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2日晚,在2025深蓝汽车品牌之夜暨深蓝S09上市交付仪式活动上,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宣布开源深蓝最核心的专利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点微薄力量”。
新能源的浪潮之下,潜藏无数的希望与暗礁,有人在激流中折戟,亦有人于潮头之上勇立标杆。深蓝三周年,在翻涌浪花之后,亦不忘怀感恩这个时代。
5月22日晚,在2025深蓝汽车品牌之夜暨深蓝S09上市交付仪式活动上,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宣布开源深蓝最核心的专利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点微薄力量”。
这点“微薄力量”包含了162项专利,写满了深蓝在电动平权和智能平权上的技术答案,而它的开源,标志着新能源行业的“平权”将不再是一场接一场的“军备竞赛”或“价格厮杀”,而是行业共生意义上的技术普惠,展现出深蓝作为央企新能源标杆的绝佳示范。
三年征程中,深蓝在央企新能源赛道上持续领跑:以同级最快速度接续跨越10万辆、20万辆、30万辆、40万辆销量里程碑,直到如今登临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这些数据勾勒出的不仅是一组增长曲线,更是一条极具差异化的央企新能源突破之路。
从政策响应到市场引领,深蓝既是销量冠军,也是最勇猛的平权斗士。它削短为刃,实现了央企入局新能源的全面突围;它执长为戟,示范了央企新能源佼佼者的所向披靡。
深蓝崛起的三年速览
2018年的汽车行业正经历寒冬,车市销量出现了近3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白茫茫一片中,增长88.5%的新能源是唯一的亮色。彼时,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成立,长安正为即将到来的产业变革“摩拳擦掌”。
4年蛰伏,“深蓝”于2022年诞生,而此时新能源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令人意外的是,深蓝推出的首款车型SL03便创下纪录,上市33分钟订单破万,同行业最快。深蓝SL03以年轻化、科技感和多动力打出了差异化,快速实现了品牌的破局。
一出手便打出声量,长安将深蓝从下属产品序列独立出来的做法似乎很奏效,市场开始好奇“深蓝”这个神秘的名字。
2023年,深蓝的第二款车S7再次创下佳绩,40天便达成了交付破万的行业最快纪录。于是,深蓝当年仅靠SL03和S7两款车型,便实现年销量破10万,再次创下同级最短纪录。
在新能源新品频出却屡现“跳票”的怪圈下,深蓝S7开创了上市即交付的行业先河,不仅破解了用户“下单苦等”的交付痛点,更树立了新能源汽车的交付效率标杆。这直接拉开了深蓝与其他新势力的差距,毕竟要做到“上市即交付”仅靠努力是不够的,背后是长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体系能力在辅以支持。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此前所言:“一个深蓝,万人支撑。”
有了现象级产品的基础,2024年的深蓝不再慢条斯理,一年之中便推出 G318(硬派越野)、S07(中型 SUV)、L07(中型轿车)、S05(多动力车型)四款车,形成了全品类产品矩阵。截止2024年底,深蓝实现了40万辆整车下线,迎来了从“现象级”到“规模化”的发展进阶。与此同时,深蓝也完成了规模与效益的双重突破,成为了央企中首个实现阶段性盈利的新能源品牌。
到了2025年,深蓝汽车已经是央企新能源品牌中的销量冠军。而今年,深蓝再次集中发力,要在规模与效益之上进一步强化品牌认知。因此,本次三周年品牌会上着力推出的深蓝S09,不仅是深蓝产品矩阵的升级,更是品牌战略转型的多维杠杆,在发布后3小时内订单便突破了2万。
向上,深蓝S09首次将售价区间定于23.99万—30.99万元,意味着深蓝从标榜“性价比”的主流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跃迁,且承诺“一年内不降价”“首发就是最低价”;向智,深蓝CEO邓承浩强调“不做华为第六界”,而是作 “最佳CP”,既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也保留用户场景定义的主导权;向外,深蓝S09计划通过泰国工厂辐射东南亚市场,助力深蓝产品和品牌的同步全球化。
深蓝S09的全球化目标亦指示了深蓝的战略方向。深蓝认为,此次品牌会上发布的“智领2030”全球战略将支撑深蓝持续成为销量冠军。为此,深蓝将打造全球大单品,预计2030年覆盖海外五大区域、90个国家。此外,长安也早在“海纳百川”战略中表示,未来将以“长安+深蓝”的双品牌标识进军欧洲。
从深蓝SL03到深蓝S09,深蓝品牌用三周年时间便完成了从现象级、规模化到市场引领的目标,并开始朝着品牌化、全球化进阶。这不仅证明了国企入局新能源的可行性,更展现了国企在产业变革之中可以延续的优势和值得创新的路径。
削短为刃,央企新能源的非典型突围
“深蓝”这一名字立意深远,深蓝色的海洋意象不仅寓意环保,更象征着对于未来的无限探索。早在2016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就提出了“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四大战略,其中“深蓝”战略代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
