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上很少有一支舰队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迫自行凿沉,偏偏其命运也够顽强,经过多次的磨难,却能不断壮大,这支舰队便是俄罗斯黑海舰队,虽经历几百年的磨难,但也算终成正果,尤其是在苏联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俄罗斯民族似乎具有无限之生
世界上很少有一支舰队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迫自行凿沉,偏偏其命运也够顽强,经过多次的磨难,却能不断壮大,这支舰队便是俄罗斯黑海舰队,虽经历几百年的磨难,但也算终成正果,尤其是在苏联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俄罗斯民族似乎具有无限之生命力,每一次总能在废墟上重新站立,黑海舰队如此,莫斯科城如此,斯大林格勒亦如此。目前,这支舰队再次面临抉择,相对于前几次的凿沉,这次却可能连“巢穴”塞瓦斯托波尔港都要丢失--2017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关于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使用协议就将到期,这不得不使人们再次担心其命运。本文要讲述的,就是这支舰队历史上的几次悲惨遭遇,通过其艰难曲折的历史,你也许会相信,这支舰队将会再次逢凶化吉。
2009年8月26日,俄罗斯黑海舰队水兵与驻地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警方发生冲突,这使人们再次关注起黑海舰队的命运来,这支命运多舛的舰队在2017年后还能不能存在于塞瓦斯托波尔,许多人并不看好。现在如此,历史上的黑海舰队也颇为悲惨,而且也和塞瓦斯托波尔这个地名无法分割。
塞瓦斯托波尔原本是土耳其的港口
塞瓦斯托波尔所在的克里米亚半岛原本是一个汗国,历史上最早是蒙古金帐汗国的属国,1443年,克里米亚贵族哈吉格莱(成吉思汗之孙帖木尔的后裔)在当地蒙古贵族的支持下建立独立的汗国,脱离金帐汗国。然而仅仅建国42年后,就遭到当时正如日中 天的土耳其国的侵略,成为土耳其的藩属。克里米亚汗国以金帐汗国的继承者自居,在土耳其的支持下与俄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力图在伏尔加河沿岸建立穆斯林国家,最大的一次战事是克里米亚汗于1570年围攻莫斯科,捉拿了15万俄罗斯人,尸骸塞满莫斯科河。这些被俘的“俄国人”随后被当作奴隶出售到土耳其、中东甚至欧洲国家。
在克里米亚汗立国之初的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末的200余年中,克里米亚鞑靼人共贩卖了多达300万名奴隶(捕捉奴隶是克里米亚汗国的一项重要收入,主要对象是东欧各国)。然而,随着俄罗斯的不断崛起,克里米亚汗国与俄国的战争逐渐胜少败多。即使是其宗主国土耳其,在与俄国的战争中也是如此(俄土战争先后进行过10次,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即17~19世纪)。在第5次俄土战争(1768~1774年,俄军的主要将领是大名鼎鼎的鲁缅采夫以及苏沃洛夫)中,土耳其和克里米亚汗国战败,俄土两国于1774年签署了《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宣布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土耳其而独立。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被沙俄以武力吞并(1783年4月8日,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向世界宣布“克里米亚半岛、塔曼半岛以及库班已全部纳入大俄罗斯帝国版图之内)。
俄罗斯历史上著名将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
克里米亚汗国被划入俄国后,塞瓦斯托波尔成为俄国在黑海最重要的军事基地,由于塞瓦斯托波尔有天然的深入内陆的港湾,可以停驻大量海军舰只,俄罗斯黑海舰队遂以这里为母港,开始了其几百年的坎坷历史。
俄罗斯帝国海军的始祖--黑海舰队
早在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就在黑海地区建立了一支海军,即1695年建立的亚速海舰队(黑海舰队的前身,也是俄罗斯第一支海军部队),这支舰队曾协助彼得大帝的陆军部队取得攻克亚速要塞的胜利,此战后不久,俄罗斯海军正始建立,但这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作为黑海舰队区舰队(相当于支舰队)的舰队,却因1711年战败于土耳其、割让了亚速省而迅速消失。
在1735~1738年与土耳其的战争中,黑海舰队再次成立,当时组建了顿河与第聂伯河区舰队,实力大约有大小船只1100余艘。尽管在战争中表现较佳,先后攻占亚速和奥恰科夫,可是由于陆军的失利而被迫签署了《贝尔格莱德条约》,俄国只保有亚速但不在该地和黑海保持军舰,这支黑海舰队再次寿终正寝。
