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基因传承:老字号如何炼成地方经济“永动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18:58 3

摘要:而中国商业版图上,一批扎根地方的百年企业正以独特的生存智慧书写着商业传奇。从赤水河畔的茅台,到东阿县的阿胶世家,再到湘潭的“湖南老字号”百年张新发,这些企业跨越时空的桎梏,将“地方基因”转化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它们的发展轨迹,既是一部地方经济崛起的微观史,

撰文丨一视财经 木云

编辑 | 西贝

在古今中外商业史的长河中,能够跨越世纪的企业寥寥无几,而真正成长为地方经济驱动力的更是凤毛麟角。

而中国商业版图上,一批扎根地方的百年企业正以独特的生存智慧书写着商业传奇。从赤水河畔的茅台,到东阿县的阿胶世家,再到湘潭的“湖南老字号”百年张新发这些企业跨越时空的桎梏,将“地方基因”转化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它们的发展轨迹,既是一部地方经济崛起的微观史,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永续传承”的商业教科书。

地方品牌的崛起,必然贯穿着天时地利人和,一定程度上是历史机遇和产业机遇的综合作用力。比如,茅台因赤水河的特殊微生物环境构筑了不可复制的酿造壁垒;东阿阿胶凭借东阿得天独厚的地下水矿物质特性,以及驴皮垄断资源构建了护城河;张新发则抓住了湘潭作为近代开埠城市的商贸红利,从家庭作坊成长为地方产业巨擘。

在湘江的涛声中,湘潭这座“药都”的商贸基因早已深植血脉。清初瘟疫肆虐时,一枚槟榔以避瘴良药的身份叩开湘潭人的生活,由此迎来了超300年的加工历史。

据《湘潭市志》记载,其食用习俗可追溯至清初(1650年)的避疫需求,后因乾隆年间(1779年)药用功效风靡市井。湘潭作为漕运商业中心,以中药材集散地闻名,有“药不到湘潭不灵”之说。至晚清,这座“天下第一壮县”已汇聚南北药材,码头的商船如梭,空气中弥漫着药香与机遇。

1905年,湘潭作为“寄港地”实质开埠的汽笛声划破长空。药材商张雪霖立于窑湾码头,望着往来商船,嗅到了槟榔产业的未来。他取《庄子》“新发于硎”的锐意,将自家作坊命名为“张新发”,既暗喻“张家开张,新发兴旺”,亦寄托着对传统工艺革新之志。初创时,他定下“质为上,惠及乡邻”的家训——这七字如同火种,在战火与动荡中从未熄灭。

第二代传承人张荣生17岁执掌家业时,正值军阀混战。他白天在炮火中护送原料,夜晚与伙计们蜷缩作坊,凭借坚韧的意志将门店从平政街拓展至河岸码头。1951年,湘潭行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工艺,张新发被推举为“技艺标杆”。1953年张荣生去世,其妻唐桂贞负责经营;2003年-2012年,张荣生和唐桂贞之女张颖及其家人继续经营;2012年湖南皇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强正式接管“百年张新发”,成为第四代传承人。

张刚强接过衣钵时,面对的已是工业化浪潮。他胸怀匠人之心,以“7大工序61道工艺”的非遗技艺为根基,在此基础上演化生发出更多的工艺创新,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破解了“不添加防腐剂”难题的科研突破。老店的原木柜台依然锃亮,柜后却多了显微镜与光谱仪,百年工艺在实验室焕发新生。

这场跨越120年的传承,不仅是商业传奇,更是一部地方史诗——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匠人般的坚守,以及惠泽乡邻的赤子之心。

从1905年到2025年,120年风雨过后,当年的家庭作坊已长成湘潭经济名片:700多家门店遍布全国,带动上万就业;捐建子敬学校、抗疫捐赠等公益投入无数。张新发真正践行了"惠及乡邻"的百年誓约。2014年,“张新发”被认定为“湖南老字号”,2016年“张新发槟榔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成为行业唯一拥有老字号+非遗双荣誉的品牌,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更标志着品牌从消费品向地方文化载体和地方经济名片的转型 。

