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生制药(01530)在前一天晚上公告宣布,公司与跨国药企巨头辉瑞(NYSE: PFE)就其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达成了一项总额超60亿美元的许可协议,折合人民币超过430亿,或约473亿港元。
5月20日,港股医药板块因一则重磅消息而沸腾。
三生制药(01530)在前一天晚上公告宣布,公司与跨国药企巨头辉瑞(NYSE: PFE)就其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达成了一项总额超60亿美元的许可协议,折合人民币超过430亿,或约473亿港元。
这一交易不仅创下了国产双抗药物License-out(对外授权)的首付款纪录,也刷新了国产创新药BD(商业拓展)交易的最高纪录,让国产双抗为代表的国产创新药行业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关注药财社 聚焦医药界▲
90亿创纪录天价首付
辉瑞花1亿美元认股
根据协议,三生制药将SSGJ-707除中国内地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授予辉瑞。三生制药保留了该药物在中国内地的权益,并授予辉瑞在中国内地的商业化选择权。
此次交易的财务细节尤为引人注目。其中包括高达12.5亿美元的首付款(约合90.29亿元人民币),这笔款项不仅创下了国产双抗药物License-out的首付款纪录,远超此前康方生物(09926)AK112的5亿美元首付款,并且是不可退还、不可抵扣的。
此外,协议还包含了最高48亿美元(折合约346.71亿元人民币)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仅这两项合计就已达60.5亿美元。
为进一步强化双方的战略绑定,辉瑞还计划在该合作协议生效日,以30日成交量加权平均价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新发行普通股股份。
辉瑞还将全权负责并承担SSGJ-707在许可地区内未来所有的试验开发和监管事务费用。
受此重磅消息刺激,5月20日盘前三生制药的股价就已涨超14.5%。开盘后更是高开高走一路飘红,股价单日飙涨近40%,最高涨幅超过40%。其市值一度突破500亿人民币,当日总市值超过470亿港元,一日之内市值增长超百亿港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BD交易60.5亿美元的潜在总额,折合港币约为473.27亿港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交易宣布前三生制药的公司总市值,充分凸显了该项合作的巨大价值。
同类最优式“碾压”
辉瑞缘何豪赌SSGJ-707?
辉瑞之所以对三生制药的SSGJ-707“下血本”,源于该药物展现出的卓越特性和巨大潜力。
SSGJ-707是一款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其药物结构设计具有突破性,采用了天然IgG4 Fc段,这种设计能够有效避免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效应(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效应(CDC),从而在安全性上显著优于竞品。
请点击放大或下载查看
在临床数据方面,SSGJ-707的表现堪称“碾压性”。一项II期研究显示,SSGJ-707单药治疗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0.8%,疾病控制率(DCR)更是达到了100%。
值得注意的是,达到这一优异疗效的剂量仅为同类药物康方生物依沃西(AK112)的一半。
与依沃西相比,SSGJ-707的分子量更大,其VEGF抑制作用(通过HUVEC增殖实验检测)高了7.5倍,并且刺激T细胞分泌IFNγ的活性也更优。
在VEGF存在时,SSGJ-707形成的复合物比AK112更易被内吞和溶酶体降解,预示其用药剂量可能更低。
除了已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展现的潜力,SSGJ-707在其他适应症的拓展上也大有可为。
目前,针对结直肠癌、妇科肿瘤等适应症的研究已进入II期临床阶段,其在美国的FDA 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亦已获得批准。
凭借其“同类最优”(Best-in-Class, BIC)的潜力,SSGJ-707被认为有望在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等领域挑战现有PD-1单抗的地位。
今年4月,SSGJ-707还被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这将有望加快其开发和审评速度。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辉瑞而言,此次重金投入是其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尤其是自新冠疫苗的红利逐渐褪去后,其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绩支撑点。
为此,该公司开启了全球“买买买”的节奏,例如在2023年初便斥资430亿美元将ADC(抗体偶联药物)领域的佼佼者Seagen收入囊中。
今年2月,辉瑞与Summit就康方依沃西达成的合作已显露出其切入PD-1双抗赛道的意图。随后,辉瑞在重金押注的口服小分子GLP-1管线遭遇挫折,转向全力押注三生制药的SSGJ-707,其在赛道布局上的倾向性已十分明显。
未来,辉瑞拿到SSGJ-707的权益后,也不排除将其旗下ADC管线与SSGJ-707开展联合治疗研究的可能性。
不差钱,不贱卖:
三生彰显中国创新药企底气
三生制药能在这次交易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果,并非偶然。
首先,公司自身财务实力稳健。2024年,三生制药总收入已超91亿元,同期净利润20.9亿元,截至2024年底在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43.49亿元。这意味着三生制药“不差钱”,手中的优势管线并不急于降价“卖青苗”。
