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3日,新能源行业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商业诉讼搅动:专注于汽车、锂电池、充换电智能制造的瀚川智能一纸诉状将新能源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告上法庭,追讨6087.99万元换电站设备款等款项。
《科创板日报》5月25日讯(记者 黄修眉)5月23日,新能源行业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商业诉讼搅动:专注于汽车、锂电池、充换电智能制造的瀚川智能一纸诉状将新能源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告上法庭,追讨6087.99万元换电站设备款等款项。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实则折射出一家科创板企业的生存博弈,更掀开了瀚川智能及其所在的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所面临的部分行业现状。
对于创始人蔡昌蔚来说,其正面临着掌舵瀚川智能十六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与变革。
一纸诉状掀开的“曲折”困境
瀚川智能在5月23日晚间发布的公告中表示,该公司与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时代电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时代电服”)和时代骐骥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时代骐骥”)就换电站先后签署多份合同及订单。
瀚川智能按照合同及订单约定履行了交货、安装调试等义务,宁德时代及子公司将设备投入运营,却未按照合同及订单约定履行相对应的付款义务,其拖延付款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
瀚川智能因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讨包含换电站设备款、赔偿和律师费用在内总共6087.99万元。
这一纸诉状背后,确是一家科创板智能制造企业所经历的曲折困境。
2021年,瀚川智能迎来高光时刻:营收突破7.5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7.73%,市值一度超过50亿元。然而,随着新能源锂电行业陷入白热化竞争,瀚川智能新能源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叠加汽车装备交付延迟,2023年首次出现8453万元亏损。
2024年成为瀚川智能的转折点。公司营收骤降至4.74亿元,同比下滑64.61%,净亏损扩大至11.03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8.46%,毛利率首次转负至-6%。
更雪上加霜的是,因未及时披露实控人资金占用问题被江苏证监局警示,实控人蔡昌蔚卷入多起诉讼,部分股权被司法冻结。
5月23日的这起诉讼,或是蔡昌蔚"以打促谈"策略的体现。自2021年起,瀚川智能为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提供换电站设备,但后者以“设备争议”为由拖延付款,截至2024年底应收账款达5925.56万元。在多次协商无果后,蔡昌蔚决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一名农村少年立志实现的技术突围
面对如此危机,蔡昌蔚决定“破釜沉舟”。
2024年6月起,蔡昌蔚亲自兼任CTO,带领团队搭建标准化技术平台,将汽车连接器生产线设计周期从3-4周压缩至1周,设备交付周期从8个月缩短至3个月,成本降低20%-30%。同时,果断收缩新能源业务,聚焦松下、SKON等海外高端客户,停止承接低毛利订单。
蔡昌蔚是谁?瀚川智能创始人及实控人。
1977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农村的蔡昌蔚,自幼便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坚韧与敏锐。16岁考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后,他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深耕为日后创业埋下伏笔。
1997年南下广东加入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十年间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设备课主管,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洞察到中国制造业在自动化转型中的巨大机遇。
2007年,蔡昌蔚带着200万元启动资金奔赴苏州,创立瀚川智能。创业初期,他精准锁定汽车电子连接器领域,凭借为泰科电子春节加班赶制设备的契机,用极致交付能力敲开跨国巨头的合作大门。
此后十二年间,瀚川智能从单一汽车电子设备供应商,逐步拓展至新能源电池、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超高速精密曲面共轭凸轮技术、机器视觉高速定位技术等核心技术群。
2019年科创板上市时,瀚川智能已成为全球前十大汽车零部件厂商中七家的合作伙伴,医疗领域客户涵盖美敦力、3M等国际巨头,新能源领域则牵手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头部企业。
蔡昌蔚曾在上市仪式上承诺——“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持续奋斗的起点。”这句话在五年后的现在,在瀚川智能身陷困境之时,成为蔡昌蔚下定决心“破釜沉舟”的信念支撑。
一次破釜沉舟代表的“战略转型”
但这一纸诉讼,也的确让市场惊讶,瀚川智能为何此时起诉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作为宁德时代的重要供应商,后续的合作又该如何进行?
实际上,在这场诉讼背后,是瀚川智能战略转型的深层逻辑。蔡昌蔚清醒认识到,在新能源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必须回归核心竞争力。
他于2025年提出的“125战略”中,“1”即聚焦汽车设备业务,“2”是抓住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两大机遇,“5”项任务涵盖技术平台升级、客户结构优化等关键领域。这个战略的核心,是将瀚川智能从单一设备供应商转型为智能制造生态服务商。
截至目前,通过标准化技术平台的搭建,瀚川智能已在高速线束、传感器等领域斩获新订单,其中,汽车高速传输线束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
技术创新是瀚川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瀚川智能致力于把各类工艺技术封装成标准化的工业模块,搭建起一体化的标准化技术平台。如今,在开发智能装备产线时,工程师无需从头进行非标设计,而是像搭乐高积木一样,从技术平台中选取合适模块,便能快速实现搭建。
在业务变革的同时,蔡昌蔚启动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彻底的组织变革。
2024年下半年,他推动管理层“年轻化、专业化”,建立“一正两副”干部梯队,提拔一批80后技术骨干担任核心部门负责人。针对财务、采购等关键环节,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优化流程效率,员工平均薪资提升10%,并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企业文化重塑同样关键。蔡昌蔚提出“以结果为导向”的进取文化,将研发资源向客户急需技术倾斜。例如,针对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开发的高速线束生产线,实现从送线到检测全流程自动化,效率达国际领先水平,单条产线可替代5条人工产线。这种“技术-订单-现金流”的正向循环,正是重塑瀚川智能的商业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中证机器人ETF、东方红远见价值混合A等进入瀚川智能前十流通股东。
在AI浪潮中寻找第二曲线
面对智能制造行业的深度变革,蔡昌蔚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领域。2025年,瀚川智能与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合作,切入数据中心设备市场。
瀚川智能还将把AI发展的成果,应用在内部管理的流程、IT系统,以及营销、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客户服务的工具系统,以提升内部运营效率。
2025年2月,瀚川智能被评为“苏州市人工智能终端重点企业”。
蔡昌蔚曾透露,公司正将AI技术融入产品设计,通过机器学习优化设备参数,目标在2025年底实现85%项目标准化率。
在全球化布局上,瀚川智能加速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其国际市场收入占比提升至18.4%,在德国、美国设立研发中心,为博世、大陆等Tier1厂商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蔡昌蔚称:“瀚川智能的目标不是做规模最大的设备商,而是成为汽车智能化时代的隐形冠军。”
这场与宁德时代的诉讼,或许只是瀚川智能转型路上的一个注脚。正如蔡昌蔚在2025年战略会议上所言:“寒冬终将过去,但存活下来的企业,必须拥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蔡昌蔚与瀚川智能,能否在风暴中重塑智能制造版图,值得期待。
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