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感神经系统: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这些激素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
#节气小满说健康#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他平时身体挺好的,也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突然得了心脏病?”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其实,心血管疾病可不是只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人群的专属,有时候,它就像一个隐藏的“刺客”,悄悄潜伏在我们身边。
其实,再回头细看,这些人长期处于绷紧状态中,所谓“压力山大中”!
数据说话: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1.5-2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1. 什么叫压力?
在医学领域,压力(stress)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对环境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压力可以分为急性压力和慢性压力:
急性压力:短暂的、一次性的压力事件,如突然的惊吓或剧烈运动,通常会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
慢性压力:长期的、持续的压力状态,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或经济困难,会对身体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2. 压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压力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炎症反应:
2.1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这些激素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压力还会激活HPA轴,导致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是一种应激激素,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糖水平升高和脂肪代谢异常,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2.2 炎症反应的增强
细胞因子的释放:压力会刺激免疫系统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如IL-6、TNF-α),这些细胞因子会促进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氧化应激:压力还会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产生过多的自由基,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压力还会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这对于已经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来说,尤其危险,因为斑块破裂后容易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中风。
流行病学研究: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压力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工作压力大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40%。
通过压力管理技术(如冥想、瑜伽、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心血管健康指标,如降低血压、改善心率变异性、减少炎症因子水平。
长期压力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有效的压力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小满未满,岁月清欢。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总是被各种目标驱动着.于是,有人日夜埋头工作,忽略了身心的疲惫;有人拼命参加各类活动,却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有人为了迎合他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我们仿佛在追求“大满”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忘了停下来思考,真正的圆满究竟是什么。
来源:南方健康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