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杂志》2025年2期全文上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00:07 2

摘要:“心血管疾病(CVD)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精准诊断和风险分层对于优化其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心血管影像学检查作为无创性评估手段,已成为临床决策的关键工具。《中国心血管杂志》2025年第2期发表了多篇有关心血管影像学评估专题研究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5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本刊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4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武大(RCCSE)核心期刊,欢迎来稿!

photo by zhuzi

编辑导读

ABOUT CONTENT

“心血管疾病(CVD)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精准诊断和风险分层对于优化其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心血管影像学检查作为无创性评估手段,已成为临床决策的关键工具。《中国心血管杂志》2025年第2期发表了多篇有关心血管影像学评估专题研究。基于此,笔者试总结近年来CVD相关影像学评估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着重探讨当前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探索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心血管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王建安教授带来专栏述评人工智能赋能心血管疾病影像学评估

“高血压是导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合并HFpEF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预后更差。因此,本研究聚焦高血压人群,使用最新的HFpEF诊断工具——HFpEF-ABA评分对疑似HFpEF的人群进行评估,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基于2D-STE测定的左心房功能与HFpEF之间的关联性……”

——马佳琪耿婕教授团队带来专题临床研究基于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房功能与HFpEF-ABA评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相关性研究

“蒽环类药物已被广泛用作治疗各种肿瘤的一线疗法。然而,蒽环类药物潜在的心脏毒性会导致部分患者在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损害,且其心脏毒性与累积剂量有关。基于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一直是评估心脏收缩功能最常用的指标,但LVEF对亚临床心功能的细微下降并不敏感。基于超声心动图的血流动力学(HDF)是一种基于心室内压力梯度(IVPG)监测的新型无创心脏功能成像技术。既往研究证实,HDF可预测LVEF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改变。本研究旨在评估HDF在预测接受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左心室亚临床变化方面的效果……”

——韩孟晓程蕾蕾教授团队带来专题临床研究血流动力学技术无创评价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左心室亚临床变化

“分子影像是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的重要手段,结合纳米材料可实现损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层面可视化。随着研究深入,靶向纳米载药系统有望实现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一体化。尽管当前纳米分子探针仍面临挑战,但借助人工智能与新材料的开发,分子影像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周钰程曹丰教授团队带来专题综述心血管损伤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不依赖对比剂等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识别高危斑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随着各种新兴加速技术的不断发展,CMRA技术克服了采集时间长、图像质量欠佳等缺陷,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就CMRA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展开综述……”

——冷玉杰于雪教授团队带来专题综述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右心衰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右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不足以提供机体所需心排血量时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放射线和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影像学技术可对右心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这对于制定疾病诊疗策略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上述心脏影像学技术在右心衰竭评估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邓润薇吴炳祥教授团队带来专题综述右心衰竭的影像学评估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血脂异常是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是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AIP比单个血脂指标更能反映ASCVD的发生风险。既往研究多在一般人群或糖尿病患者中探讨AIP与ASCVD发生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而在血脂正常人群中AIP与ASCVD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基于开滦队列研究数据,本研究探讨血脂正常人群AIP与ASCVD发生及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王美肖吴云涛团队带来《血脂正常人群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中约25%~62%的房颤为阵发性房颤。房颤患者常伴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部分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其中右心室功能异常(RVD)越来越受到关注。右心室-肺动脉耦联指标以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和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比值(TAPSE/PASP)表示,是衡量右心室功能的关键指标。研究表明,TAPSE/PASP不仅能有效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和后负荷的耦合状态,还与肺动脉高压和心衰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密切相关。该指标在超声心动图的常规应用中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在房颤合并RVD患者中的改变及其对射频消融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阵发性房颤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合并RV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术后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在右心功能恢复中的预测价值……”

——孙珂悦刘永太陈太波团队带来《右心室-肺动脉耦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右心室功能异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慢性心力衰竭(CHF)因患病率高、病死率高、治疗棘手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大卫生公共问题。尽管依据相关指南推荐的优化药物联合器械治疗已使CHF患者症状及远期预后有所改善,但是在CHF器械治疗相关研究领域仍存在较多空白和局限性。据统计,约70%的射血分数降低的CHF患者因QRS波时限不宽而不适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一级预防Ⅰ类适应证主要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的患者。在疗效方面,已植入CRT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约30%无应答,而ICD仅能预防心原性猝死而不能直接改善HF症状,终末期HF因药物疗效有限最终选择左心室辅助装置或心脏移植。近年研究显示,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可通过在心室收缩绝对不应期发放强脉冲刺激室间隔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不额外增加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HF患者症状及远期预后,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本研究通过观察CCM在CHF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旨在证实CCM可改善CHF患者的症状和运动耐受量,减少CHF患者再住院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何姗姗郭金锐团队带来《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心肾综合征(CRS)是一种以急性或慢性损伤时心脏和肾脏复杂相互作用为特征的多器官疾病,其中Ⅱ型CRS是其主要形式之一,特征为慢性心功能异常导致肾脏损伤和(或)功能障碍。目前,有研究提出,载脂蛋白B(ApoB)与载脂蛋白A1(ApoA1)的比值(ApoB/ApoA1)可替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AMORIS研究和INTERHEART研究结果表明,ApoB/ApoA1比值是未来冠状动脉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然而,血脂异常在肾功能不全方面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ApoB/ApoA1比值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Ⅱ型CRS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构建老年CHF患者发生Ⅱ型CRS风险的预测模型,用于Ⅱ型CRS的早期诊断……”

——于鑫伟郭艺芳团队带来《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比值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Ⅱ型心肾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已被证实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综合反映机体的血糖控制情况和脂质代谢程度,TyG指数为高血压前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肥胖指标如腰围(WC)、体质指数(BMI)等也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职业人群常因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及久坐、工作节奏快和任务重等不良因素,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机体代谢紊乱、血压节律异常等,从而增加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然而,目前关于TyG指数及肥胖相关指标对职业人群高血压前期患病风险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TyG指数单独及联合肥胖相关指标如TyG-WC指数和TyG-BMI指数与职业人群高血压前期发生风险的关联性,为高血压前期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邵敏王馨王增武团队带来《TyG指数、TyG-WC指数和TyG-BMI指数与职业人群高血压前期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先天完全性心包缺如是一种罕见疾病,多无明显不适症状。与部分心包缺如相比,完全性心包缺如行手术治疗的获益效果欠佳,若无明显不适或嵌顿风险,则无须特殊治疗。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高分辨CT及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能为诊断心包缺如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尤其当患者表现为史努比征,对完全性或部分心包缺如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另外术者应充分评估术前风险,做到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郑丕磊高峰团队带来《肺腺癌合并完全性心包缺如1例并文献复习

“交感神经系统(SNS)的异常激活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如高血压、肺动脉高压(PH)及室性心律失常(VA)等。传统抗SNS药物如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虽然有效,但对基础血压、心率存在限制,且长期用药需要患者较高的依从性。近年来,非药物干预方法的研究逐渐崭露头角,包括交感神经节阻滞、肾动脉去神经术及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等。PADN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通过阻滞肺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抑制异常的SNS激活,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然而,尽管PADN潜力巨大,但在操作方法的标准化、长期有效性的评估、适应证的明确定义及潜在的并发症等方面仍需要大量实验进行探索和验证。本综述旨在回顾和总结PADN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分析PADN在PH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探讨PADN在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VA的潜在治疗作用……”

——李畅于雪团队带来《肺动脉去神经术的研究现状

2025年2期已在官网全文上线

更多精彩内容,期待你的关注!

2025年2期 目次

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