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隆重表彰新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既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共识,又让人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有利于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隆重表彰新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既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共识,又让人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有利于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道德模范被定义为那些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公共利益的人或集体。他们的事迹突出且具有代表性,通过自身的行动传递着道德的力量。道德模范可感可学,他们带着人间烟火的真性情,用无私奉献的故事打动人心。作为开国将军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的女儿,成长在农村的甘公荣从没享受过所谓的“特权生活”,坚持做平凡岗位的实干者、扶危帮困的践行者;袁守根胸怀“让脐橙造福一方人”的理想,甘当“不拿钱的技术顾问”,孕育出一个惠及众多老区群众的大产业……实践证明,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悬浮于空中的教条,而是可触摸、可践行的具体准则,是普通人用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树立的价值标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而道德模范的评选与表彰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传递正能量,更在引领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褒扬道德模范,我们能够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以主流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潮流,激励人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必仰之弥高,而是人人可及的生命实践。让道德之光照亮奋进之路,我们要在岗位上多一份专注,在生活中多一份善意,在困境中多一份坚守,争当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如此,民族的未来可期。
黄仕琼
大道为公灼有荣
——记全国道德模范甘公荣
5月20日,坐在G894高铁上,甘公荣拿着母亲龚全珍手捧全国道德模范证书的照片,端详许久,思绪万千。照片中,龚全珍笑意盈盈;座位上,甘公荣眼泪汪汪。
从莲花县到北京市,行程1660余公里。
2013年9月,将军农民甘祖昌的遗孀龚全珍跨越山海来到首都,接受全国道德模范表彰。从此,“老阿姨”一举成名天下知;
2025年5月,龚全珍之女甘公荣,沿着母亲的足迹,进京受领全国道德模范的殊荣。
两代载誉,蔚为奇景。母女同为全国道德模范的背后,是一脉家风的传承,是一腔赤诚的映照,是大道为公的投射。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对于66岁的中国工商银行莲花支行退休职工甘公荣来说,这些“国字号”奖励,不仅是她个人奋发有为的成长印记,更是父亲甘祖昌、母亲龚全珍言传身教的累累硕果。
▲甘公荣(中)走访群众。莲花县委宣传部供图
默默奉献
甘祖昌告诫子女,“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红军的架子”。
尽管是革命后代,甘公荣从小到大却并没有得过什么实惠,反倒是多了重重约束。无论是在乡村务农,或是做电影放映员,还是成为中国工商银行莲花支行的储蓄员,甘公荣总是刻意回避自己是将军之后的事实,一直与世无争、默默奉献。2001年,全国金融系统改制,她所在的单位顺应时势,计划精简岗位。作为老革命后代,又有一系列荣誉傍身,很多同事认为,怎么轮也轮不到甘公荣。但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为了不让组织为难,更为了支持改革,她主动要求“内退”。甘公荣郑重地说:“如果大家都不带头,都不作出牺牲,国家的政策就没办法推行,大家的利益就会受损。”
在甘祖昌的眼里,自己的后代不能凭借自己的地位有任何特殊和特权,而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多做实事,为老百姓多做好事。
甘公荣记得,当年父亲带领大家修水库时,有一名工友被毒蛇咬伤,昏倒在草丛里无人知晓。幸好父亲及时派人找到了他并送往医院抢救,最终他才转危为安。入院时,父亲通知医院:“尽管救人,医药费不用管,这个钱我来出,不要告诉任何人。”当这名工友出院时,惊讶地问:“别人住院都要付钱,怎么我不用?”直到医护人员道出实情,他才得知是“甘部长”救了自己。
甘祖昌用实际行动告诉甘公荣:帮助别人,不需要计名计利,更不需要回报。后来,她也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她懂了,也这样做了。
承继风骨
龚全珍经常自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怎能没有追求呢?应彻底清除年老万事休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奋发图强,走出家门联系群众,为党的事业做点滴工作。”
甘公荣每看一遍母亲在日记里写下的心声,就要感动一回。她知道,这是母亲“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的信念之源。
甘公荣记得,有一年春节,母亲从家里拿了一床羽绒被和被面,并动员亲友捐赠了一些衣物,一起送给当地困难户老胡,还要求对方保密,担心“声张出去不好”。还有一次,为了救助一名叫润娇的女子,母亲把仅有的存款拿了出来,还告诉对方:“钱以后还能有,生命只有一次,救人要紧。”
从“点滴工作”做起是龚全珍践行一生的本色。在龚全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甘公荣顺其自然地承继了母亲的风骨。
2011年,莲花县金城社区成立了“龚全珍工作室”,下设阳光驿站、温馨驿站、帮帮团和志愿者服务队等,在全县广泛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慈善、志愿服务等活动。自“龚全珍工作室”成立伊始,甘公荣作为龚全珍的贴心助手,开始奔走在志愿服务一线,如同母亲一样将真情播撒莲花全县城乡。2013年,龚全珍设立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甘公荣便帮母亲管理基金会。在甘公荣的带领下,基金会逐渐发展壮大,惠及当地群众上百人。此外,甘公荣还成立了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发展义工926人。通过这些爱心组织,甘公荣用微行大义点亮了一座城、温暖了一群人。
“母亲有着高尚情操、高贵品格。”甘公荣立志成为像母亲一样的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撒播爱意
好事做了多少桩?从口袋里掏出了多少钱?