这种底气使得三生制药在与MNC(跨国药企)的谈判中展现出一种平等甚至强势的表现。
以往MNC到中国“捡便宜”的心态在此次交易中并未显现,这代表着中国Biotech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有所提升。
三生制药还开创了“License-out+股权合作”的新模式。通过股权绑定,可以有效降低合作方因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等原因而“毁约”的风险(如此前加科思SHP2抑制剂与艾伯维的合作终止案例)。
辉瑞的股权认购,实质上是为SSGJ-707的全球开发“兜底”。
这笔交易带来的丰厚回报远超财务层面。12.5亿美元的首付款(约合人民币90亿元)相当于三生制药2024年净利润的逾4倍,将直接填补其研发管线的资金缺口,足以支撑公司3-5个双抗管线同时推进,从而形成“研发-BD-商业化”的良性正循环。
同时,三生制药的自主研发平台CLF2也获得了全球顶级药企的背书,这将为后续产品加速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布局,例如预计2026年启动的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全球注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行业强心针,再创里程碑
这笔交易对中国整个创新药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录。
它标志着国产双抗药物再度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通过头对头临床试验击败强生/艾伯维的伊布替尼。
分析人士认为,三生制药在这次交易中表现强势,MNC也没有了以往到中国捡便宜的心态,这对于中国创新药行业是重要的积极信号。
三生制药的成功也证明了国产药企完全可以通过靶点创新、结构优化、临床差异化等方式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在研发、出海、商业化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全面爆发的态势,好消息接踵而至。以恒瑞医药为例,预计2025年将有7款药物冲刺上市,截至目前已实现1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
信达生物的GLP-1R/GCGR双靶点药物玛仕度肽、IL-23单抗等研发进展顺利,其PD-1/VEGF双抗依沃西更是以头对头击败国际“药王”帕博利珠单抗的临床数据荣登《柳叶刀》。
科伦博泰、齐鲁制药、康方生物等龙头药企在ADC、双抗等前沿领域的研发也稳步推进或已形成产品矩阵。
License-out项目数量与金额均在激增。2024年全球医药交易TOP10中,首次有三家中国企业(恒瑞医药、礼新医药、纳里制药)上榜。
请点击放大或下载查看
国产项目在MNC合作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不足5%跃升至30%。2025年第一季度,国产创新药授权出海交易达成41项,披露的交易总金额达369.29亿美元,已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并且超过了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总额。
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药策源地,尤其在ADC、双抗等前沿领域。几乎全球的PD-1/VEGF双抗项目都来自中国创新药企业。
然而,在一片繁荣的背后,中国创新药出海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小。尽管我国创新药研发管线数量众多,2024年达4804项,仅次于美国,其中I期及IND阶段数量甚至高于美国,但在II期/III期研究数量上远落后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创新药起步较晚,管线研究进度整体落后,临床试验的推进仍需进一步加快。
此外,国内医药集采虽然负面影响逐渐平息,但也确实倒逼药企走出仿制药的舒适区,必须在创新药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生存壮大。
目前PD-1/VEGF双抗赛道虽已略显拥挤,但竞争格局也已形成,荣昌生物、天士力、华博生物等亦有管线在研。
展望未来,即将到来的2025 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康方生物、三生制药、华博生物等预计将集中披露旗下PD-(L)1/VEGF双抗的最新数据,该赛道或将因此再迎来一波数据催化。
随着出海模式的兴起,中国创新药被中间商“赚差价”的情况有望减少,中国药企在BD中的话语权也有望继续提高,真正迎来共赢的出海交易。而三生制药的这笔创纪录交易,也给了行业非常有参考意义的启示:
技术壁垒决定估值天花板:SSGJ-707独特的Fc段设计带来的安全性优势是其高溢价的关键。全球化能力决定交易规模:辉瑞的强大全球网络能显著降低SSGJ-707的全球开发成本,这是首付款创新高的重要基础。资本杠杆决定研发的速度: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为三生制药在创新药革命中率先撞线提供了强大动力。尽管三生制药已率先撞线,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当全球药企都在押注双抗等前沿领域时,谁能持续输出“同类最优”的药物,谁就能在这场百亿美元的豪赌中笑到最后。
中国创新药企业,在走向全球舞台的征程中,似乎仍会在激烈的“内卷”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期获得更大的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及信息均来自与公开信息,包括不限于上市公司公告、各省证监局官网、交易所官网,各大新闻媒体网站等,数据或信息如有遗漏,欢迎更正,并以公司最终披露为准。
来源:医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