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AI"触电"短剧,能否撬动更大的流量和市场?最近,"AI短剧"词条登上热搜,一部宣称"全是AI、一秒未拍",根据天下霸唱同名小说《鬼吹灯》改编的《牧野诡事》放出预告片并宣布即将上线,本剧第一部为24集,每集1分钟左右。这部未播先火的AI短剧由抖音和向上网飞影
当AI"触电"短剧,能否撬动更大的流量和市场?最近,"AI短剧"词条登上热搜,一部宣称"全是AI、一秒未拍",根据天下霸唱同名小说《鬼吹灯》改编的《牧野诡事》放出预告片并宣布即将上线,本剧第一部为24集,每集1分钟左右。这部未播先火的AI短剧由抖音和向上网飞影业共同出品,其预告片中阴森的地下宫殿、闪烁的鬼火配合悬疑音乐,成功营造出令人脊背发凉的盗墓氛围,但人物动作生硬、表情不自然的细节仍显露出AI制作的短板。
不只是抖音,快手、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已纷纷加码AI短剧赛道。快手与可灵AI联合发布AI单元剧集《新世界加载中》,百度领投的井英科技推出面向海外的AI短剧App"Reel.AI"。业内专家认为,2025年下半年AI短剧有望迎来一轮爆发,但版权归属、作品品质、内容创新等挑战仍需破解。
AI短剧的技术迭代
Sora、即梦AI、可灵AI等视频生成大模型的上线,催生了影视行业的"科技革命"。红果短剧推出首部工业级AI短剧《玄幻:从拉二胡开始》,博纳影业制作AIGC科幻短剧《三星旗堆:未来启示录》,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更亲自参演《红衣大叔用AI带我穿越》。这些作品普遍将制作周期压缩至传统短剧的1/3,平均成本仅为实拍剧的20%。
《牧野诡事》作为国内首部纯AI短剧,其制作周期仅三个月,较传统影视剧动辄半年的制作周期堪称"火箭速度"。该剧改编自《鬼吹灯》系列创作者天下霸唱的同名小说,虽然AI生成的盗墓场景已能展现烛光摇曳、石门机关等细节,但人物面部表情仍存在扭曲,动作流畅度与专业演员存在差距。观众评价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惊叹"未来已来"的科技感,也有观众戏称"当动态漫画看更合适"。
"三幻"题材更适合制作AI短剧
目前AI短剧集中在玄幻、科幻、奇幻三大赛道。正在筹备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导演陈坤表示,AI在构建异世界景观、渲染战斗特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通过光影粒子系统自动生成龙鳞铠甲、法术光效等传统影视需耗费百万级资金的特效画面。同时,奇幻题材对场景逻辑性要求较低,可有效规避AI在物理规则模拟上的缺陷。
据新抖数据监测,带有"AI宠物"标签的短剧内容30天内播放量暴涨420%。创作者"LT小狗日记"通过AI生成的拟人化宠物短剧,在小红书单月涨粉超5万。这种轻量化创作模式正吸引大量短视频博主转型,抖音推出的"AIGC短剧联合招募计划"已收到超2000份投稿方案,平台承诺为优质项目提供单部最高500万元投资。
千亿市场背后的隐忧
尽管DataEye研究院预测2027年AI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但当前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记者调研发现,头部平台托底的《兴安岭诡事》等付费短剧尚未公布收益数据,多数作品仍依赖流量分账模式。观众普遍反映同质化严重,某平台30部AI短剧中27部为"重生逆袭"的赘婿题材,创新乏力问题凸显。
技术瓶颈同样制约行业发展。从事AI影视开发的工程师透露,现有模型生成1分钟视频需渲染3-5小时,且无法精准控制角色微表情。某剧组尝试用AI生成哭戏镜头,结果出现"流泪微笑"的诡异画面,最终不得不采用传统拍摄手段补拍。
人机协同的未来图景
面对AI对传统影视的冲击,《牧野诡事》制作团队给出了创新方案:采用"AI生成+人工精修"的混合模式,关键镜头由美术指导进行逐帧调整。这种模式使单集制作成本控制在8000元以内,较纯实拍降低85%。导演陈翔宇透露,AI已能完成剧本分镜可视化,将原本需要2周的前期筹备压缩至3天。
工信部专家盘和林指出,AI应作为创作工具而非替代者存在。就像《新世界加载中》通过AI构建未来都市,再由编剧植入人性化叙事,这种"科技骨架+人文血肉"的组合,或许才是影视行业进化的正确方向。随着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等大模型持续迭代,AI短剧或将开启"人机共创"的新纪元。
来源:剧供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