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次爆发!这些人最危险!专家警告:端午前务必做好7件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09:51 2

摘要:每隔一段时间,病毒就像躲在草丛里的毒蛇,冷不丁地扑出来咬人一口。这不,新冠又卷土重来了。虽然大家早已从最初的恐慌中走了出来,但这次的“新版”毒株可不简单——变异更快、传播更隐秘,甚至连不少年轻力壮的也中招了。

每隔一段时间,病毒就像躲在草丛里的毒蛇,冷不丁地扑出来咬人一口。这不,新冠又卷土重来了。虽然大家早已从最初的恐慌中走了出来,但这次的“新版”毒株可不简单——变异更快、传播更隐秘,甚至连不少年轻力壮的也中招了。

眼看端午节临近,串亲戚、赶集市、吃粽子、划龙舟,都是人挤人的活动。那问题来了:哪些人最危险?又该怎样守住这道健康防线?

如今的新冠不再是当初那个“凶神恶煞”的模样了,它学聪明了,披上了“感冒”的马甲,专挑人潮汹涌的地方下手。尤其在南方潮湿的空气里,病毒像在温室里一样活蹦乱跳。

前不久,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一项追踪研究就发现,最新变异株的潜伏期缩短到1-2天,且在无症状感染者中传染力竟然比有症状的还高,让人防不胜防。

更棘手的是,它喜欢钻空子。比如血糖不稳的老人、熬夜加班的年轻人、还有体力透支的农村务工者,全都是它的“最爱”。这些人群的免疫系统就像是年久失修的老屋,一阵风吹就摇晃,病毒只需轻轻一推,就能攻城略地。

每年端午节,不论是北方包枣粽,还是南方腌咸蛋,都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节。但人一多,热闹是热闹了,问题也跟着来了。

“人挤人,病挤人。” 这是农村老一辈常说的话。

节日里,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一桌子人围着吃饭,少不了你夹我菜、我递你汤。可你知道吗?

根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在这种密闭空间内共餐,仅一位无症状感染者就可能在15分钟内将空气中病毒含量提升十倍以上。而端午节前后,高温湿热,更利于病毒存活和传播,堪称“完美之窗”。

疫情不是雨露均沾,它有一套自己的“偏心逻辑”。

首先是老人。尤其是有三高、慢性肺病的,病毒一旦进入他们体内,就像进了“自助餐厅”,什么器官都敢动一动。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2024年的一项临床随访调查发现,70岁以上感染者的血液中细胞因子风暴发生率高出普通人群4倍,这意味着他们一旦感染,病情极易失控。

接着是孩子。很多人以为孩子年轻,免疫力强,其实不然。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就像一把刚磨好的菜刀,看起来锋利,但还不够硬,容易被折断。一项来自香港大学的研究指出,2023年底的变异株对5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上升了22%,并伴有较高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还有一类人也得特别提防——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打工族。他们身心俱疲,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老旧拖拉机,看起来还能跑,其实随时可能熄火。

一项冷门但令人警醒的研究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该研究发现,心理压力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肠道正是免疫系统的“前哨站”,一旦这里出问题,身体的防线几乎不设防。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出门,病毒就进不来。这想法就像关上了门就能防贼——问题是贼已经从窗户翻进来了。社区之间的快递、外卖、邻里接触,甚至是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文具,都可能成为“隐形传染链”。

2024年4月,四川泸州某小学爆发聚集性呼吸道感染,经病毒检测后发现,源头竟来自一位外地返校的学生,他自己毫无症状,却成为了20多位同学的“传染源”。

病毒不像老鼠,不吱声,不露头,却能悄悄地“翻墙进家门”。

第一件事,别熬夜。 熬夜如同“掏空身体的银行账户”,免疫力一旦透支,病毒就会趁虚而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凌晨1点至3点是肝脏排毒的关键时段,若此时不睡,免疫T细胞活性大幅下降。

第二件事,别贪凉。 端午前后天气闷热,不少人喜欢空调对着吹、冰镇啤酒喝个够,殊不知,这种“贪一时之快”的行为,相当于给病毒铺红毯、开绿灯。

第三件事,常洗手但别太勤。 过度洗手反而破坏皮肤屏障,皮肤一旦“破防”,就像大门没上锁,病毒就进来了。

第四件事,门窗通风。 每天通风30分钟以上,尤其是在中午前后,阳光最足的时候,病毒最怕紫外线,像老鼠怕猫一样。

第五件事,减少聚餐。 如果非聚不可,最好选择通风好的地方,使用公筷,别让病毒从筷子头上传来。

第六件事,多吃“护肺菜”。 像是白萝卜、百合、莲藕、银耳,这些食物中含有天然的多糖和皂苷成分,能增强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防御功能,相当于给肺穿了一件“防弹衣”。

第七件事,保持心理平稳。 紧张焦虑会让体内的皮质醇激素飙升,削弱免疫细胞的攻击力,变成“纸老虎”。可以试试冥想、散步、种花养草,哪怕是晒晒太阳、听听鸟叫,都能让身体再度“上线”。

别以为病毒是个呆头鹅,它可是“年年换皮肤”的高手。如今的变异株不仅传播更快,还具备了“免疫逃逸”的能力,意即就算身体有抗体,它也能“乔装打扮”避开监视。

比如2024年初公布的一项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主导的研究发现,XBB.1.16亚型变异株的刺突蛋白结构发生了罕见的三重突变,使其对现有抗体的识别能力下降了43%。

这意味着,过去感染过的、接种过疫苗的,也不再是“铜墙铁壁”。

农村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话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藏着现代医学的道理。散步能提高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还有助于肠道菌群的稳定——这正是免疫系统的“后台服务器”。

还有一些冷门但有效的小方法,比如用热毛巾敷鼻子,可以促进鼻腔血液循环,增强鼻粘膜的防护能力;再比如用盐水漱口,能降低咽喉部病毒的附着率,这些方法虽不起眼,却在关键时刻能救命。

病毒爆发就像洪水来袭,能不能挺过去,靠的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平时的点滴积累。人这一辈子,吃得是节气,活得是规律。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如今科学研究也一一印证了这些养生智慧的合理性。比如在夏季多吃些苦瓜、绿豆、黄瓜这类“清热解毒”的食物,能有效帮助身体降低炎症指标,从而提高抵抗力。

健康这事儿,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能否维系,小到一顿饭吃得安不安心。病毒的世界里,没有“看客”,只有“参与者”。端午节将至,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粽香满屋中,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底线。

参考文献:

[1]李春安,张海林,王小敏,等. 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特征及其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病毒学,2024,39(02):85-89.

[2]陈燕,王思远,赵颖,等. 儿童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特点及防控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2024,62(04):304-308.

[3]赵静,吴伟,江志铭,等. 情绪应激对肠道菌群及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06):725-73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岳硕士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