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线小城的大学,培养了太多能搞钱的艺术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22:47 2

摘要:那时,陶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用麻袋装着自制茶杯、首饰,蹲在路边吆喝。

江西景德镇,三万“景漂”青年在此安家。

陶瓷大学的学生在街边支起摊位,老瓷厂改制后的作坊里藏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这座城市像一块磁铁,将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吸附在陶瓷艺术的轨道上。

“摆摊”在景德镇从来不是贬义词。

早在2010年前,雕塑瓷厂的周末市集已是学生们的“练功场”。

那时,陶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用麻袋装着自制茶杯、首饰,蹲在路边吆喝。

一个花插卖30元,茶碗5元一个,收入虽微薄,却足够支付房租和学费。

有人甚至靠设计陶瓷首饰,三年赚到百万,在陶院旁买下别墅。

这种“接地气”的创业模式,源于景德镇独特的产业链。

拉坯机几百元就能买到,泥巴按袋计价,公共窑烧制一件作品仅需几块钱。

学生上午在教室学青花分水,下午就能在工作室捏泥巴,晚上摆摊试水市场。

这种“学习-创作-变现”的闭环,让艺术不再是空中楼阁。

工业瓷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品,而创意瓷则是年轻人的态度宣言

在乐天市集,你能看到杯底印着“大明成化年制”的搞笑马克杯,画着玛丽莲·梦露的公鸡造型;

在陶溪川夜市,玲珑瓷茶杯的透光孔被雕刻成星云图案,传统青花与北欧极简风混搭出新美学。

这些创意市集的兴起,藏着景德镇的两次蜕变。

2005年,香港陶艺家郑祎在乐天陶社咖啡馆外划出一块空地,让学生自由摆摊,意外点燃了创意火种。

2016年,废弃的老瓷厂“陶溪川”变身文创街区,每周五的夜市汇聚2000个摊位,从手捏陶器到瓷板画,从茶具到潮玩,品类比超市货架更丰富。

如今,陶艺街的青花工作室、陶阳新村的柴烧窑、陶然集的跨界艺术展,共同构建起“传统-先锋-实验”的三重宇宙。

1995年,景德镇经历了一场“行业地震”。

十大国营瓷厂因债务危机集体关停,6万工人下岗,流水线上的轰鸣戛然而止。

彼时无人料到,这场阵痛竟催生了手作陶瓷的复兴。

老匠人开设作坊传承古法,下岗工人重拾拉坯刀成为非遗大师,而年轻人则用设计重新定义“高端”:

釉中彩茶具不含铅镉,柴窑烧制的冰裂纹花瓶拍卖价过万,私人定制服务让瓷器从日用品升级为艺术品。

私营高端瓷的未来,正站在传统与流量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电商直播让景德镇瓷器年销75亿元,红叶陶瓷推出“北欧风红色主题餐具”,将国潮卖到海外。

另一方面,抄袭顽疾仍在:一个原创茶杯走红后,仿品隔天就能铺满市集。

这座城市既提供免费摊位、创业贷款、人才公寓,也需要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切故事的起点,绕不开那所“陶瓷界的黄埔军校”。

1910年,张謇创办中国陶业学堂,此后百年间九易校名、四迁校址。

今天的景德镇陶瓷大学,3D打印实验室与古法柴窑并存,学生既学釉料配比也玩直播带货。

这里走出过给英国女王设计礼瓷的大师,也培养出在抖音卖萌系茶宠的网红店主。

2万名在校生中,一半人的毕业作品直接变成市集爆款。

教授们的画室常开在市井巷陌,学生摆摊时若被指出“釉色不对”,转头就能回课堂找答案。

这种“学院 作坊 市场”的生态,让景德镇成了全球罕见的“没有围墙的艺术学院”。

从十大瓷厂的废墟到三万“景漂”的乐园,景德镇用泥土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在博物馆里蒙尘,而是在街头巷尾生长。

拉坯机的声音再次响彻千年瓷都,这里的故事,才刚刚烧制出第一道釉光。#头条深一度#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