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如今白发,天才少女田晓菲放弃国籍入美国,如今后悔了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05:30 4

摘要:1991年,田晓菲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远赴美国留学。

文|火火

45岁就满头银发,13岁就是被北大破格录取的天才少女。

田晓菲号称为了爱情放弃国籍加入美国,如今过得怎么样?

1999年,田晓菲为了爱情,甚至放弃了国籍,直接加入了美国。

在2016年回国的时候,满头白发让人唏嘘不已。

十三岁,多数人还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而田晓菲的十三岁,却已经成为了北大英美文学系最年轻的学生。

一时间,“天才少女”的标签就被加在了她的身上。

小时候,她就展现了和其他人不同的智慧。

在同学还在为初中课业发愁的时候,她就已经自学完了课程。

写下来很多诗,被她父母发表在了报纸上,让人直呼“少女诗人”。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她会在中国做一个文学诗人的时候。

1991年,田晓菲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远赴美国留学。

几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攻读文学博士,老师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宇文所安。

在那里,田晓菲的研究成果开始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

正是在这段时间,她与导师宇文所安之间,也许是因为朝夕相处,他们之间慢慢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1999年,当28岁的田晓菲与年长她25岁的宇文所安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的消息传回国内。

经过媒体报道,无数人质疑她的真实动机。

“为绿卡嫁老头”,“学术联姻”,“辜负国家培养”,各色帽子扣将下来。

远在家乡的父母,更是心痛难当。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田晓菲出国后竟然会为了所谓的爱情不要国籍,还嫁给了一个比她大这么多的男人。

面对这一切质疑,田晓菲没有长篇大论地辩解,只是告诉朋友父母,她是因为爱情。

那个特殊的年代,田晓菲的这个理由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简直是个笑话。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与人们对“天才少女”的固有想象面前,理由苍白的可笑。

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那些戏剧性的揣测。

为了钱,为了绿卡,在国外生活好了嫌弃落后的国家,而不愿接受一个这么简单的理由。

一位被寄予厚望、本该在国内文学界开疆拓土的才女,怎会“任性”至此,远嫁异国,甚至为此更改了国籍?

这在许多人看来,无异于一种“背叛”。

曾经的光环迅速褪色,田晓菲在一些人眼中,从神坛跌落,成为了备受指责的对象。

尽管婚姻生活被外界议论,但田晓菲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学术初心。

婚后,她毅然放弃了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的优渥职位,选择进入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从讲师的身份重新开始。

这一决定在旁人看来,多少带着为爱情妥协的意味,甚至有些朋友私下为她惋惜,觉得以她的才华,屈就讲师实在可惜。

田晓菲却不以为意,在她看来,头衔不过是身外之物,哈佛那收藏的典籍,才是她的心之所向。

2001年,田晓菲与丈夫共同讨论,著作了一本《秋水堂论金瓶梅》。

要知道写《金瓶梅》,争议颇多,想要论出新意,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

宇文所安却只是安慰她,“难,才有做的价值。”

于是,她便一头扎进了《金瓶梅》的世界,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撰写工作。

而她的学术之路并未就此止步。

这么多年来,她与宇文所安确实是非常搭配的夫妻,俩人共同研究,合作出版了多部在汉学界颇具分量的学术著作。

他们也频繁受邀回到国内进行学术交流与分享。

面对学术研讨会上前辈学者的提问,或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她总能从容应对。

她的研究成果不仅赢得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更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文化赢得了尊重与赞誉。

有一次在欧洲的汉学年会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西方学者在主题发言中,

大段引述田晓菲的观点,并称其为“近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最具启发性的声音之一”。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无论身处何地,身为何国国籍,对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从未改变。

如今的天才少女田晓菲,也已经54岁了。

2016年,几张她回国参加一场汉学研讨会的照片被拍摄放到了网上。

照片里,她正提笔做记录,满头银发却显得格外刺眼。

一时间,有人甚至私下揣测,她是不是婚姻不幸?

不久后,在一场面向青年学子的讲座尾声,田晓菲少有地谈及了个人生活。

她坦陈,自己对家务琐事确实不甚热衷,也无暇顾及,几乎所有醒着的时间,都献给了书本。

她非常感谢自己的丈夫,自己不爱化妆,不爱打扮,就只喜欢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

而为了让她能全身心沉浸于学术,比她大了很多的丈夫宇文所安主动包揽了家务,甚至学习了一手好的中国菜。

所以找一个能和自己同频的人实在是太重要了,而这也不是秀恩爱,只是两人相处中的日常。

如今,当田晓菲再度出现在公众或学生的视野里,华发依旧。

但对于她这种人,外表可不代表一切,学识才是最主要的。

观看近年来对她的报道,感情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少,全都是关于她的论文创作。

她满头白发,她劳心劳神,却都是为了自己的学术,近年来她的成果也代表了一切。

岁月未曾磨蚀她的学术锐气,反而赋予了她更为深厚的底蕴与洞察。

她沿着自己认定的道路,步履不停,以毕生的投入,续写着与文学、与文化的不了情缘。

来源:小妮妮解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