1773年春,俄国以亚速海区舰队为基础组建了黑海分舰队,1774年对土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得到了金本小堡、亚速、塔甘罗格和刻赤,获得了对克里木的保护权,最重要的是保有一支可自由进入黑海的舰队的权利。为了加快黑海舰队的建立,俄国于1778年在距离第聂伯河河口30千米处开辟了南方第一个造船基地---赫尔松城,次年5月,又开始动工建造装备66门炮的“叶卡特琳娜光荣”号战列舰,该舰于1783年9月下水。
1783年5月,黑海舰队正式成立,6月3日,新的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源于希腊语,意为雄伟的城市)在阿赫季阿尔湾建立,1784年 2月10日正式命名。在1787~1792年的第6次俄土战争中,黑海舰队先后取得了第聂伯河河口、坚德拉等海战的胜利,在战争进行的同时,1789年7月,舰队的第二个造船基地-尼古拉耶夫开始奠基,9月25日开始建设港口城市敖德萨。 根据《雅西和约》,从德涅斯特河至新罗西斯克的黑海沿岸划归俄国。
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场景
在1827年10月8日的纳瓦里诺海战中,战列舰“亚速”号表现突出,在舰长拉扎列夫海军上校指挥下,战果卓越,使得尼古拉沙皇下令黑海舰队必须永远保有一艘叫做“亚速纪念”号的军舰,同时,该舰在俄国海军史上首次获得最高战斗奖励--乔治舰尾旗。
克里米亚战争:黑海舰队的第一次哭泣
1853年,因为宗教问题(在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末代皇帝的妹妹远嫁俄国,所以俄国一直以东罗马帝国也就是东正教的嫡系传人和维护者自居。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1453年消灭拜占庭帝国,所以在土耳其境内,也有许多信仰东正教的信徒),俄国对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圣地”、同时也是天主教的“圣地”--耶路撒冷(注:当时不但包括今天的巴勒斯坦,还包括埃及、伊拉克、伊朗以及欧洲的阿尔巴尼亚、波黑等地都属于土耳其)提出了建立俄国保护地的要求。
然而,这一要求不但被土耳其所拒绝,而且也被天主教徒的法国以及新教徒的英国所反对,于是第九次俄土战争(又称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其实,这次战争的实质是为了争夺巴尔干的控制权,此时土耳其对巴尔干的统治摇摇欲坠,而俄国则对巴尔干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最终使得土耳其以及支持土耳其的英国、法国、撒丁王国先后对俄国宣战。战争持续了3年,最终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可以说是一支保持基本完好的舰队)被活活“逼死”。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尽管俄国已经占领克里米亚达70年,黑海舰队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但塞瓦斯托波尔作为一个要塞的建设并不完善。虽然塞瓦斯托波尔城的建设已经很久,但并未要塞化,其城外临海面尽管有炮台13座,火炮611门,但一旦敌人从陆上进攻,则舰队很容易被从陆地包围。事实上,作为一个要塞,塞瓦斯托波尔的要塞化差不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才基本完成,经过历代俄国海军的不断建设,其完善的陆上设施才基本完善,易守难攻。
克里米亚战争中惨烈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场景
克里米亚战争中,尽管黑海舰队拥有为数众多的军舰,但这场战争却是俄国必然要战败的--这场战争是技术战争,更是国力的战争,虽然当时的俄军依据“神圣同盟”在欧洲国家之间打来打去,作战经验丰富,但落后的国力和技术却使其军队、尤其是海军无法同英法较量。在这场战争中,英法首次使用了装甲舰,而俄国仍处于风帆木制战舰时代;英法用铁路运输军队,而俄国使用的是骡马;英法使用线膛步枪,而俄国仍然使用老式的无论是精确度还是射程均落后的滑膛步枪。
最终,技术先进的英法舰队硬生生地困死了俄国黑海舰队。面对实力强大的英法土海军联队,当时的俄军统帅缅希科夫认为黑海舰队出海作战毫无胜算,于是强迫海军上将克里诺夫凿沉舰队堵塞航道。俄国水兵泪流满面地将水面战舰中的帆力战列舰5艘和巡航舰2艘横向凿沉于港口的入海处,以阻止联军的蒸汽战舰突进塞港内停泊场,其余帆力船和所有汽船及蒸汽巡航舰参加塞港保卫战,大约有1000门舰炮先后被搬至陆地,海军官兵也上岸充实守城部队。
经过11个月的激战,塞瓦斯托波尔最终以俄军损失10.2万人告破,舰队损失战列舰14艘(又称12艘)、三桅炮舰4艘(又称2艘)、巡洋舰5艘、汽船5艘及其他船只82艘。 此外,俄军在亚速海损失军舰14艘,商船50艘。克里米亚战争以1856年3月18日签订的巴黎和约而告终,和约禁止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设防,将摩尔达维亚南部划归土耳其,放弃对多瑙河各国保护,所有国家军舰都不得进入黑海,俄国只能在黑海拥有10艘小艇。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又一次丧失了在黑海部署舰队的权利,并由此导致了俄国一系列的变革,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农奴制的改革(战败后,沙皇尼古拉斯一世服毒自杀,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即进行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各种改革,以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战:黑海舰队的第二次哭泣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俄国黑海舰队拥有战列舰5艘(另一艘老式的“格奥尔基--波别多诺谢茨”作为后备)、巡洋舰2艘、驱逐舰17艘(新型9艘)、小型驱逐舰12艘和鱼雷艇17艘、潜艇4艘(又称6艘)、布雷舰2艘、炮舰3艘,其主要对手是土耳其舰队及德国海军的一部分兵力。从实力对比上看,俄海军明显占有优势。
