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病例激增!专家急告:7个动作立刻停,48小时内最危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4 09:59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我没发烧,也没咳嗽,就是有点喉咙干,应该没事吧?”


“我年轻,免疫力好,扛一扛就过去了。”
“阳过一次,还会再阳?别吓我!”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可就在你掉以轻心的时候,病毒已经悄悄“翻山越岭”,直奔你家门口来了。

根据国家疾控最新通报,近期新冠感染病例“陡坡式”上升,尤其是XBB变异株在多个城市出现本地传播,传播速度极快,潜伏期短,重症率虽低,但对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孕妇等脆弱人群威胁巨大。

很多人中了招,自己却毫无察觉。病毒来势汹汹,但危险往往藏在那些看似“无害”的小动作里。今天我们就要聊聊:这7个动作,别再做了!尤其是感染后的48小时,最关键!

你以为你在养病,其实你在“养毒”

许多人感染新冠后,第一反应不是就医,而是“扛”。扛得住的,侥幸过关;扛不住的,就成了“重症”案例。

我有一位患者老张,60出头,平时身体不错,爱锻炼,感染后没有重症表现,只是咳嗽发热。他想着“多流点汗,病毒就能排出去”,于是第一晚就裹着厚被子狂出汗,第二天又硬拉着自己去公园散步锻炼。结果第三天直接送进了医院,肺部感染加重,血氧饱和度一度降到89%。

很多人以为“坚持一下就好了”,但新冠的致命点是它的“延迟爆发”。感染后48小时,是判断你是否会恶化的关键窗口。这个时候做错动作,可能就从轻症走向重症。

我们医生总结出“7个高危动作”,尤其是前两天最不能做的。你可能天天在做,甚至还觉得“很养生”,但它们其实是在帮病毒“开绿灯”。

第一个别做的动作:硬抗不休息

“我只是轻微阳,没事的,还能上班。”

错!特错!

感染新冠后,身体免疫系统会全力动员对抗病毒,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休息、休息、再休息。如果还强撑着工作、熬夜、看手机,等于把身体最后一点能量都榨干,病毒趁虚而入。

临床数据显示,感染后48小时内充分休息的患者,转重症风险降低近40%。

“扛一扛”的代价,可能就是进ICU。

第二个动作:猛喝热水、狂出汗

“多喝热水”是咱中国人最普遍的“偏方”,但你知道吗?新冠不是风寒感冒,过度出汗会加速体液流失,反而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诱发低钠昏迷。

我有一位朋友小林,感染后连续喝了十几杯热水,还裹着棉被逼自己出汗,结果第三天头晕呕吐,查出来轻度脱水,差点晕倒在地铁站口。

科学研究表明:感染新冠后,适量补水确实重要,但不建议大剂量短时间摄入热水,更不能强迫出汗。

有时候,“听妈妈的话”也得看场合。

第三个:洗冷水澡、吹空调

“我发烧,洗个冷水澡降温快!”
“开空调凉快点,舒服。”

别!别!别!千万别!

感染后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贸然接触冷刺激,极易引起血管收缩、循环负担加重,诱发心脏骤停的风险不是吓人的事。

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患者,感染期间洗冷水澡等于在刀尖上跳舞。

医学数据显示:重症患者中有17%在感染初期曾因冷水刺激诱发不良反应。

舒服一时,危险一生。

第四个:边吃药边喝酒

“我喝点酒,捂一捂,驱寒杀菌!”
还有人说:“我喝药酒,养身顺便治病。”

这是最毒的“养生”方式。

酒精会让肝脏负担加重,而新冠病毒本身也会影响肝功能。再加上药物代谢需要肝脏参与,药酒+感冒药=双倍打击,肝脏可能直接“罢工”。

有真实案例报道,一名30多岁的男子感染后喝了自制药酒,结果三天后因“药物性肝损”住院,转氨酶飙升十倍。

喝酒不是解药,是毒药。

第五个:戴着口罩睡觉

这条你可能没听过,但真的不少人会犯。

“我怕传染家人,戴着口罩睡觉总安全点吧?”

你不知道的是,长时间佩戴口罩睡觉,可能导致氧气摄入不足,特别是原本就有呼吸道问题的人。

有研究指出:夜间长时间佩戴口罩可能使血氧下降2-4个百分点,对本身血氧边缘的人是巨大风险。

正确做法:感染后应与家人隔离,保持通风,而不是靠遮住口鼻来“自我封印”。

第六个:只信“朋友圈养生秘籍”

“喝白醋蒸橙子能防新冠?”
“只要吃大蒜,新冠不敢靠近?”

这些“偏方”在朋友圈流行得像病毒一样快,但它们对病毒毫无杀伤力。

中国疾控中心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多篇研究都已明确:目前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单独预防或治疗新冠。

你靠“偏方”预防病毒,就像拿纸巾挡子弹,后果自己想。

第七个:感染后立刻锻炼恢复体能

“我病好了,得赶紧锻炼恢复。”

等等!病刚好,心肺功能还没恢复,贸然剧烈运动容易诱发“运动后心肌炎”。

研究发现:新冠感染后3周内剧烈运动,心肌炎风险提高3倍。

“阳康”不等于“恢复”,恢复期至少需要7-10天观察。

为什么48小时这么关键?

感染新冠后第一阶段是病毒复制期,第二阶段是免疫反应期。如果前48小时休息不够、动作错误,就会让免疫反应紊乱,甚至引发“细胞因子风暴”。

这种风暴一旦爆发,轻则高烧不退,重则肺衰竭、休克。

一项发表于《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的研究指出,重症患者中,超过60%在感染48小时内出现免疫反应过度。

所以这两天,你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决定你能不能稳稳“阳过去”。

还有一个重要误区:反复感染就是“感冒”?

不不不!新冠不是普通感冒,尤其是反复感染,风险更大。

多项研究发现:反复感染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比首次感染高出1.5倍,长期疲劳、记忆力减退等“长新冠”症状更为常见。

尤其是年纪大、有基础病、免疫力低下的人,一次阳了没大事,不代表下次也能轻松过关。

病毒是变的,但你身体的底线,只有一条。

讲个我亲历的病例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初阳时症状很轻,没当回事。她第二次感染时正赶公司年终总结,坚持带病上班,48小时内连续工作、熬夜、甚至喝了几杯酒压压惊。

第三天开始胸闷气短,第五天进了重症监护室,肺部大片感染、血氧持续下降。她的家属到现在都后悔:“早知道那两天让她休息就好了……”

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轻视。

现在该怎么做?

如果你已经感染,或者身边有人感染,请记住:

前两天,躺着、睡觉、喝水、通风、观察体征。

别逞强,别硬撑,别试偏方,别乱动。

如果你还没感染,也不要掉以轻心,戴口罩、常通风、别聚集,这些老办法依然是最安全的“护身符”。

病毒的变化我们控制不了,但我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新冠反复来袭,它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你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可能就是决定命运的转折点。

请别让一时的疏忽,换来一生的遗憾。

参考文献:

[1]王福生,张文宏,李兰娟,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解读[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3):145-14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信息发布[Z].2024-12-01.

[3]李晓光,孙萌,刘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与重症风险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4,36(4):205-210.

来源:医者老周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