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爱肤日丨这种皮肤病可能带来“切肤之痛”,苏州创新“医疗+预防”模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6:01 2

摘要: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和第一道防线,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却常面临多种威胁。5月25日是“国际爱肤日”,“我为皮肤健康‘带’言”带状疱疹公益科普近日在苏州落地。活动汇聚医疗专家、社区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带状疱疹这一常见却易被忽视的感染性皮肤病,涵盖其疾病负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和第一道防线,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却常面临多种威胁。5月25日是“国际爱肤日”,“我为皮肤健康‘带’言”带状疱疹公益科普近日在苏州落地。活动汇聚医疗专家、社区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带状疱疹这一常见却易被忽视的感染性皮肤病,涵盖其疾病负担、预防与管理。本次活动旨在提升全社会对带状疱疹等皮肤疾病的风险认知与预防意识,传递主动健康、预防先行理念;同时,深入挖掘地方“医防融合”创新举措,以带状疱疹预防中的各地实践为样板,赋能“社区-家庭”的健康守护网络,帮助亿万家庭“由表及里”筑牢免疫屏障。

年龄越大越需警惕,这种皮肤病可能带来“切肤之痛”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季江教授表示:“皮肤是人体的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血液、免疫系统等众多人体的深层问题。目前我国皮肤病发病率较高,以我们医院为例,每年皮肤科的门诊量可以达到20万左右。但是,目前公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对于皮肤疾病的认识还有待提升。以带状疱疹为例,尽管这种皮肤病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但很多中老年人对其仍然不够重视,主动防治的意识也比较缺乏。”

“如灼烧、电击、刀割一般”一般的“切肤之痛”是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这种疼痛可贯穿疾病全程,而并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患者,疼痛更是可能持续数十年,乃至因此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季江教授补充道:“带状疱疹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疼痛。很多患者前来就诊时反映疼痛已经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甚至连睡个安稳觉都成问题。不仅如此,这种痛有时候不只影响着患者本人,他们的家人还需要照护患者、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等等,让整个家庭也备受影响。”

作为一种与年龄高度相关的疾病,年龄越大,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也随之升高,尤其是50岁后,即使身体健康,患病风险也会陡然增加。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病例就有约156万人。除了年龄以外,慢性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相比一般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显著增加。

苏州市姑苏区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殷松介绍道:“在社区中,许多中老年人常常患有不止一种慢病,往往既有高血压,也有糖尿病等慢病共存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这类慢病人群而言,他们的免疫力会相对较弱,更容易发作带状疱疹。并且,一旦罹患带状疱疹,不仅会影响慢病管理的效果,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增加住院率。所以对于这类人群,我们一方面是针对他们的基础慢性病做好管理,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做好主动预防,减少患上带状疱疹的风险。”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的卫生政策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防病为中心”转变,提升大众特别是高风险人群的主动预防意识至关重要。季江教授表示,“我们常说‘上医治未病’,对于带状疱疹这类疾病来说,预防重于治疗。所以我们也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慢性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高风险人群,提高预防意识,主动接种疫苗。同时,努力提高自身免疫力,如,锻炼身体、提高营养、注意休息等等。”

来源 视觉中国

创新“医疗+预防”模式发力,构筑居民皮肤健康防线

落实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医防融合战略落地发挥着关键的枢纽作用。近年来,通过切实的健康教育、立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机构正逐步实现从“被动诊疗”向“主动健康管理”的服务转型。殷松表示:“社区是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为了守好这道防线,我们承担起科普教育、健康管理、预防接种等多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也会着重开展‘预防先行’理念的传播,通过签约家庭医生的服务,定期在门诊和辖区中开展健康科普,尤其是针对社区中的中老年群体、慢病人群,让他们意识到带状疱疹等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远离疾病侵扰,‘早预防’才能‘少受罪’。”

在推进医防融合的进程中,苏州创新“医疗+预防”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和疾病科普的同时,在社区全科医生门诊设置疫苗处方权限,进一步提升了中老年人群健康管理的知晓率与参与度,让疫苗接种建议不再是孤立的健康知识,而是融入居民日常健康管理的“刚需项”。此外,苏州还通过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健康管理新模式,持续推广一系列便民医疗服务,包括“智慧接种”全链条管理等,让“预防先行”的健康理念转化为切实的民生福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于丹丹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