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网购到满意的衣服越来越难”在社交媒体上又掀起一波讨论热潮。网友们吐槽最多的是尺码有误以及过度修图:“一张图几家使用,没有细节图”“主播实际身高172cm体重92斤,直播时身高标169cm,体重标115斤”“非品牌的女装不告诉肩宽腰围等具体数据,只告诉一
文 | 张同
近日,“网购到满意的衣服越来越难”在社交媒体上又掀起一波讨论热潮。网友们吐槽最多的是尺码有误以及过度修图:“一张图几家使用,没有细节图”“主播实际身高172cm体重92斤,直播时身高标169cm,体重标115斤”“非品牌的女装不告诉肩宽腰围等具体数据,只告诉一个模糊的M、L、XL和推荐多少斤穿”。总之,用户到手的服装常常货不对板,只能退货。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商家为服装退货率高而犯难。据九派新闻报道,服饰供货商赵龙(化名)表示,持续走高的退货率,不仅让仓库积压起越来越多的过季服饰,也让他难以承受退货服饰损坏带来的高额成本。这无疑又为“电商服装退货率高”的旧话题新添一个注脚。
要看到,在“仅退款”政策之前,电商服装,尤其是电商女装,就以“退货率高”而闻名,这与服装的非标准化产品属性有关。用户由于缺乏物理试装的条件,必然要利用退换货规则替代传统的线下的试穿环节。因此,用户只要满足相应退货条件,不影响二次销售,都可以顺利退货。平台只要严格执行退换货规则,对于那些“穿脏了来退”的用户有公平的判断机制,做到不偏袒用户、不委屈商家,便不会破坏服装类生产销售的生态。
但在过去几年,平台为了追求用户增长和留存率,默许甚至推动了“仅退款”的普遍化。虽然当前“仅退款”在多数电商平台都已取消,但不能忽视这一模式对服装供应端的长期伤害。不可否认的是,平台“偏袒用户”的思维目前在退货规定中仍存在。一个典型情况是,平台无法在用户“穿脏了来退”和产品自身瑕疵之间做出公平判断,只要用户选择退货,成本几乎都被判定由商家来承担。
前几天,一学校因运动会网购裙子作为学生表演服,事后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体退货,导致商家损失8000元且店铺被封禁三个月,其背后逻辑就是如此。
被退回的衣服需要商家重新消毒、熨烫、包装,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加上运费险和推广费用,成本支出可谓不少。而基于平台在流量倾斜、比价机制等方面的策略,商家很难上调价格。某种程度上,这是引导商家在质量与成本之间不断妥协,最终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买卖双方似乎陷入了一种矛盾的状态:服装的需求仍在,但很多服装电商的利润却很低,且服装质量也越来越差,退货率越来越高,于是倒闭的线上商家越来越多。好在已有平台察觉到不公平的退换货机制带来的持续影响,现在已逐步调整策略,释放出修复商家信心、重建平台生态的积极信号。
可以看到,“网购到满意的衣服越来越难”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归因于消费者、商家或平台的问题。它更是一次关于行业供需关系、平台生态平衡与商业可持续性的拷问。
说到底,产品有竞争力,商家才能向消费者寻求更高的利润。退货率高背后反映的是消费端需求日益理性、多元和个性化,而供给端则需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供应链、强化品牌价值。平台则应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给商家合理的经营空间,打造更公平、可持续的商业环境。
来源:敦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