曾有媒体习惯性地向甘公荣提问,她平静地回答:“没记录,也不记得了。基金会的每一笔支出都有专人记录,我就没必要记了。”
习惯性地忘记帮过别人的忙,习惯性地要别人忘记自己帮过忙,曾是甘祖昌、龚全珍的一贯风格,如今,甘公荣也一样。可他们记得——
甘公荣的儿子金峰记得,早在20世纪90年代,母亲就曾长期资助一名贫困学生,每个月给他100元生活费。甘公荣总是记得那名学生的生日,给他送礼物,却记不住自己儿子的生日,气得金峰哭着质问“到底谁是你的亲儿子”。
甘公荣的好友、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会长陈满娇记得,甘公荣上门走访慰问时,总是在计划外帮助别人。无论在哪儿,遇到急难之事,她便会条件反射一般,自掏腰包,直到最后口袋里空荡荡才作罢。2019年,甘公荣在萍乡市人民医院慰问一名基金会的救助对象时,听到一名女子正哭诉无钱医治,打算放弃治疗。核实情况后,她当即掏出1万元,并告诉医院,如果后续治疗要用钱,直接找她。此后,甘公荣陆续替这名女子支付了3万多元医药费。
身患重疾的莲花县升坊镇村民刘小惠记得,因为治疗肾病,家里被拖垮了,女儿上学的费用没着落,甘公荣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前前后后共资助了六七万元。
帮助别人时“大手大脚”,甘公荣对待自己却是“缩手缩脚”。去外地宣讲、出差,随手拿个纸袋子、公文包就是“行李箱”;挎包掉皮了、开线了,她都舍不得丢。因为经常开会需要穿正装,她不得不花60元做了两件衬衫。就这两件不透气、容易闷汗的衬衫,她穿了10年。
…………
罗霄山苍翠欲滴,莲江水碧波荡漾。一对情深伉俪,因永葆本色铸就优良家风;仁心母女两人,以竭诚奉献均成当世楷模。岁月无声、后继有人,赓续父母甘祖昌龚全珍的宝贵精神,甘公荣一直在路上,甘于平凡,终成不凡!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启红
一生种好一棵树
——记全国道德模范袁守根
5月23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现场,一位84岁的老人缓缓走上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领奖台。他步履稳健,目光坚定,一如50多年前,从湖南省运回200株脐橙苗,在赣南红土地上种下橙色的希望。
他就是“赣南脐橙引种第一人”袁守根。如今,他守护的赣南脐橙“母亲树”已繁衍出194万亩“橙海”,赣南脐橙以692.94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水果类第一,成为赣南百万果农的“摇钱树”“致富果”。
“我只是种了一棵树,是这片土地和人民成就了我。”袁守根手握证书,眼眶湿润,深情地说道。
“一棵脐橙树相当于三头猪”
袁守根,1941年7月出生于浙江诸暨。1962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回浙江老家工作的机会,选择在信丰县林垦局工作。1970年冬,29岁的袁守根在信丰县西牛林场任技术员。彼时,赣南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当时信丰县要建设园艺场,袁守根赴湖南邵阳选购柑橘苗木。偶然间,他了解到当地有一个脐橙新品种品质很好,便精心挑选了200株脐橙苗运回信丰县。袁守根与赣南脐橙的结缘也正是从此刻开始。
“当初只想知道品种引进来后能不能在信丰县落地生根,成为当地的一个主栽品种,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可真没想到,如今脐橙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回想起当初带回的脐橙树苗,袁守根感慨万千。
20世纪90年代,赣州市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高效益赣南”和“兴果富民”的口号,正式确立了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发展战略。袁守根被委以重任,扎根脐橙生产一线。他全力推动信丰县开发建设百里脐橙带,鼓励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开垦荒山、种植脐橙。然而,在那个年代,村民对“洋橙子”疑虑重重,大部分村民只知道种松树,不愿种脐橙。
“刚开始推广种植脐橙,老表们只知道脐橙好吃,但是对脐橙种植技术一窍不通,也不知从何学起,大家都不太想种。”果农李春生回忆起当时场景时说道。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袁守根一次次组织召开群众大会,一次次走村串户。他想出“一棵脐橙树相当于三头猪”的推广语,道明了种植脐橙的经济效益。他还自费外出学习脐橙种植管理技术,回来后又手把手教种植户。
