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看就业这块硬伤。中国社科院数据显示,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7万元,而农村务工人员年均收入不到城镇的一半。拿我老家隔壁村的小张举例,他大学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深圳找到月薪1.2万的程序员工作,五险一金齐全,还有项目奖金。要是回村,县里
现在国家一直在大力搞乡村振兴,按道理说农村的机会应该变多了,可为啥多数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还是不愿意回去呢?咱结合数据和真实例子唠唠。
先看就业这块硬伤。中国社科院数据显示,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7万元,而农村务工人员年均收入不到城镇的一半。拿我老家隔壁村的小张举例,他大学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深圳找到月薪1.2万的程序员工作,五险一金齐全,还有项目奖金。要是回村,县里最大的电子厂月薪才3500,连基础的编程岗位都没有。农业农村部调研也提到,返乡创业失败率超60%,河南小伙小李2021年回乡承包20亩地种有机蔬菜,本以为能靠电商卖货,结果因为村里物流每周只送三次,保鲜技术不过关,第一年就亏损18万,只能重新外出打工。
生活条件差距更扎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城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68张,农村仅32张;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农村不足8平方米。就说我表姐,她在杭州生活后,习惯了楼下24小时便利店、地铁直达商场的便利。去年回湖南老家待产,镇上医院设备老旧,产检要坐两小时车去县城,连想买进口奶粉都得托人网购,孩子出生后直接放弃了回村生活的念头。更别说教育资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统计,农村学校师生比是1:23,城镇是1:16,优质教师资源缺口高达43%。
人情社会也成了"劝退"因素。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67%的返乡青年表示难以适应农村社交。贵州的小王就吐槽,他回村开民宿,亲戚三天两头来蹭住,还要求免单;村里红白喜事平均每月要随礼800元,一年人情支出就超1万。而且在村里,30岁没结婚就会被当成"异类",这种无形压力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不少。农业农村部曾披露,2023年申请乡村创业补贴的项目中,42%因材料不齐全被驳回,审批周期平均长达3个月。像四川某县的光伏农业项目,因审批延误错过最佳安装期,导致收益减少30%。另外,虽然农村宽带覆盖率达97%,但实测网速仅为城市的60%,对依赖网络的电商创业者来说,直播卡顿、订单延迟成了家常便饭。
其实年轻人不是不想回家。中国青年报社调显示,78%的受访者愿意返乡,但前提是能解决就业和生活难题。要是农村能像浙江鲁家村那样,通过"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模式,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万元涨到5.8万元;或者像陕西袁家村,打造文旅IP吸引游客,提供民宿管家、导游等新兴岗位,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带着技术和想法,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来源:乡下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