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论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论认为,任何文化,欲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稳健前行,并展现出引领风尚、凝聚人心、塑造精神、辐射影响的非凡力量,都必须牢牢构筑起自身的主体性大厦。“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中孕育出文化主体性,并在文化层面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主体性,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论的新认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意味着在文化领域树立起坚不可摧的自我认同之旗,是文化自信得以深深扎根的坚固基石。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无疑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显著文化标识和独特价值体系,彰显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深沉而坚定的自信,照亮了中华民族文化前行的道路。
创造性提出“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结构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并且文化形态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演进而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文化生命体”由依托“物的现代化”转向“文化的现代化”,再指向“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上升轨迹,揭示了“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成逻辑,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明形态具象化,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思想理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文化成果,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世界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天下情怀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应对人类文明共同挑战。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凭借技术革命和对外殖民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迅速崛起,带着“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傲慢与偏见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近些年,他们炮制鼓吹所谓“普世价值论”,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人类文明发展带来希望。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尊重各文明的价值诠释和不同国家民族的客观差异,为世界各文明携手发展进步寻到了“最大公约数”。
重视文明传承创新,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前提是秉持各文明平等包容、互鉴对话的态度,在尊重和珍视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支持推动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一切文明不断发展创新。中华文明以其传承至今的连续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华美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拥有开放包容的宽广胸怀,不以国家的大小论强弱,不以文明的远近论优劣,而是将自身置于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通过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丰富养分,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活力,产出优秀文化成果,以自身的实际努力致力于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打破近代以来西方凭借其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占据国际舆论场的霸道局面,并致力于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守正创新取得的文化果实,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和精神世界,为创新发展人类文明的全新话语和叙事平台彰显了大国担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还要突破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场上我们想要仗义执言却“说不出”“传不开”的困境。必须转变过去被动吸引世界关注的传播理念,主动作为、全面展示,让世界了解真实全面完整的中国,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