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至19日,福建政和的中国白茶博物馆迎来了一场茶界的狂欢——第六届518藏茶节成功举办。这场盛会以博物馆为战略引擎,在文化、艺术、科学、美学领域全面发力,融合了茶、文博、文旅等多个产业,致力于推动茶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茶经济高质量前行,成为茶人共襄盛举
5月17日至19日,福建政和的中国白茶博物馆迎来了一场茶界的狂欢——第六届518藏茶节成功举办。这场盛会以博物馆为战略引擎,在文化、艺术、科学、美学领域全面发力,融合了茶、文博、文旅等多个产业,致力于推动茶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茶经济高质量前行,成为茶人共襄盛举、行业共创繁荣的大舞台 。
5月18日,中国白茶博物馆内茶香袅袅、宾客云集。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国茶制作大师朱步泉携弟子严火妹步入博物馆。朱步泉一生扎根家乡松溪县茶区,是熹茗集团终身顾问,在茶领域建树颇丰。而严火妹,这位追随恩师的茶人,对此次参会满怀期待。
刚踏入会场,朱步泉便遇到了六十年代初在福安茶校求学时的老同学冯廷铨。冯廷铨在中国茶界地位尊崇,身兼中国茶叶学会原副会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学会名誉会长及首席专家等多个重要职务。多年未见,两人却一见如故,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眼中满是重逢的喜悦。他们找了一处安静角落,亲密无间地畅谈起来。从过去在茶校的求学时光,到各自在茶领域的探索与成就,再到如今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话题源源不断。茶事在他们的交谈中被细细品味,友情在茶香的萦绕下愈发醇厚。
本次518藏茶节意义非凡,它源起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以“三茶统筹”为指引,以实现与茶至善生活、共创产业繁荣为使命。在这一使命驱动下,中国白茶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六届白茶鉴赏大会上,来自各产区的白茶齐聚一堂,展开激烈“角逐”。这不仅是一场斗茶盛会,更是白茶行业制茶技艺交流的绝佳机会。各产区突破地域局限,茶人们相互交流学习,分享制茶心得与经验,共同推动白茶产业的进步与融合。从茶叶的外形、色泽,到香气、滋味、汤色,评委们仔细品鉴、严格打分,最终评选出各个奖项,为白茶品质树立标杆。
518藏茶节大典庄重而热烈,传承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展示了独特的茶艺表演、茶礼仪式,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领略到茶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韵味。
茶出中国茶文化特展上,各类与茶相关的文物、古籍、书画等珍贵展品有序陈列。从古老的茶器到精美的茶画,从详实的茶史记载到文人墨客的茶诗茶词,全方位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观众们穿梭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关于茶的对话。
博物馆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上,国内著名文化学者、茶界专家、知名品牌创始人等汇聚福建政和。他们从不同维度、不同领域,深入探讨博物馆与茶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围绕文博产业、白茶产业、文旅产业展开分享,在文化、艺术、科学、美学等领域发表深刻见解,为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朱步泉先生在会上也十分忙碌且充实,与众多茶界大咖会面交流。他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茶叶》杂志主编翁蔚女士探讨茶叶科研与文化传播;和省茶叶首席科学家高峰、省茶科所所长陈常颂交流茶科技在产业中的应用;与全国劳模、著名茶学家苏峰回忆茶行业发展历程;还与著名茶叶审评老专家陈金水学兄合影留念,老友相聚,满是温情与感慨。这些交流互动,不仅促进了茶人之间的情谊,更为茶行业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搭建起桥梁。
严火妹在此次盛会中同样收获满满,她感慨道:“今日有幸随恩师拜会诸位茶界泰斗,如入宝山满载归。观千年白茶历史长廊,听前辈解析‘茶叶三晾九焙’古法,方知茶道之精微远非书本可及。”她在活动中认真聆听、积极学习,从大师们的分享中汲取知识,从实际展示中领悟茶道精髓,对茶的理解与热爱更上一层楼。
据了解,中国白茶博物馆作为此次盛会的核心场地,自身也独具魅力。它位于中国白茶发源地福建政和,由福建大与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建设用地58亩,总用地面积100余亩,建设规模50000余平米,建设标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是中国白茶历史、文化、艺术的梳理与呈现之地,设有茶历史、文化、艺术器物主馆、藏茶馆、白茶精制体验馆、白茶文化行馆、馆藏品鉴中心、茶禅疗愈中心和书院等。丰富的馆藏与多元的功能区域,让博物馆成为中国白茶产业深耕发展的综合平台,也为518藏茶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与坚实的硬件支撑。
第六届518藏茶节在茶香与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但它带来的影响却久久回荡。它不仅为茶人们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了白茶产业的发展与融合,更让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未来,在518藏茶节这样的盛会推动下,茶产业将朝着更繁荣的方向迈进,茶文化也将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人品味到茶的魅力,实现与茶至善生活的美好向往。(文/严火妹 编辑/庄顺荣 审核/胡德全)
来源:文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