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味以分子的形式传播,人类拥有几百个气味受体,因此得以发现它们。“我们凭借气味受体嗅闻出成千上万种气味,”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生化学家克莱尔·德玛奇(Claire de March)说,“一种气味分子将激活这些气味受体的一种模式。”气味受体于是将信号传递给大脑
瓢虫留下气味“痕迹”,以引导其他同类找到会面地点。摄影:JAVIER TORRENT/VWPICS/REDUX
撰文:Gennaro Tomma
TikTok上有场讨论正进行得火热:一对夫妇不明白为什么一方能闻到瓢虫的味道,另一方却不可以。
视频下方有条评论提到,蚂蚁也有味道,闻起来就像“番茄茎与尘土味儿混杂在一起”。
另一条评论说,蚂蚁闻起来更像“蓝纹奶酪或钢笔墨水”。
还有一位略显不幸的评论者说:“我可以闻出蟑螂的味道。这是我最糟糕的超能力。”
就像十年前那条掀起“蓝黑党”与“白金党”之争的连衣裙一样,“人能不能闻出昆虫气味?”又跻身新的网络讨论热潮。
归根结底,为什么部分人可以辨识出那些气味,而其他人不能?答案还要从人类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说起。
气味以分子的形式传播,人类拥有几百个气味受体,因此得以发现它们。“我们凭借气味受体嗅闻出成千上万种气味,”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生化学家克莱尔·德玛奇(Claire de March)说,“一种气味分子将激活这些气味受体的一种模式。”气味受体于是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再把它转译为特定的气味。
“一个气味受体可以被好几种气味分子激活,一种气味分子也能激活好几类受体。”德玛奇说。
但这又牵扯到一个较为复杂的部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气味受体。“这就可能导致巨大的认知差异,”德玛奇说,“比方说,我有一种气味受体,闻到一个气味是这样的;而你的气味受体是另一个版本,同样的气味,你闻起来就与我不同。”
关于这种差距,有许多众所周知的例子,德玛奇说。例如,有些人觉得香菜(又叫芫荽)的叶子一股“肥皂”味,有的人则认为它们香气宜人。
这些差异也能为人类闻出昆虫气味的机制作出解释。一些人的气味受体可能让他们得以识别出某一昆虫散发的气味,而“某个人可能完全没有这种受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昆虫学家罗伯特·米切尔(Robert Mitchell)说。
一个人类所能拥有的气味受体多种多样,“任意一名个体或许拥有其中大部分,但大概不会样样都有,”他解释说,“这名个体可能缺失某几个受体,还可能有许多受体是重复的。”并且,目前发现的所有受体可能有一半都“以某种方式坏掉了,因此起不到任何功用。”米切尔说。“受体内基因突变会改变受体功能。你我或许都有某一种受体的副本,但它们的敏感程度又有所不同。”
以床虱(又叫臭虫)为例:当一间屋子里有许多床虱,它们那种常被描述成杏仁蛋白软糖般的甜丝丝的霉味儿能够被人类闻到。但有些对气味不大敏感的人也许不会很快注意到它。“同一个宅子里,部分人比其他人更早注意到这种味道,此类情形我见得很多。”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不同都会强烈影响到大家各自能嗅出什么、嗅到的气味强弱又如何,”米切尔说,“再结合昆虫气味的巨大体量,某个顺理成章的结论就呼之欲出了:昆虫产生的部分气味也许能被部分人闻到,又被另一部分人所不察。”
昆虫会产生哪种气味?
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詹森·东布罗夫斯基(Jason Dombroskie)说,大部分虫子确实有气味,制造气味的缘由五花八门,其一是为了自卫。例如椿象(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放屁虫)就会发出难闻的气味阻挠掠食者接近。
昆虫散发气味的另一大目的是吸引配偶。“通常,雌性昆虫会产生一种信息素,它随风飘远,而雄性昆虫对信息素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很敏感,”它们追随着信息素,找到雌性,东布罗夫斯基说。某些种类的雄性也会制造气味,借以表明自己身强体壮、十分健康。
有些种类的昆虫,例如始红蝽以及部分瓢虫(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七星瓢虫),也通过气味确定碰头的地点。“起头的那只会留下一段化学物质轨迹,下一只虫子发现后,便会强化痕迹,使之更加明显,”东布罗夫斯基说,“最后,全部人员聚集一处,结成紧密的群组。”
总的来说,嗅觉是昆虫探索身边世界时倚仗的一项基础感官。“与我们试图看尽生命之旅不同,它们嗅出生命的道路。”他补充道。
东布罗夫斯基说,尽管如此,我们人类无法留意到任何求偶香氛,而只能发现自我防御的臭气。“它们试图用这种手段劝谏我们不要下口。”他说。
与此同时,尽管被人闻到的很可能是昆虫的防御性气味,但还有另一种气味悄然混入其中。以蟑螂为例,人们可能闻不到蟑螂本身的体味,但却能发现它们化学代谢产物的气味。换句话说,你闻到的可能是蟑螂粪便。
有时候,争论的产生要归结于无法区分具体品种:某人说自己闻到了蚂蚁,那他可能闻到的是某个特定品种,例如香茅蚁,受到侵扰时,它们会释放强烈气味,东布罗夫斯基说。而其他人可能指的是另一种制造不同气味的蚂蚁。于是双方各执一词,难解难分。基本上,争论多多少少因误解而起。
那么,你能闻出昆虫的气味吗?这个话题或许能成为下次朋友聚餐时的趣谈。但要是话题转向臭虫或蟑螂,恐怕就会让人食欲全无了。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