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定襄县历史简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07:57 2

摘要: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全县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将军山五台山余脉与原平市、五台县毗邻,东南以文山、系舟山与盂县、阳曲县接壤,西与忻府区相邻。

山西省忻州市所辖的定襄县

,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全县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将军山五台山余脉与原平市、五台县毗邻,东南以文山、系舟山与盂县、阳曲县接壤,西与忻府区相邻。

公元前541年后,定襄地域入晋版图,战国归赵 。215年(东汉建安二十年),在阳曲故城首设定襄县,属新兴郡 。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晋昌县并入定襄;590年(隋开皇十年),定襄并入秀容县 。621年(唐武德四年)复设定襄县,此后多属忻州 。1914年归雁门道,1949年属山西省忻县专区 。1958 - 1961年间曾与忻县合并,后复置 。2001年起属忻州市,2021年完成杨芳乡、季庄乡、蒋村乡等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历史沿革贯穿三千年,行政归属几经更迭。

历经区划调整的定襄县,依托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地理区位,开启全新发展篇章。当地以“中国锻造之乡”名片为核心,将传承千年的金属加工技艺升级为现代化锻造产业集群,形成涵盖汽车零部件、风电装备等领域的高端制造体系,年产值突破百亿规模。同时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洪福寺、承载明清商贸记忆的晋商老街等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古韵定襄”文旅品牌,年接待游客量超百万人次。

在现代农业领域,定襄以国家级杂粮产业园为依托,发展富硒小米、设施葡萄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直播等新兴渠道走向全国。县域内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滹沱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形成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带,入选省级生态示范区域。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县城,正将历史积淀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新时代谱写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生态宜居的崭新篇章。

附:定襄县历史悠久,留存下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涵盖古人类遗址、宗教建筑、军事遗迹、名人故居等多个类型,这些文化瑰宝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蕴含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

1.古人类遗址:西社、白村、

横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定襄县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西社新石器时代遗址于1977年被发现,它位于西社村东,所处地形独特,西、北、东三面临沟,南依古河道,呈弧形分布,面积达0.27平方公里 。遗址文化层距地面约35厘米,厚度在0.5 - 2米之间。经挖掘,这里出土了房址、灶膛、灰坑等生活遗迹,以及石刀、石斧、石臼、石杵、细黑高圈足盘、陶鬲、骨针等器具 ,在文化层下2米处还发现了完整骨骼,经鉴定属龙山文化遗址。白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白村西南,分布于阶式坡地上,面积约4平方公里,文化层暴露于地面,有石器和陶器出土,同样属于龙山文化遗址 。横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横山村,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地形略呈梯形,东部因水冲刷形成4米深的沟壑,断层上文化层明显,距地面1米左右,厚度0.6 - 2米,出土文物表明其属龙山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定襄地区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宗教建筑:洪福寺

是定襄县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分北社东洪福寺和留晖村洪福寺。北社东洪福寺大殿建于北宋政和末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木构技艺精湛,代表了晋北宋代建筑的巅峰水平。寺内保存有宋代塑像9尊,清代塑像3尊,重修碑5通,金天会十年(1132年)经幢1座 ,这些塑像和碑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当时宗教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依据。留晖村洪福寺始建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元泰和元年(1324年)重修,明清及民国时期均有修葺 ,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圣女乐亭,它是国内唯一位于佛教庙中轴的戏台 ,十分罕见。院内还有记载宋代建筑的经幢,为研究寺庙建筑演变提供了珍贵线索。七岩山摩崖石刻则是北魏至唐代佛教文化传播的见证,石刻上留存的题刻反映了当时佛教在定襄地区的盛行,其中日本高僧圆仁的参访记录,更是具有国际文化交流价值,让后人得以一窥古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片段。

3.军事遗迹: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是定襄县重要的军事遗迹,与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齐名 。在抗日战争时期,定襄人民为抵御日军侵略,充分发挥智慧,挖掘了纵横交错的地道。这些地道隐藏在地下,设有多个出入口、瞭望孔、射击孔和陷阱等设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防御体系 。定襄人民依托地道,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诸如袭击敌人七战七捷、捣毁日据点、毁坏敌铁路、夜袭定襄城(活捉伪县长)、奇袭史家岗等战斗的胜利 ,让日军闻风丧胆,有力地支援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如今,西河头地道战遗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展示当年地道战的场景和实物,让后人铭记那段英勇抗战的历史,传承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

4.名人故居:

阎锡山故居和薄一波故居是定襄县名人故居的典型代表,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阎锡山故居位于河边镇河边一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民国2年(1913年),至民国26年抗战爆发前停工 ,是一处占地3.3万平方米的晚清建筑群,融合了中西风格 。故居现有大小院落27处,房屋700余间,主要院落有上将军府、都督府、二老太爷府和东西花园,全部为砖木结构建筑,保存完好 。它不仅是阎锡山统治山西近四十年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民国时期晋系文化、政治理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被誉为“民国晋系文化缩影” 。薄一波故居位于蒋村乡蒋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一座坐北向南的一进四合院,面积约280平方米,现存房屋16间,保存较好,是典型的晋北农村四合头小院 。薄一波是新中国财政体系奠基人之一,他的故居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展示薄一波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他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发展努力奋斗。

来源:淡泊史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