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科:乱拳打死老师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21:27 2

摘要:5月下旬,又到了每年例行的新药大量获批时节。不少新药会赶在6月30日之前拿到上市批文,好让医保局年底组织医保谈判时有品种可谈。

(转自:拇指药略)

和巨头们硬碰硬不是个好主意

作者:西北哽

5月下旬,又到了每年例行的新药大量获批时节。不少新药会赶在6月30日之前拿到上市批文,好让医保局年底组织医保谈判时有品种可谈。

5月21日,海思科正式拿到1类创新镇痛药物安瑞克芬注射液的批文,适应症是腹部手术后的轻中度疼痛。

这款药看似普通,其实暗藏锦绣:这是全球第一个既能镇痛,又不纳入精麻药品管理的阿片类镇痛药。也就是说,患者术后疼痛或者有其他相关疼痛时,医生可以很方便开出处方。其实际应用面会大大超出腹部手术的范围。

只要不出意外,安瑞克芬今年必定进入医保。

海思科在业界有“小恒瑞”之称,靠着2021年上市的环泊酚踏入麻醉药物市场,一举改变公司局面,很像当初靠麻醉药撑起台面的恒瑞。

不过恒瑞早就跨过上一个医药周期,向创新抗癌药全面倾斜。恒瑞的精麻板块,营收已经快10年没什么大动静了。

但是海思科的动静,才刚刚开始。

1

海思科的麻醉药异军突起,已上市的两个创新单品针对的市场空白都很巧妙。

环泊酚是在丙泊酚基础上改进的品种,2020年底获批。环泊酚上市没几天,主要竞品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列入第四批国家集采,价格被打掉90%,几家头部企业的营销力量一下就撤掉了,给了环泊酚绝佳的机会。

2024年,海思科官方只披露了环泊酚“销售收入增长45.6%”,外界推测实际销售金额至少在10亿元以上,占公司麻药营收的90%。从2022年实际启动到销售破10亿,海思科只用了3年时间,堪称业界奇迹。

外界都想知道:环泊酚的上限是多少?

米内网曾统计过:集采前的2019年,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在全国公立医院销售额是19.43亿元,加上丙泊酚乳状注射液,总市场约50亿元;2021年集采执行后,中/长链脂肪乳销售额降到13亿元,2022年进一步降到7.63亿元。

(数据来源:米内网)

中长链2021年1月启动集采,当年报量1402万支,降价后每支大约10元。根据这几个数据不难算出,集采后全国范围中长链这个品种,

▌实际使用量增加了约4倍。

集采后,廉价药物超量应用的现象在临床上很常见。当然也有医生说“麻药不麻”,得多打一倍剂量才麻得住。后来这事辟谣了。

集采药对替代品种是有挤出效应的。2019年,丙泊酚乳状注射液销售额36.72亿元,中长链集采后,2023年乳状注射液的总销售额降到28.53亿元。这期间中国手术量是上升的,中经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手术共9638万人次,比2019年增加近40%。

(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中经数据)

去年乳状注射液也集采了,理论上对环泊酚会有很强的挤出效应。但没想到的是,环泊酚反倒在同行比价厮杀中销量扶摇直上。

一支环泊酚在地方的挂网价,是集采中长链的8倍。算下来环泊酚一年的销量大约是中长链的六分之一,已经到了医保局对非集采品种可容忍的上限:2023年,国家集采药物的使用比例是89.71%。

乳状注射液集采落地正好满一年,海思科今年的半年报中,环泊酚的销售应当就能感受到挤出效应。

不过安瑞克芬出现后,海思科整个麻醉板块是会有很大变数的。安瑞克芬会不会成为“网红药”,住院开刀人人来上一支?这都不好说,留待观察。

2

麻醉药是海思科的突破点,也是海思科的光环。光环之外,海思科的亮点还没完全发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思科的定位一直是“中国胃肠外静脉营养产品的领先者”。在前几年的年报中,海思科一直有一笔收入叫“市场推广”,2018年时来自“市场推广”的收入高达10亿元,占公司营收的三分之一。

别的公司市场推广都是花钱,海思科还能赚钱。

肠外营养药这个品种,行业里的人都懂的。海思科的几家营销子公司创造的“市场推广”收入,一直是海思科的营收支柱。直到现在肠外营养药,以及和天台山制药、四川美大康两家公司的几款营养类“合作产品”依然占据公司营收的40%。

在美国自建团队卖泽布替尼的百济神州,销售费用率算是A股医药板块里比较高的,2024年也才32.5%。但海思科的销售费用率常年在35%以上,

▌这一点的确有点像“小恒瑞”

海思科创新品种还没密集上市,传统销售模式痕迹重一些,可以理解。不过从后续管线来看,海思科的销售压力也不会小。

除了麻醉之外,海思科的其他在研品种其实挺杂的,包括一款已上市的糖尿病药物考格列汀片,已经重点管线:3个呼吸系统药品、一个NASH、一个IgA肾病。

把肺、肝、肾、糖尿病四科的慢性病药物都凑齐,倒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肺病领域海思科主攻慢阻肺、肺纤维化。PDE3/PDE4双靶点药物HSK39004对标维罗纳制药的慢阻肺药物恩塞芬汀(也译为“恩司芬群”),去年6月在美国上市。这个品种中国销售权归优锐医药,III期临床刚达主要终点;PDE4B靶点的HSK44459则对标勃林格的肺纤维化药物那米司特,全球都尚未上市。

海思科另一款HSK31858针对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和慢阻肺,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对标的是Insmed公司已在美国获批的Brensocatib。

这三个管线看似很牛,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市场预期不明确。而且国内也不乏竞争者,恒瑞、正大天晴、三生国健等都有同靶点产品在研,海思科的进度不算最快。

HSK31679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这一领域是业界公认的“天坑”,过去十五年不知多少企业折在这里。海思科开发的是THR-β靶点,对标美国Madrigal公司去年3月上市的“脂肪肝神药”瑞美替罗,这款药物今年一季度销售额1.37亿美元,被认为到2030年销售额能突破30亿美元。如果海思科能顺利推进,这个管线确定性是比较高的。

IgA肾病药物HSK39297不用多说了,国内市场有云顶新耀的耐赋康在前头打样。

慢阻肺、肺纤维化、脂肪肝、IgA肾病,这些慢性病都不好治,理论上有巨大的需求空白,但就是市场培育起来很慢,所以很少见到大药企开发。海思科“死磕”这些品种,一方面是有强烈的BD预期,另一方面也算是剑走偏锋,不和巨头们硬碰硬搞肿瘤等红海赛道。

麻醉+慢病,这样的组合属于不按套路出牌,避开了几乎所有主力,国内基本找不到第二家,也就没法照着其他公司给估值。

不过,这条路要是走通了,海思科可就不止是恒瑞了,倒可能是辉瑞。

//////////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