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交通大学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首批进入211的7所大学
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曹良志做客新华网2025高考情报局,为广大考生和家长介绍学校2025年本科招生与人才培养亮点。
Q1.请简要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特色。
西安交通大学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首批进入211的7所大学之一,首批进入985工程的9所大学之一,即C9联盟成员。
建校129年来,学校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培养出蔡元培、钱学森、吴文俊等一大批知名校友。
Q2.学校目前有哪些优势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共有6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占可参评专业的95%,其中排名前列的专业可以概括为“电动机管理”。“电”是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强电、弱电专业,“动”是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是指机械工程专业,“管”是指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理”是指数学、物理等理科专业。这些专业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等科研平台的依托,每个专业都由两院院士带领教师团队进行指导,各专业都获得过诸多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近年来,学校在法学(法学+外语双学位、国际经贸规则)、新媒体(智能传播)、公共管理、医学等学科的建设上都做出了具有交大特色的新方案。
Q3.今年招生有什么新变化?
我们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先后开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储能、能源互联网、医工学、国际经贸规则等新兴专业。2025年将继续扩大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储能技术、电气能源、医工学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计划扩招200人,招生规模将达到6350人。同时,今年的强基计划新增数学类智能科学以及能源与动力工程两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和方向。中外合作办学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生规模为每年80人。
2024年我校将原有的8个跨学院大类招生模式调整为27个以学院为主体的小大类招生模式,2025年我校持续优化小类招生专业设置,对考生而言具有专业方向更集中、专业定位更精准、前置职业发展规划、专属培养资源等优点,学生入学后无需过度担忧专业分流,可更专注于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提升。
同时,我校今年恢复越杰计划专业,预选7个方向招生,录取越杰计划专业预选同时完成本人申请的学生自动获得越杰计划选拔资格,并可在大类内任意选择专业。
此外,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学院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生规模为每年80人。该新增学科汇聚两校学科优势,打造由院士、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等教授在内教师团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Q4.请介绍一下学校人工智能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情况。
学校将2025年定为“人工智能赋能年”,全面开展AI赋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管晓宏领衔的团队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认知计算、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系统安全等方向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同时,学校积极构建“AI+”七大改革工程,建设12个专业教育大模型,与华为共建鲲鹏智能科教创新孵化中心。作为国家人工智能101计划的牵头单位,联合兄弟高校实施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教材建设计划。
今年4月30日,学校还发布了“人工智能先导计划”,构建覆盖所有学科的“1+3+4+N”AI专业体系,设计“1+1+X”课程矩阵,配套AI应用功能60余种,建设智慧教室748间,开发知识图谱课程32门、数字教材23种,上线慕课283门。学校打造了12个专业教育垂直大模型,形成涵盖7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语料库,还推出了DeepEdu1.0教育智能体——“交晓智”平台,打造了“人人学AI、人人用AI”的交大模式。
Q5.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我校建立了由院士领衔的10大拔尖人才培养矩阵,其中有7个多学段贯通制人才培养计划,分别是“珠峰计划”“钱学森班”“侯宗濂班”“强基计划”“优本班”“国家卓越工程师班(国卓班)”“未来技术学院”,这些班型不设淘汰比例,符合条件都可以保送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另外还有“拔尖计划”“人工智能”“越杰计划”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这些班型每一届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率均超过90%。
Q6.请介绍学校“产学研用”情况。
西安交大近年来重点打造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这里,交大已经与236家龙头领军企业共建联合研究院,引入200多支种子天使基金和300余家金融机构,共同转化专利1400余件,孵化企业214家。学生从大四就可进入这些联合研究院进行实习,与企业工程师、技术骨干共同完成项目。
学校还建立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并推出“6352”工程,最近3年内促进产学研合作金额超60亿元;助力学校与企业共建“双导师制”,组织学生对接华为、小米等企业的工程师,解决真实产业问题;帮助学校引入200多支种子天使基金和300多家金融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投融资平台。
对交大学生来说,企业真实课题与“双导师制”深化产教融合,帮其缩短学用差距;校企合作网络覆盖国家重点行业,为其提供了高匹配岗位;金融与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门槛,助力其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进而提升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薪资水平及职业发展潜力。
Q7.学校在探索国际化教育方面有哪些成果和计划举措?
2015年,学校成立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同年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7所高校加入联盟,并形成了18个学科子联盟;2017年建设丝路国际学院,推动产教融合走向“一带一路”;2023年实施《全球发展行动计划2030》,探索国际合作发展新形态,布局海外创新中心;目前承担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职能。
学校还创办了西交利物浦大学、西交米兰学院等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在香港、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建立海外创新中心与研究院。其中“西安交大-米兰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值得考生关注,目前开设“工业设计、建筑学、电气工程”三个专业,学生毕业后取得两个学校毕业证学位证,证书、保研等政策跟普通学生一样。
学校还与美、日、英、法、德、韩等46个国家和地区的逾3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以学分互认、长短期访学、双学位联合培养等形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学校加入了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等个多边国际教育合作平台,通过举办海外友好高校校园日、海外名家大讲堂、“在交大·看世界”系列英语沙龙活动等,营造“全球交大”氛围。
来源:青海普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