传统工艺的存续需要解决“变与不变”的难题,“用传统定义价值,用创新提升效率”的双轨策略,成为老字号穿越周期的关键。

百年张新发以“非遗传承+研发技术创新”破局:一方面沿用四代传承的“7大工序与61道工艺”非遗技艺,另一方面成功打造出“不添加防腐剂”系列产品,成为行业标杆。

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在质量控制领域建立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本草"追溯系统。以区块链技术确保每一味药材都可溯源至具体产地和采收时间,引领行业革新。

稻香村以其传统的苏式糕点制作工艺闻名,通过主动引入先进自动化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以保留传统手工韵味的“非遗”技艺为基础,形成可以规模化复制的现代化生产线。

除了技艺创新,百年品牌得以在不同年代的消费者间保持持续影响力,其与大众的沟通方式和品牌传播理念也在不断创新。

张新发的品牌策略不仅局限于传统活动,还通过文化体验、社会责任等多维度构建品牌形象,既巩固了“非遗传承”的根基,又借助现代营销手段扩大市场影响力。同仁堂品牌活动则以“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创新、国际化跨界、社区渗透、影视IP联动等多维度策略,既巩固了老字号的文化根基,又拓展了年轻化与全球化市场。稻香村的传播理念则是主动迎合年轻人健康饮食理念,积极打造“健康稻香村”品牌形象,通过多维度的传播策略,实现品牌焕新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百年品牌穿越周期持续长虹,无一不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不断用好“创新利剑”。传统是品牌的灵魂,创新则是其永葆青春的血液。当一个企业深耕发展百年仍生机勃勃,就已脱离品牌本身,逐渐从地方特色产品演变为地方文化符号和经济名片,进而通过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实现价值升级,反哺地方经济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百年老字号的社会价值往往超越商业范畴,其共性体现在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时代责任的践行:它们以教育公益为纽带,持续投入助学兴教,滋养地方人才沃土;以产业协同为支点,通过技术输出与资源整合来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更以非遗传承为使命,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维系民族记忆的延续。这些行动共同构建起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共生网络,使老字号成为推动文明传承、民生改善的持久力量。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茅台已累计出资超90亿元用于扶农兴农、捐资助学、救灾济困、环境保护等,尽最大力量回馈父老乡亲和社会大众、助力社会民生改善,展现着大品牌的大贡献。

东阿阿胶则通过“资源-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不仅成为地方税收支柱,更带动就业超12万人、扶贫惠及数万农户,并通过文旅融合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经济动能。其产业链辐射效应显著,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

百年张新发更将“惠及乡邻”理念外化为具体行动。多年来,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累计捐款数亿元,用于希望工程、教育扶贫、抗震救灾等项目,为湖南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017年,张新发斥资1亿元善款捐建湘潭市子敬小学,并于同年建成后无偿交付湘潭县政府。该小学后成为湘潭县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公立小学之一。 2020年,张新发以“张扬橙心”为口号,采购百万冰糖橙,帮助位于大山之中的碰溪村缓解滞销问题……这些举措虽不直接创造利润,却巩固了品牌的社会价值,为其长期发展铺路。

通过“三产融合”模式(农业种植、工业生产、文旅服务),张新发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就业。其就业贡献不仅体现在岗位数量上,更通过技术培训、扶持乡农、非遗传承等方式,提升了就业质量与可持续性,不负“惠及乡邻”的企业家训。

茅台、张新发与东阿阿胶等百年企业,其成功绝非偶然。它们共同验证了一个规律:区域经济引擎的养成,需要企业将自身成长嵌入地方发展的脉络中,通过资源整合、文化赋能与生态反哺,实现“品牌—城市”的共生共荣。

百年张新发作为湖南唯一的“湖南老字号+省非遗”双荣誉品牌,其家训“质为上,惠及乡邻”恰是这一规律的缩影。当“湘潭技艺”、“赤水河酱香”、“东阿水”从地域符号升华为文化图腾,在“老字号振兴”的国家政策背景下,这些品牌便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百年老字号的经验为更多中国品牌指明了一条路径——让品牌先成为一地经济之基,赓续匠心传承,深植创新动力,假以时日必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而衡量一个百年企业的伟大,从不是看它赚取了多少利润,而是看它为一方水土创造了多少可持续的价值。

来源:一视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