袁守根的一片诚心,引来了一批批脐橙种植追随者的加入。信丰县大阿镇塘头陂农场果农康登明向他学艺,做苗圃,种脐橙,搞农超对接;果农康春峰用袁守根的名字成立了守根苗木基地,培育让果农放心、质量过硬的脐橙苗子……
如今,在一批批果农的共同努力下,赣南脐橙年产量达193万吨,连续11年位居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水果类第一,带动100多万人增收致富。
“爷爷对家乡的脐橙特别上心”
走过多少山路、爬过多少山头、蹚过多少水塘,袁守根早已记不清了。在他眼里,脐橙就是一切,而对家人那份亲情的亏欠,至今是他的遗憾。
1970年脐橙树苗运回信丰县后,袁守根就在厂里宿舍后面的小山头开辟5亩试验田。白天,他奔走于田地,小心翼翼地育苗、施肥、定植、整枝,为每株树苗编号,笔记本上记录下了每株树苗的“成长日记”;深夜里,他打着手电筒,蹲在田埂观察树苗,记录其生长规律。整日穿梭在田地间的袁守根,俨然已经忘记了汗水多少次浸透了他的衣衫。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当初的200株树苗有156株存活挂果,摘下了首批200公斤果实。1977年,这批树苗结出的脐橙以每公斤36港元的高价登陆香港市场,一炮而红。
袁守根对脐橙的执着入迷,让老伴顾佩荃有心疼也有心痛。顾佩荃至今记得那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即将分娩的她阵痛难忍,正准备上医院时,袁守根却不在身边。“在他眼里只有脐橙,等他回来时,小孩都生下来了,心里有点委屈。”顾佩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哽咽道。
1996年的寒冬腊月,阔别故乡30多年,袁守根第一次带着妻儿回老家。望着他黝黑的脸,老母亲和哥哥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根根,你终于回来了。”2009年,第二次回家是为母亲守灵送葬。望着母亲的遗像,袁守根愧疚不已:自己或许是一个称职的技术员,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没能在老人身边尽孝。
袁守根的孙女袁清扬至今还记得,从幼儿园到高三,爷爷只送她上过一次学。每当中午一家人吃饭时,时常见不到爷爷的身影,每次询问爷爷去哪儿时,得到的回答基本是爷爷下乡去果园指导大家种脐橙了。“那个时候我就觉得爷爷对家乡的脐橙产业特别上心,只要村民们在种植脐橙方面遇到问题,就会过去帮忙解决。”袁清扬回忆说。
“果园不在自家后院,在老百姓的山头上”
经过袁守根多年的摸索和推广,现在赣南地区的脐橙产量世界第一、果品品质世界一流。2001年,退休后的他当起了免费顾问,成为果农参谋、果树医生。
走进信丰县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的档案室里,柜子上还能找到袁守根写的30多篇累计10多万字关于脐橙种植的技术文章,以及关于脐橙发展的建言良方。
2013年,赣南脐橙产业迎来了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柑橘危险性病害暴发,脐橙树成片枯死,各地果园里总能听见此起彼伏的砍树声。“当时我们束手无策,砍了大片果树,好在袁老爷子及时赶到,提出柑橘病虫害防控的指导性建议,帮我们减少了2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果农李春生感激地说。随后,袁守根查明了脐橙树成片枯死的原因,提出“无毒苗、灭木虱、砍病树”防治措施。他带着果农上山,教果农识别病叶:“叶脉黄化像鸡爪,赶紧连根挖。”防控措施推广后,病害率大幅降低,产业转危为安。
2016年,当地一家果业种植大户高薪聘请袁守根当技术顾问,他摆手拒绝:“端了你的碗,就得归你管,我还怎么为其他乡亲们服务?”果农李春生说:“我们请袁老爷子指导脐橙种植,他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我们发自内心感谢他!”
信丰县绝大多数果农都受过袁守根指导,但他名下没有一亩果园。家人曾提议种几亩脐橙树补贴家用,他连连摇头:“我要有自家果园,哪还有时间帮别人?心偏一寸,承诺就短一尺。”孙女袁清扬报考中国农业大学时,他只说了一句话:“记住,你的果园不在自家后院,在老百姓的山头上。”
“橙香飘处,皆是承诺。”袁守根用一生时光,将一句“橙”诺写满赣南群山。如今,他的脚步慢了,但那些他亲手种下的树,正替他在红土地上实现着当初的承诺。
1.每天60万斤小龙虾“爬”上全国餐桌!这个鄱阳湖畔县一桌“龙虾宴”吃得有滋有味编辑:刘娜娜复审:邹艳红
审签:胡武龙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