长安作为央企,将旗下新能源品牌命名为“深蓝”,无疑是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但深蓝的表现,早已超越了某种姿态性行为,而是实实在在地将政策机遇转化为了商业价值。
众所周知,很多国企容易患有“政策依赖症”,而当国内新能源的发展从政策引领走向市场驱动,它们无疑会被甩下,深蓝却是个例外。在政策与市场的衔接中,深蓝的表现有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资源方面,深蓝依托长安集团在制造、研发、供应链等资源的同时,也与华为、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积极合作,始终以市场化的目光来激活各类资源。比如,深蓝在洞察到细分市场对智能驾驶的需求后,向华为提出了ADS SE的技术方案,实现了行业内首个在20万内搭载华为智驾的平权之战。
机制层面,深蓝积极引入高效管理机制,深度激发组织活力。不仅采用了独立于长安的研发团队,还采取了类似于互联网行业的扁平化决策,CEO邓承浩更是在社交媒体上频繁与用户互动,展现了国企中少见的灵活度。
而要进入市场,最重要的还是抵达用户。对此,深蓝也抛弃高高在上的国企心态,不断畅通用户反馈渠道,并创新多类用户共创活动,以用户共研的方式重塑国企品牌基因。
具体而言,深蓝建立了“五大吐槽渠道”,累计优化了2000+用户建议,甚至将用户反馈直接融入深蓝G318的产品定义——硬派越野。深蓝还通过“全球创作者计划”吸引了超10万用户参与内容共创,形成“深蓝社群”文化。春节期间,深蓝还为车主推出了免费托运服务,不断强化品牌与用户的情感联结。
以政策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是每个国企在产业变革中都应该做到的事,也是最难的事。长安在快速锚定新能源赛道后,并未止步于“涉足”,而是“削短为刃”,精准衔接政策与市场,将深蓝塑造为央企新能源标杆。
执长为戟,深蓝将平权贯彻到底
除了积极化解国企在新能源市场的短板,深蓝成功的关键在于“执长为戟”,将央企的核心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它不仅构筑了当下新能源市场中最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护城河——“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能”,还真正实践了技术上的长期主义与平权主义。
在2023年的激烈价格战中,各家车企纷纷举出平权旗帜,大幅降价各种高配车。但不同于比亚迪的“智驾平权”与吉利的“油电平权”,深蓝直接提出了“双平权”的目标,既推动电动平权,也加速智能平权。
深蓝的底气从何而来?
作为国内最早投入增程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深蓝背靠长安,已在增程市场深耕了13年,原创的深蓝超级增程技术方案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被誉为全球范围的增程天花板。而且,深蓝也是目前增程赛道中唯一深入掌握发动机技术和氢电增程的品牌。
面对其他车企的“增程不算技术”的嘲讽,还不等深蓝发言,当下的新能源市场便用数据给出了最好的反驳。
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增程车型是销量增速最快的细分车型市场,同比增长99%,市场份额增长2.3个百分点。2025年4月,增程式电动车批发量达到9.2万辆,同比增长了49.3%。
而且,目前的纯电市场贡献开始局限于提供销量和成本分摊,各家车企才不得不纷纷冲向高端市场。相反,随着电池成本下降和增程销量激增,15万元以上的混动车型已经开始盈利。未来,随着增程市场的战略价值从“补充”转为“主力”,深蓝无疑会从中受益。
除了增程技术,深蓝还首创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其温度兼容区间已经从-30℃-0℃扩大至-40℃至25℃,极大提升了深蓝在山海关以北的销量占比,从3%至20%,推动电动平权“翻越”山海关。
智能平权方面,深蓝汽车与华为深度合作,使深蓝S07和L07成为20万内首搭华为智驾的车型,首次打破高阶智驾的高价壁垒。对此,华为车BU CEO靳玉志表示:“没有深蓝,就没有华为乾崑ADS SE。”这意味着,深蓝与华为的合作并非是简单的技术交换,而是以搭档的身份共同推动智能平权的普及。
此外,深蓝也从未放弃自研,不仅用自研的DEEPAL AD PRO智驾方案覆盖更便宜的车型,惠及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而且不断推动它的进化。深蓝在品牌会上宣布,明年DEEPAL AD将实现L3级别的试点商用,2028年实现L4级别的试点商用。
深蓝在电动平权与智能平权上的双突破,让我们看到,似乎央企更有机会借助规模化优势,推动先进技术普惠化。也只有央企才有这样的定力,在增程技术领域深耕13年,构筑强大的技术护城河,从而实现差异化突围。
深蓝的“双平权”向行业展现了央企入局新能源的巨大优势,而深蓝将“双平权”答案下最重要的技术专利群免费开源,更展现其央企担当和技术自信。
来源:先锋驾道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