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年间我只是一个文学作者,后来为职业故成了一个出版人。早几年职业生涯完成,渐渐地,为兴趣使然,也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需要,竟然成了一位阅读推广者。用有些媒体介绍我时概括的说法,那就是‘从写书人、出书人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读书人’。媒体的这一概括,很让我有‘十年一
“早年间我只是一个文学作者,后来为职业故成了一个出版人。早几年职业生涯完成,渐渐地,为兴趣使然,也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需要,竟然成了一位阅读推广者。用有些媒体介绍我时概括的说法,那就是‘从写书人、出书人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读书人’。媒体的这一概括,很让我有‘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觉,回望人生来路,三重身份都与书相连,看来这一辈子都交付与为书籍的事业了。”
——聂震宁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书似故人来:聂震宁人文随笔》是著名出版家、作家、阅读学专家聂震宁先生的人文随笔集,分上下两册,精选作者1984—2024年间撰写的近百篇序跋作品,涵盖其在文学、出版、阅读等多个领域的独特建树与感悟。作品按“为丛书作序”“为作者作序”“为报刊作序”和“为自己作序跋”分门别类,通过作者的笔触,可以窥见其对于文学、出版、阅读的深厚情感,亦可回望作者四十年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全面展现一位文化名家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厚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一部跨越时间的书,把出版人的洞察、作家的敏锐和阅读者的热爱融于一体,40年的序跋既是作者阅读的沉淀,也是人生脉络的梳理。让我们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出版与书籍的热爱和深情,对阅读与创作的体悟和思考。
出版人的洞察
我倒觉着,一定要向编辑出版同仁提出一个建议,大家来开展一个“一本书运动”。所谓“一本书运动”,即指:一位编辑,十年编辑出版一本有长久价值的“在书架上留得下去的书”。所谓好书,标准自然是多方面的,要由读者和专家们来评价。我这里单指那种“在书架上留得下去的书”,也就是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书。还是说圣人孔子罢,他算是咱编辑行当的祖师爷,老人家编辑的“在书架上留得下去的书”也就是6种,即《诗经》《书经》(今仅存《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乐经》,后一种并没有流传下来,今人还在努力搜寻考订。战国末期的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人共同编辑、撰写多年,也只留下了一部《吕氏春秋》。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虽然短命,以一部《文选》也就长存于世。康熙年间进士陈梦雷领衔编纂《古今图书集成》,还让位给雍正朝的户部尚书蒋廷锡署名。《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的钦点工程,总纂官纪昀便以此书声名远播,被今人在戏文中大大地神话起来。还有,张元济主持编辑的《辞源》,陆费逵主持编辑的《辞海》,孙伏园编辑的鲁迅小说《阿Q正传》,等等。自然,这些编辑大师出版的好书远不止此,可是,一个编辑出版人,能有一部书能留得下来就算得上了不起。我等不才,就从一部书做起吧。试想,全国560多家图书出版社,大约2万余编辑人员,平均起来,一年奉献2000种“在书架上留得下去的书”,那将是一个什么景象啊!
我不敢把话说得太大,照着最小的数量——一本书去做,一个编辑,十年可以编辑出版很多书,但一定要去做一本留得下来的好书;倘若不行,就二十年做一本;索性,一生只做一本!如能是,到了我们告别职业、告别人生的时候,一定能少一些懊悔和羞愧,多一点自豪和欣慰的。
摘自《一本书主义与一本书运动》
作家的敏锐
在诸类文学样式里,散文是最利于作者表达情思(即感情与意思),也最便于读者接受理解作者情思的一类,而随笔则堪称散文中之精灵。文学的本质是人们对情思的表达。即如梁代诗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言:“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感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英国人爱德华·杨格1795年在《原始作文研究》一书中也作如是说,大意是: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本质是抒情的,就是发表思考的文学也使用这种原理——只有直接从人们心灵上发生的思想,才值得永垂不朽。六朝文论家刘勰则在《文心雕龙》中直陈文学创作须“因情而造文”而不可“因文而造情”。情思是一切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基础,而其关键之处又在于情思的表达和传播。在文学样式中,诗词歌行是至为抒情的一种,故有清代金圣叹“诗者是心之声”一说,然而,囿于诗词歌行的形式格律,人们情思的表达和传播常常会遭遇技术上的困难。小说戏文也常常源于情思、倚重情思,《红楼梦》就有“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之语,然而作者和读者常常会迷失于“满纸荒唐言”以及“无奇不传”的故事中。在情思的充分表达和有效传播方面,当首推散文,而散文中又首推随笔。随笔叙事抒情说理兼备而又文无定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可直抒胸臆,可俯首低吟,可销愁纾愤,可述往思来,较少矫情编造,较少强词夺理,因而作品的斧凿痕迹较之别的文体要少得多。优秀的随笔往往随意走笔而涉笔成趣、涉笔成思、涉笔成理、涉笔成情,有的亲切自然如围炉夜话,有的意味隽永如老僧悟道,有的如诗歌却明白如话,有的像故事却真切感人,故而士农工商爱读,传播效果深入人心。
摘自《“名家随笔丛书”总序》
阅读者的热爱
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人们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无论是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还是读以修为、读以致乐,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人的本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和追求,那么,阅读就只是一种玩乐。曾经有古人批评自己的一个朋友,说他终日读书,从不考虑读书用处,这是另一种“玩物丧志”。
为此,我主张阅读中的青少年朋友,大家在阅读中要“动心”,要用自己的心去读各种书籍。我们阅读尽量不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而要以书会友,广开思路。我们的阅读尽量不要与己无关,而要为爱发声,以情动人。读了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是不是在感佩聋盲人海伦·凯勒勇往直前的同时,还应该提振自己的生活勇气?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不是会让我们心中更加充满爱?读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应当泛起怀旧思古之幽情。读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心中应当有怀念先人的感动。读了《平凡的世界》,我们应该能更加励志更加进取,而且更加理性地理解生活。总之,要用心阅读,阅读要动心,读而后动感情,读而后有思考,思考而后行动,这是别人代替不了但我们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
摘自《读书不用眼,但一定要用心》
《书似故人来:聂震宁人文随笔》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出版家、作家、阅读学专家聂震宁先生的人文随笔集,分上下两册,精选作者1984—2024年间撰写的近百篇序跋作品,涵盖其在文学、 出版、阅读等多个领域的独特建树与感悟。作品按“为丛书作序”“为作者作序”“为报刊作序”和 “为自己作序跋”分门别类,通过作者的笔触,可以窥见其对于文学、出版、阅读的深厚情感,亦可回望作者四十年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全面展现一位文化名家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厚度。
▪ 作者简介
聂震宁,著名出版家、作家、阅读学专家。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漓江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曾获首届庄重文文学奖、韬奋出版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 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等奖励。 出版有《舍不得读完的书》《阅读力》《阅读的艺术》《阅读力决定学习力》《寻觅书香:聂震宁阅读新论》《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书生行》《长乐》《暗河》《洞察出版》《韬奋精神六讲》《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我的出版思维》等阅读学专著及文学、出版学著作多部。
来源:团结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