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瑗是钱钟书和杨绛的独生女,1937年5月19日生在英国牛津。那时候钱钟书和杨绛在牛津大学读书,钱瑗从小就泡在书堆里,家里满满的书香味儿。她爸钱钟书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写过《围城》,她妈杨绛也是才女,写书、翻译都厉害。钱瑗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脑子聪明得不得了,小
钱瑗是钱钟书和杨绛的独生女,1937年5月19日生在英国牛津。那时候钱钟书和杨绛在牛津大学读书,钱瑗从小就泡在书堆里,家里满满的书香味儿。她爸钱钟书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写过《围城》,她妈杨绛也是才女,写书、翻译都厉害。钱瑗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脑子聪明得不得了,小时候就被人夸“过目不忘”,她爷爷钱基博还叫她“读书种子”。
钱瑗1955年考进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后来改教英语,一路干到教授,还带博士生。她在学校特别认真,教书教得特好,学生都喜欢她。她搞了个“实用外语文体学”,还推动了中英合作项目,拿过好几个教学奖,比如1989年的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0年的优秀教学管理奖,还有1995年的优秀教材奖。她上课不死板,例句都挺新鲜,学生听着有意思。她自己也特刻苦,备课经常泡图书馆,抱着一堆书回来,忙得满头汗。
钱瑗不光工作上厉害,家庭生活也挺丰富。她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968年,跟北师大的校友王德一。王德一是个老实人,跟钱钟书、杨绛处得也好,杨绛还给他理过头发,钱钟书也觉得他踏实。可惜这段婚姻没多久就结束了。1970年,王德一因为被人冤枉“炮打林副统帅”,受不了迫害,在隔离室里自杀了。钱瑗听说后赶过去,捡起地上的几本书,回了娘家,整个人像是丢了魂。
1973年,钱瑗跟建筑设备专家杨伟成再婚。杨伟成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叫杨宏建,一个女儿。刚开始,杨宏建对钱瑗有点儿排斥,觉得她是外人。钱瑗没急着讨好,而是慢慢用真心打动他们。
她周末回家老拎着糖果和书,陪孩子聊他们喜欢的连环画,还帮杨宏建补英语,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教,直到他能背下来。这份耐心挺让人佩服的,钱钟书都说她这股韧劲像她外公杨荫杭。后来这个家处得特别和谐,钱瑗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钱瑗的身体本来挺硬朗,可1995年春天开始不对劲了。先是咳嗽嗓子疼,她没当回事,以为是小毛病。后来腰痛越来越厉害,疼得站不住,她就随便买点止痛药对付着。直到有一天早上,她起床时腰疼得摔倒了,满头冷汗,才赶紧打电话给学校。同事赶到时,她脸色白得吓人,嘴唇都紫了。
医院一查,坏了,骨结核加上肺癌晚期。医生说癌细胞已经跑到脊椎上了,肺里全是积水,没法治了。化疗没啥效果,她的肺功能越来越差,只能靠氧气管撑着。脊椎也脆得不行,动一下就可能骨折,只能躺着。褥疮烂得露出骨头,护士换药时她疼得攥紧拳头,也不吭声。医生在她肩膀那儿开了个小口输液,管子连着她瘦得只剩骨头的身体,吊着最后一口气。
1996年1月,钱瑗住进北京温泉胸科医院。病房里氧气机嗡嗡响,她还想着写东西,给《我们仨》弄了几篇手稿,手抖得厉害,字都歪了。到1997年2月底,她实在写不动了,杨绛劝她歇着,她才停下来。3月初,她感觉自己撑不住了,跟护士说想见妈妈。杨绛赶到医院,握着她的手,钱瑗低声说累了,想睡了。3月4日,她安安静静走了,没受太多罪。
钱瑗去世后,杨绛忍着悲痛去看钱钟书。那时候钱钟书因为肺炎住在北京医院,瘦得皮包骨,全靠鼻饲管活着。杨绛怕他受不了,没敢提钱瑗的事儿。她还假装钱瑗写信给钱钟书,说自己睡得好吃得好,就是得慢慢养病。钱钟书看了信没多问,但估计心里有数,因为钱瑗好久没来看他了。
3月12日,钱钟书昏迷了好几天,突然睁开眼,用沙哑的声音喊:“阿圆,转去自己家!”杨绛愣了一下,赶紧凑过去说阿圆已经回家了。钱钟书眼角流下泪,手指动了动,又昏过去了。这声喊真是让人心里一酸,父女俩的感情有多深,从这儿就能看出来。
钱瑗走后,杨绛心里跟刀割似的。她在日记里写:“阿瑗是我平生唯一的杰作。”可她没让自己垮掉,还得照顾钱钟书。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也走了,88岁。杨绛送他到火化炉那儿,站了好久,眼泪默默流。
接连失去女儿和丈夫,杨绛一个人扛下了所有。2003年,她92岁的时候写了《我们仨》,把这个家63年的故事记下来。书里全是真实的事儿,温馨又心酸。她说:“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这本书一出,感动了好多人,成了经典。
杨绛晚年也没闲着,整理钱钟书的遗稿,弄出了《钱锺书集》。她还把《我们仨》的版税捐了,设了个“好读书”奖学金,帮清华大学的穷学生。她一直活到2016年,105岁才走,真是个了不起的老人。
钱瑗走了,北师大的师生都特别难受。外语系的老师翻着她留下的讲义,学生们在校园雪松下给她立了个碑,摆满了花。杨绛本来不想留骨灰,也不想搞仪式,可师生们求她,她就同意把钱瑗葬在北师大雪松下。
2005年,钱瑗的学生张仁强——他是北师大1969届的毕业生,后来当了香港校友会会长——捐了100万港币,设了个“钱瑗教育基金”。这基金每年评个“优秀教师奖”,给获奖老师1万块钱,算是把钱瑗教书育人的精神传下去了。
钱瑗这辈子虽然不长,可过得特别充实。她有才华,有爱心,不管是当老师还是当女儿、妻子、继母,都让人挑不出毛病。她走的时候,钱钟书那声“阿圆,转去自己家”,喊出了多少不舍和疼爱。杨绛后来用《我们仨》把这份感情留住,让我们这些外人也能感受到这个家的温暖。
钱瑗说过:“人的心有多大,天堂就有多大。”她活在爱她的人心里,永远都在。她的教育精神也还在北师大接着发光,挺好的。
来源:混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