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我国石化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78万亿元,同比增速达10.9%,但大宗化工品产能利用率持续承压。面对地缘冲突加剧、技术壁垒待破、绿色转型紧迫等多重挑战,石化产业如何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我国石化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78万亿元,同比增速达10.9%,但大宗化工品产能利用率持续承压。面对地缘冲突加剧、技术壁垒待破、绿色转型紧迫等多重挑战,石化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在4月29日举行的石化与煤化工论坛上,与会专家结合行业趋势给出破局路径。
*本文刊登于《中国石油和化工》2025年5月刊*
转型压力多维共振
地缘政治与绿色革命叠加
在业内专家看来,当前石化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发展态势。百万吨乙烯成套技术、芳烃成套技术、大丝束碳纤维、POE成套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突破,标志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不过,“十四五”主要化工原料产能超常规发展,大宗化工品产能消化压力较大,聚烯烃等产品虽存在结构性缺口,但整体产能消化压力持续加大。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专家柯晓明表示,地缘冲突成为行业发展的重大外部变量。在世界百年变局下,地缘政治冲突冲击全球宏观经济与能源化工贸易。以美国为例,特朗普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对我国石化行业影响显著。在原料供应上,我国对美国乙烷、丙烷存在一定依赖;在产品贸易方面,聚乙烯进口关税上升促使贸易流向改变,国内制造业出口受阻也间接影响原料需求,给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产能消化承压的大背景下,成本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制约。与美国、中东相比,东南亚以石脑油为主的生产路线成本本就不占优势,加之环保与碳减排要求趋严,生产成本未来或将进一步攀升,这无疑加重了我国石化行业的成本负担。
碳减排亦是石化行业必须跨越的“门槛”。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石化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同时又为交通、建筑等行业供应原料,其减排任务艰巨。尽管塑料制品在使用阶段有一定固碳作用,但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与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解决“双废”排放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数字化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柯晓明说道,虽然九江石化等企业早在2015年就启动智能工厂建设,“三桶油”及部分民营企业在数据库建设方面表现不俗,但整体而言,石化行业数字化水平在制造业中仅处于中等或略低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融合、软件性能、模块化业务功能及工艺模拟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技术能力亟待提升。
破局与新生
展望“十五五”发展新图景
国内大宗化工市场效益复苏艰难的当下,石化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柯晓明谈到,自2019年起,受经济波动、供需失衡等因素影响,石化行业景气周期持续下行。展望“十五五”,前期已规划及未来拟建的大量石化项目仍将持续释放产能,预计产能消化周期将持续至2028年之后才有望迎来转机,行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在此背景下,柯晓明指出,原料多元化与低成本化成为行业抵御周期低迷的关键策略。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参会代表的认同,有代表表示,过去石化行业以石脑油为主的原料结构正逐步改变,一体化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协同优势,通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有效提升乙烯等产品收益率。同时,分子炼油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政策层面的变化也在深刻影响着石化行业。以塑料循环经济为例,柯晓明在论坛中指出,全球塑料治理体系迎来变革,INC-5国际文书谈判聚焦一次性塑料淘汰,部分国家限制原生料生产的提议虽尚未达成共识,却已引发行业高度关注。2026年即将实施的碳边境税政策,以及部分国家对高比例再生塑料的税费减免,将重塑塑料产业格局。从回收率指标来看,日本与欧洲目标在2030年达到60%,而我国目前30%的回收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塑料循环经济将从以物理回收为主,向化学回收规模化方向迈进。
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十五五”期间,《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将加速落地,AI技术深度融入能源化工领域,各类行业专用大模型不断涌现,推动建模效率大幅提升,重塑着行业核心技术体系。
柯晓明,认为“十五五”期间石化行业将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有效对冲产能过剩与外部风险,最终实现“高端突围、绿色转型、数智重构”的战略目标。这要求行业避免通用化工品的“内卷式”竞争,坚定走低成本路线;以机制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发展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碳核算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AI大模型在全产业链的深度应用;同时,积极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与碳关税挑战,通过扩大内需与提升企业竞争力,主动布局海外市场,在变革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锚定高增长坐标
化工新材料产业投资逐浪新赛道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的大格局下,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传统化工产业升级的核心领域,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咨询评估中心首席专家雷强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2024年,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以4.45%的复合增长率稳步攀升,预计2025年将冲破4800亿美元大关。回到国内,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如同坚实的“产业沃土”,为化工新材料产业孕育出广阔的发展空间。2024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78万亿元,10.9%的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尽显蓬勃生机。柯晓明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新材料消费市场。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呼唤化工新材料,2030年国内总需求有望接近7000万吨;“十五五”年均增长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将持续增长,2024年自给率仅为65%,尚有较大提升空间,2030年自给率有望升至75%。
化工新材料这条“新赛道”未来将如何演进?柯晓明表示,绿色化、功能化、前沿化是三大方向。一是更加重视循环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如巴斯夫的生物质平衡聚甲醛解决方案——笔记本电脑使用可再生有机原料,科思创推出了重磅新品——消费后再生PC系列产品;二是聚焦功能材料的创新,如LG公司的HRTP4000(耐热和可回收塑料)应用于充电电缆;三是AI智能设备,以SABIC为高密度数据存储硬盘提供的ULTEMTM ATX200树脂解决方案为例,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高强度和低密度。
在雷强看来,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产品迭代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一方面,新材料领域的研发能力正在持续增强,新产品从研发到商业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下游应用领域的多样化也推动了新材料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人工智能也在加速新材料设计,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及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稳定性,企业可构建数字化营销平台,利用网络和移动应用拓展销售渠道,增强品牌知名度。此外,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绿色、环保、低碳的化工新材料将成为未来研发和投资的焦点。同时,随着传统市场需求的减少,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领域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显著增长,这些领域将成为研发的重点。
从投资角度看,雷强建议化工企业应基于产业优势,强化延链补链。从大型的石化装置着手,把横向和纵向一体化作为不断进行化学创造的力量源泉。通过延链补链,发展化工新材料,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熨平行业周期波动影响。同时,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内部能力等选择进入的领域,加强拟建项目的投资机会研究,特别是市场、进入门槛和商业模式的研究,为高质量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当前,化工市场的竞争已逐步发展成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竞争,雷强建议化工企业立足专业领域,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将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企业的“使命”,把客户的痛点变成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与客户合作共赢。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石化行业唯有锚定技术创新、深化结构调整、加速绿色转型,方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把握主动权。这场关乎行业存续的攻坚战,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杨晓宇)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