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上刷到作者为《文艺报》“打 call” | 编辑手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09:04 2

摘要:这是一篇迟来的编辑手记——因为平时不怎么用小红书,所以直到同事告诉我,我才知道有不少“新力量”专刊的作者都在小红书上发布过专刊的相关内容,其中大部分是“主题词写作”栏目的作者。他们在平台上分享作品发表的喜悦和创作心得,自发介绍栏目特色,和其他文学爱好者在评论区

是“命题作文”,也是“写作指南”

—— 从本报“新力量”专刊“主题词写作”栏目在小红书集结说起

这是一篇迟来的编辑手记——因为平时不怎么用小红书,所以直到同事告诉我,我才知道有不少“新力量”专刊的作者都在小红书上发布过专刊的相关内容,其中大部分是“主题词写作”栏目的作者。他们在平台上分享作品发表的喜悦和创作心得,自发介绍栏目特色,和其他文学爱好者在评论区交流互动。其中最让我意外的,是青年作家龚万莹发布的一篇笔记“斗胆拿《文艺报》练写作!超实用每周练习法”,详细介绍了怎么用“主题词”来辅助练习写作。这也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小红书上,创作者分享在《文艺报》“新力量”专刊发表作品的喜悦与经验

“新力量”专刊的“主题词写作”栏目按例每月一期,每期主题词由责编拟定,再向3位青年作家组稿,基本是以“两篇短篇小说/散文+一组诗歌”的组合方式来组版。自2019年7月创刊以来,栏目已累计发表150位作者的作品,这些作者没有重复,其中有些长期活跃在创作一线,已经在文坛中小有名气,有些则在文学道路上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正式发表过作品。对他们而言,《文艺报》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平台,因为版面限制,小说或散文的容量只有2500字左右,诗歌总行数不超过30行,很多作者都没有尝试写过这么短小的篇幅,实际操作起来也会比较伤脑筋。要在2500字内完成一篇兼具逻辑性和可读性的小说并不容易,我在拟定主题词时,也会尽量选择有趣、生动、便于发散思考的词。

事实上,许多作家提交的作品对主题词的拆解之巧妙,远超出我的预料。比如2025年4月的主题词“镜中”,邢隽雨在当期小说《春日的决心》中,将“镜中”具象为“后视镜中”,小说主人公在汽车后视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3月主题词为“春有信”,钱幸的武侠小说《淬瓷》将“春信”一词设计为西夏密令;2月主题词为“良夜”,余静如在《兕的报恩》中虚构出一系列怪物,它们是主人公在童年时期发挥想象力的创造,也为成年后的主人公提供了安稳的睡眠……例子实在太多,每期稿件几乎都有惊喜,大大丰富了主题词的内涵和面向。

龚万莹在小红书上分享的有关“新力量”专刊的笔记

在小红书笔记中,龚万莹建议写作者“找到每一期关键词,先不要读别人写的文章。分析这个关键词,让它激发你的内在创意;动笔写自己的作品;写完自己的作品后,放下,阅读刊登出来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不要把作者写的当作范文,而是把他们当作同班同学,看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去理解关键词的,如何用小说或者散文去解读这个词”,这不仅仅是一份写作攻略,更像是实打实的创作指导与经验分享了。当看到“主题词写作”栏目被分享在小红书上,并作为“教材”帮助到写作初学者,我作为编辑自然十分喜悦。

当下,在小红书、豆瓣、微博等网络媒介里,文学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文学、分享经验。小红书以图文笔记为主的内容发布形式,更适合于文字信息的分享和传播,许多青年作家热衷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发表经验和写作建议,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比如“想创作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写小说不是‘编’,而是‘造’”“灵感是‘写’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新人写小说,要学会给自己设置难题”“写长篇必需的技巧”“‘无效元素’正在毁掉你的小说”“写小说用第二人称,一定不能这样写”……

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一代写作者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能够轻松捕捉到“网感”,灵活学习并掌握网络平台的运营规则和使用方法。他们不再像前辈作家那样,隐藏在作品之后,而是勇敢走到台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为自己增加曝光度。和文学爱好者进行深度交流,有助于作家们对自身创作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写作新手们答疑解惑,客观上也起到了涵养良好文学生态的作用,推动优质文学资源流动和下沉,惠及更多写作者。

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发展,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大众的创造力,更多人可以在平台上展示自己,去争取被人看见的机会,文学刊物和出版社也拥有了更多样的途径,去发现更多优秀人才,这是双向利好的一件事。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蓬勃生长的“素人写作”现象,也在不断提醒我们:文学不应该高居庙堂之上、自限在小圈子里,而是要不断向外拓展、向下生根,寻找新鲜的声音和血液,找到这个时代最敏锐的体验者和表达者。“新力量”专刊的创刊初衷也正在于此,2019年7月的发刊词中这样写道:“我们培育一方多彩花圃,俾使青年作家艺术家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多姿绚丽,被展示被关注。我们垦殖一块开阔地带,让人类精神运动的各种样态,让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无论是图像还是文字所构筑的一切,让任何有助于灵魂生长、诗意挥洒和梦想放飞的一切,都得到表现……新刊所推崇的,是所有创作新力量对世界的深切感悟,对人性的入微勘察,是独到的经验、发现和意义,是对艺术的不倦探求。”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一追求,不断寻找和发现创作新力量,去倾听属于新青年的声音,希望让他们被更多人看见和听见。“主题词写作”栏目的作者们,年龄从“80后”逐渐转移至“90后”“00后”,分布地域遍及大江南北,身份有专职写作者、高校学生、杂志图书编辑,也有许多基层工作者。

小红书上的系列现象带给我们不小的启示,未来,如何让“新力量”专刊为更多写作者所知晓,如何找到更多更优质的年轻作者,是我们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编辑个人的能力和眼界有限,传统的约稿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新兴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亟须改变思路,找到有效的应对之道。

来源:文艺报19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