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嗡嗡嗡……”初夏清晨,在丰利镇双沟门村的田野里,如东县富源家庭农场的当家人刘源源,正操作植保无人机给小麦打药,无人机喷出的防病药水像雾一样,均匀地洒下,能让麦粒长得更饱满、灌浆更充分。
“嗡嗡嗡……”初夏清晨,在丰利镇双沟门村的田野里,如东县富源家庭农场的当家人刘源源,正操作植保无人机给小麦打药,无人机喷出的防病药水像雾一样,均匀地洒下,能让麦粒长得更饱满、灌浆更充分。
2009年,大学毕业后的刘源源干着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一次回乡探亲,他发现家乡土地多由老年人种植,机械化程度低,大片农田因缺乏劳动力而撂荒。“年轻人不愿种地,谁来种地?”考虑再三,2015年,他毫不犹豫地辞去稳定工作,回到家乡丰利镇,在月河村流转320亩土地,创办起家庭农场,开启了他的现代农业之路。
“刚接触农业稻麦种植生产时,不懂专业技术,自己报名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类农业科技、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培训班,学习相关知识。手机里存着十几个农技专家的号码,遇到问题就追着问。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也取得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刘源源告诉记者,如今,他在双沟门村承包了约520亩田地,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通过购置两台大型拖拉机并配备旋转设备、引入植保无人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以前100亩地喷洒农药每天大约需要四个人工,现在只需1个小时即可完成。”刘源源告诉记者,目前农场已实现水稻机械精量播种育秧、小麦机条播等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去年,富源家庭农场生产小麦316吨、水稻408吨,总产值达190万元,粮食生产效益比普通种粮户高出8%。
在实现农场自身发展的同时,刘源源积极拓宽农业发展之路,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农忙时节,村民忙碌的身影在农场里随处可见。“工人多数来自附近村民和建档立卡户。农场每年能带动千余名村民就业,帮助村民年增收约1.5万元。”刘源源翻开账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工资支出。此外,他还定期组织种植技术培训,帮助周边村民选购优良稻麦品种、科学种植并提供销路,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帮助村民出售。凭借出色的表现,2017年,刘源源获评“南通市职业农民标兵”称号。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高科技”“创新性”在富源家庭农场都得到了体现。在农场的试验田里,新引进的日本越光大米稻穗已抽出嫩芽。“2023年引进越光大米,经过试种繁殖培育,发现这种大米的口感、产量都优于南梗系列品种。今年计划扩种约50亩,深加工后作为自有品牌推向市场。”刘源源告诉记者,若新品种市场反响良好,明年他将扩大种植规模。为了解锁更多的农田增收“密码”,2021年起,他开始探索果树种植,引进翠冠、秋月、苏翠一号这3个品种的梨。今年是种植梨树的第四年,他计划对秋月梨实行订单式销售,注册品牌,并包装成礼盒,销往本地市场。
“我对农业生产很感兴趣,只要双脚踩在田里,心里就踏实。”刘源源摩挲着手中的麦穗说。从城市白领到职业农民,他用10年时间证明:新时代的农业,既要脚踏实地的坚守,更要科技与创新力量的加持。“未来,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能打造从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优质稻米完整产业链,提高稻麦种植附加值,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编辑、制作:郭凌慧
审稿:孟再越
审核:冯志明
来源:如东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