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接到万州区茨竹乡马家村求助:数十万斤卷心白滞销,农民血汗可能付诸东流。采访组扎进泥土发起爱心助农,24小时售出24万斤,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5月14日,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接到万州区茨竹乡马家村求助:数十万斤卷心白滞销,农民血汗可能付诸东流。采访组扎进泥土发起爱心助农,24小时售出24万斤,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倩受邀为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讲述这段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记者出手!一天卖了24万斤
本文作者:张倩
“种子钱都卖不回来,肥料钱都卖不回来,啷个办嘛!”
5月14日晚,我在网上刷到一条视频——重庆万州茨竹乡马家村村民哭诉:村里数十万斤牛心甘蓝(又称卷心白)严重滞销,部分已经烂在地里。
短视频画面极具冲击力,但我担心这是夸大其词。为核实真相,我联系了茨竹乡政府确认是否有其事。得到肯定答复后,我决定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5月15日8时,我和同事赶到马家村,正巧碰到交易中的村民和商贩。
“往年这时候,贩子的车都排到村口,今年1角多1斤还没得哪个要!”一个大姐对着我的镜头说。她身后的三轮车上,刚砍下的2000斤甘蓝在烈日下卷起叶边。
焦虑,弥漫整个村庄。
9时30分,我看见5、6个村民费劲地抬起一筐白菜过秤、装车。“310斤!46.5块钱”——这是一家人,天还未亮就下地,肩挑背扛的收入。
按照一户人种植一亩卷心白,亩产5000斤(丰产情况)计算,辛苦劳作数月只能换来700多块钱的收入。
听说我们是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一位背着背篓的阿姨赶忙拉着我们去她的菜地。
“看嘛,全是烂了的。没人来收,只能烂在地里。”阿姨指着一堆烂掉的白菜说,白菜成熟后在地里保鲜期只有10天左右,如果没有商贩来收菜,就只能任其烂在地里,“今年卖了1千多斤,烂了4、5千斤。”
看着阿姨眼中泛起的泪花,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继福告诉我们,还有几十万斤卷心白未找到“买家”。
5月15日13时,我们联系了重庆市万州区义务工作联合会,并联合农业相关部门,试图通过他们联系上有采购需求的企业,解决种植户的“燃眉之急”。
5月15日21时,首期蹲点视频《农民数十万斤卷心白销路成难题?》发布。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民建万州区委会副主委王兴和的电话。
他告诉我,有6家会员企业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去马家村收购白菜。
我无法言说当时的心情,只回了一句:“好!我们一路!”
既然要助农,首先要搞清楚茨竹乡马家村白菜滞销的原因。
“主要原因还是村民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村支书马继福向我展示两组数据:2024年马家村牛心甘蓝种植面积300亩,今年激增至500亩,产量从70万公斤长到了130万公斤;收购价从每公斤1.6元断崖式下跌至0.3元。
那么,为什么今年白菜的价格如此低?我们走访万州区农业农村委、万州区商委以及百安港农产品批发市场了解情况。
在百安港农产品批发市场,凌晨5点的蔬菜交易区挤满各地运菜车,市场商贩张先生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从茨竹乡拉回来的,今年白菜的价格是近几年最低价。而且价格越低,越没得哪个要!”
其实,危机伏笔早在播种时就已埋下。
2024年,得益于国内餐饮市场对爽脆口感的追捧,牛心甘蓝地头价持续稳定在0.6-0.8元/斤,亩均收益达4000元。马家村村民觉得赚了钱,就扩大了种植面积。
万州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通常情况下,种植户缺乏对市场需求和价格行情变化的准确把握,往往依据上一年的价格和经验盲目跟风种植,导致产量过剩,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超过80%的种植户通过“邻里效应”决定作物品种,仅6%农户会查询农业部门发布的产销预警。加之,茨竹乡牛心甘蓝种植占比超五成,种植结构单一。一旦市场波动,极易遭受重创。
这几天,马继福的手机响个不停。“大半夜的,还有企业联系我,说要来买白菜,张口就是2万斤。”
《农民数十万斤卷心白销路成难题》推出不到24小时,爱心助农行动迅速展开。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志愿者前往马家村帮助农民抢收;茨竹乡党委政府搭建“助农信息池”;民建万州区委会组织会员企业包销6万斤;餐饮企业、商超开辟“爱心甘蓝特价区和免费领取区”;重庆派米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通助农专线,大卡车前前后后跑了12趟;代销商不赚差价,免费为村民找销路。
那一晚,我兴奋得失了眠:帮村民卖了24万斤白菜,想想都觉得开心。
采访中,我们发现马家村人非常勤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就依靠种植蔬菜发家致富。到现在,全村还有430余户村民在种植蔬菜。
遭遇“滞销危机”,我问他们,明年还种白菜吗?他们没有一丝犹豫回答道“要种!”他们不懂市场规律,却坚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5月19日一早,我们再次来到马家村,碰到了正在地里忙着砍菜的幸大姐。
4天前,我们第一次在这里碰到她时,幸大姐还不停地向我们“吐苦水”,紧皱的眉头没见舒展过。如今却乐呵呵地对我说:“就剩最后这2000斤了,今明两天卖了就没得了。”
如今,村里来来往往的货车多了起来,村民脸上的笑意也更多了。
16时,马家村村委会旁的空地上,茨竹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牟联云举起扩音器:“今天咱们要议3件事——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 ”
这场被村民称为“关乎马家村未来”的院坝会,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战”仅仅过去96小时。“今年,我们要发展烟菜轮作和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助农行动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爱心的磅礴力量,也触摸到传统农业的脆弱脉搏。老百姓期盼的,不但有急需时的“救火英雄”,而且有长期稳定的产销机制。如果还有普惠的农业保险网络、科学的农产品种销预警机制,那么产业链就能在乡土里扎下根来,农业韧性就能在土地中成长起来。
这或许是千万乡村产业升级的缩影——阵痛与希望,在泥土中交织生长。
报道团队与村民合影。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朋友们,“我在现场”出书啦!想看来自新闻一线最鲜活的采访故事吗?想知道“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好新闻的采制过程吗?想了解好记者如何履职尽责、践行四力吗?错过它,你也许会后悔↓↓↓
本期编辑:任金蕊 彭婕妮 林芝瑶
实习:杨紫敏
来源:湘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