俄海军在黑海的作战行动主要是水雷战,破坏土耳其在高加索的前线交通。俄海军主要采取如下方式:水面舰艇炮击黑海东西两端的港口、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布雷、使用潜艇和驱逐舰袭击土方商船。
战争中,虽然俄国战场的整体形势不好,但黑海舰队和敌方交战次数却不多,战绩也还不错,战争中先后击沉敌方运输船、潜艇、炮舰、驱逐舰、扫雷舰等多达40余艘。在激烈的1914年11月5日(11.18)萨雷奇角战斗中,俄军有4艘战列舰交战,德军有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各一艘参战,主要是俄战列舰“叶夫斯塔菲”号与德战列巡洋舰“格本”号之间炮战,结果双方都有损伤,俄海军损失58人,德海军为164人。
俄海军战列舰“叶夫斯塔非”号
然而,随着俄国战争局势的不断恶化以及十月革命的爆发,黑海舰队的命运再次暗淡。1918年3月,德国50万大军侵占乌克兰,随即奥匈帝国军队也开进乌克兰,虽然在列宁的领导下,黑海舰队(黑海舰队的控制权在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交出后最终被布尔什维克控制)和红军陆军部队以及赤卫队等都加入到反抗侵略的斗争中,但无奈德国的攻势极为猛烈,而红军组建伊始,战斗力尚没有多么强悍,而且红军还要对付国内的叛乱,所以到4月末,德国就控制了除黑海舰队驻地塞瓦斯托波尔以外的全部克里米亚半岛,形成了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合围态势,黑海舰队处境极为困难。
4月29日夜,黑海舰队司令下令突围,但德军占领了港口制高点,向突围的俄战舰猛烈射击,以致仅有两艘俄舰突出,其余舰艇只得又驶回港内。5月上旬,黑海舰队70多艘舰艇转移到塞瓦斯托波尔港内侧一个小军港诺沃罗西斯克(在塞瓦斯托波尔还有装甲舰6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12艘、潜艇14艘、浮动炮台5艘以及俘获的原罗马尼亚辅助巡洋舰3艘,这些军舰后来均被德军缴获,大部分成了白军的海军力量)。在长期被围困后,黑海舰队的补给完全断绝,但此时的苏俄正四面受敌,无法抽出力量来支援黑海舰队。
2008年的史诗性大片《无畏上将高尔察克》曾对黑海舰队在一战后的命运有所反映
6月11日,德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黑海舰队立即返回塞瓦斯托波尔,否则就发起进攻。此时,黑海舰队内部不愿意归顺苏俄的势力也在四处活动,鼓动水兵倒向德国,而苏俄曾试图和德国谈判,但未能实现。最终,为了使这支舰队不落入德国人之手,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下令炸沉全部军舰。1918年6月18日,黑海舰队再次流泪的日子,除“刻赤”号驱逐舰以外,其他的军舰全部拆下武器和装备,将拆下的武器和装备用拖船拖出港口。下午3点,由“刻赤”号驱逐舰将黑海舰队的驱逐舰和战列舰全部炸沉,“刻赤”号驱逐舰本身也在官兵上岸后引爆弹药舱自沉。黑海舰队的8艘鱼雷艇则由陆路运到伏尔加河,最终加入里海区舰队,舰队的其他官兵(大约2000人)最终被补充到了其他部队,参加对白军的作战。
和上一次被动自沉不一样,这一次是黑海舰队自动炸沉军舰,所以德军万万没有料到,他们原来设想全歼黑海舰队、全部掠获舰船或迫使舰队自动投降的计划全部落空。
明信片上的“刻赤”号驱逐舰
一战结束后,列宁领导了黑海舰队的重建,首先是打捞沉船,恢复水兵的训练,培养海军人才。到1921年,黑海舰队已修复驱逐舰2艘、炮舰3艘、潜艇2艘、扫雷舰14艘等。从1922年开始,舰队已开始进行演习。当年夏天,舰队进行第一次训练航行。1925年,驱逐舰“贫农”号与“彼得罗夫斯基”号首次从黑海出国航行,又一次出现在地中海上。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黑海舰队实力已位居苏联四大舰队第二,拥有战列舰1艘、巡洋舰6艘、驱逐领舰3艘、驱逐舰13艘、护卫舰2艘、潜艇47艘、炮舰4艘、布雷舰3艘、扫雷舰15艘、装甲艇22艘、猎潜艇28艘、扫雷艇7艘、鱼雷艇84艘,飞机626架(战斗机346架、攻击机与轰炸机138架)、岸炮连26个(124门)、高炮连50个(300门)、高射机枪119挺,另外拥有干货船74艘和油船16艘。可以说,黑海舰队实力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与苏联在各个方面,既包括经济化,又包括军事方面的五年计划有极大的关系(三四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且由于是计划经济,没有受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待续.…)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