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台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力争2027年建成全国文化科技融合新高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14:44 2

摘要:近日,山东省科技厅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27年,山东要突破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打造虚实融合、多维视听、数字跨界等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培育20家左右

近日,山东省科技厅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到2027年,山东要突破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打造虚实融合、多维视听、数字跨界等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培育20家左右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企业,将山东建设成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高地。

推动各类前沿交叉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发展

《计划》提出,要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技术、新装备、新载体、新场景、新业态五大重点任务。

在聚力突破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技术”方面,针对文化和科技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交叉融合发展新趋势,推进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推进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数字安全技术研究;推进元宇宙、数字人等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推动各类前沿交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

聚焦文化创作、传播、体验等关键环节,开展文生分镜、文生视频、文生数字人、三维目标及场景生成等技术研发;开展5G与超高清视频传输、视频压缩等技术研发;开展基于多维用户情感画像的个性化推荐、对话式推荐等技术研发,推进通用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大范围应用。

围绕博物馆、剧院、历史遗址等文化空间数智化需求,建立系统集成标准,开放接口,形成工具集,完善文化技术标准化体系和产业评估体系,构建高效、智能、互动的文化科技生态系统。

聚焦国际孔子文化节等重大活动策划文化和科技融合活动

在聚力研发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装备”方面,突破近眼显示、感知交互等技术,研发VR(虚拟现实)一体机、轻量化AR(增强现实)眼镜、高性能MR(混合现实)头显等产品;突破终端SoC(系统级芯片)、音视频处理等关键芯片,研发无线耳机、MEMS声学传感器等产品,推动新型交互终端在文化产业领域应用。

同时,突破激光显示器件、FSC—LCD(场时序彩色液晶显示器)、巨量转移、硅基OLED等技术,研制显示芯片、RGB—Mini LED、Mini LED直显、激光光学膜片、近眼显示等产品,实现超高清、大色域、高亮度的文化领域高保真视频图像再现。

突破运动规划与控制、高精度建图定位、关节与灵巧手等技术,研制关节模组、导航模型、外骨骼机器人、无人机等产品,加强“行者泰山”等新产品推广应用,赋能编队表演、景区服务、导览观光等文化创意活动。

在聚力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载体”方面,《计划》提出要打造文化产业创新平台、文化数据应用平台、文化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文化科技产业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聚力拓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场景”方面,山东将在虚实融合场景上,聚焦国际孔子文化节等重大活动,策划一系列文化和科技融合活动,提升活动交互体验感。应用全息影像、裸眼3D、行走重定位等技术,围绕三孔文化、墨子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黄河文化等打造10个以上数字化标杆场景,赋能“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建设。

《计划》还提出拓展多维视听场景和数字跨界场景。

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动漫游戏产业集聚区

根据《计划》,在聚力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业态”上,山东将综合运用数字化采集、新材料保护等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史料(史志)数字化建设,提高数字化修复水平。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石刻碑文大系工程”,加强古籍典藏等的保护、修复和传承。运用田野考古和海洋考古新型探测、发掘、分析及保护技术,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海岱考古”重大项目,提升山东省考古文化资源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鼓励运用三维重建、空间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发3—5款沉浸式全景在线“云游”产品。加强智慧场馆和山东公共文化云建设,优化“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等智慧文旅平台。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培育沉浸体验、数字演艺、电竞文旅、低空文旅等智慧文旅新业态。

影视动漫产业的布局也较为突出,山东将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端制作、虚拟拍摄等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建成国内领先的XR(扩展现实)虚拟摄影棚,打造我国影视数字“智”作新高地。支持青岛东方影都、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德州乐陵影视城、北方微短剧基地(藏马山)等发展。加快直播、短视频产业发展,促进网络游戏、动漫业健康发展。

此外,山东还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娱乐、云设计等新业态。推动人机交互、动作捕捉、智能穿戴等新技术在动漫游戏业应用,构建研发和产业矩阵,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动漫游戏产业集聚区。推动大模型技术在优质文化内容生成、生产环节应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推动数字化赋能“山东手造”创新发展,打造文化特色IP。

记者:曹茜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