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是住区中的核心主体之一,但长期由男性控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忽视了女性的差异化需求,存在安全性缺失、空间品质低下、针对性设计匮乏等问题,影响女性在住区中的居住体验。因此,从女性视角出发研究住区空间,构建“女性友好”的人性化住区环境,是城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
导读
女性是住区中的核心主体之一,但长期由男性控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忽视了女性的差异化需求,存在安全性缺失、空间品质低下、针对性设计匮乏等问题,影响女性在住区中的居住体验。因此,从女性视角出发研究住区空间,构建“女性友好”的人性化住区环境,是城市“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女性视角的特征解析,将研究聚焦于性别差异带来的感受差异,基于北京市朝阳区三个住区的实证调研,借助扎根理论的数据处理方法,探讨女性对既有住区空间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得到设施配备、日常活动、公共服务与社区治理四方面因素。其中,设施配备方面的基础设施与安保设施影响女性自身安全感,日常活动方面的邻里社交、娱乐活动及公共服务方面的教育服务与交通服务会影响女性日常生活的获得感,而社区治理方面的物业维护管理与女性监管参与影响女性对社区的认同感。因此,从女性视角出发,聚焦女性居民在住区生活的安全感、获得感与认同感,提出三类优化建议,以期在“女性友好”城市的倡导下,为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居住环境,促进两性生存状况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本文字数:7407字
阅读时间:23分钟
作者 | 郝文绮、赵之枫、张建
关键词
女性友好;住区;扎根理论;满意度
#1
引 言
联合国《2020年世界城市报告》指出:只有当城市努力改善妇女的权利、参与、决策和获得服务的机会,才能实现包容、公平和繁荣,城市世界中的性别平等是所有人的进步。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女性视角特征的剖析,将研究更聚焦于性别特质导致的潜在不平等与女性困境,通过实证调查,借助扎根理论的数据处理方法,采用“满意度”评估方式,选取了3个不同类型的住区研究单元,以其中的女性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她们对现有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为城市女性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居住环境,为促进两性生存状况的改善及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2
“女性视角”特征解析
2.1女性社会身份的多元性
女性在社会中往往被赋予了多重身份和责任,除自我外,她们还是母亲、女儿、妻子等不同角色,这些身份与责任使她们了解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需求,甚至由于女性天生的共情力,她会比儿童、老人更了解他们自身的需要。但在社会赋予女性的多重身份外,女性往往会忽略自身的需求。因此,要挖掘女性潜在的真实需求,不使女性社会身份的多元性掩盖女性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如果住区空间对女性是友好的,那么住区对于其他人也会更友好。
2.2女性环境感知的敏感性
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敏感性,对于环境的感知更多是一种主观的氛围感受,而不是物质空间的客观量化。例如在没有安全感的空间中,女性会有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与心理感受。但对安全空间的定义,往往是基于经验与客观事实,对空间中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与概率的统计。一般来说,女性环境感知良好的空间,其物质空间的客观状态往往也较好,但好的物质空间并不一定带给女性良好的环境感受。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物质空间的实体,更要关注物质空间营造出的空间氛围对女性感受的影响。
2.3女性空间活动的差异性
原有规划认为普遍化、同一化的设计能够带来相同的住区空间体验,平等惠及男性与女性。但实际上,相较于男性,女性由于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负担,活动时间更琐碎,活动类型更复杂,女性更习惯于休闲安静地活动,以及小面积、近距离的活动空间。既有住区的活动空间缺乏对女性活动的针对性考虑,有着表面上平等的使用权,但实际的使用度却并不平等。因此性别平等的空间,应使每个人都受到重视,每个人都得到考虑,它不应该是相同的空间,而是有差别的平等空间。
2.4女性自我意识的受动性
由于长久以来的伦理及文化教育环境,女性会潜意识成为“依附者”角色,很少在社区管理、制度提议上主动发声。虽然新一代的女性普遍具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对性别平等的敏感度增强,但“麻烦”“事儿多”等性别偏见词汇,依旧会束缚女性群体的意见提出。同时,女性明明具有更强的洞察力与共情性去了解周边人的需求,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建议,但反馈结果无效、发声路径堵塞、舆论环境极化等负面因素,都进一步抑制了女性需求的表达。
#3
研究设计
通过对“女性视角”的特征分析,将研究更聚焦于性别特质导致的潜在不平等与女性困境,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影响女性住区满意度的因素,并探讨相关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女性感受,进而影响其在住区中的满意度。
3.1调研设计
据已有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30个重点城市整体女性购房占比在47%左右,且逐年提升。在2021年,一线城市的女性购房占比就升至48.79%[1]。北京市朝阳区,作为北京市女性人口最多,且住房市场活跃的中心城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因此,选取北京市朝阳区的住区作为预调研区域。通过实地考察,对在住区内居住的女性居民进行访谈,以及通过网络收集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新闻稿、统计年鉴等,获取研究对象的一手资料。为方便数据统计与整理,研究以住区为单元,选取了百环家园、平乐园、禧福汇三个住区作为深度访谈的样本区。三小区都位于朝阳区,地理区位较好,但住区类型不同,在住房类型、建成年代、居住人群等方面均有差异,基本涵盖了常见的住区类型与不同的女性群体(表1)。
表1 研究住区
3.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思路,尝试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女性对既有住区空间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是运用编码归纳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的理论,即在研究前不提出任何理论假设,仅基于扎根经验数据,通过严谨、规范的分析流程,从质性资料中生成理论的一种方法[13]该方法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规范流程指导、结论说服力不强等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研究定见造成的主观干扰,是一种典型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14]。由于理论体系较为成熟且操作方法简便,近年来被引入城市规划研究范畴,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3.3数据收集与处理
按照理论饱和原则开展深度访谈,首先选取一个研究单元(住区),随机对单元内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将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对下一个研究单元进行访谈调研,直到不再出现新的概念即停止访谈。三个研究单元总计调研52人次,根据前文对女性视角的剖析,重点了解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住区空间中的日常活动、满意度情况及空间需求等,单次访谈持续15~20分钟,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表2)。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与整理,最终形成五万余字的文档。
表2 访谈目的与主要内容
#4
女性视角下既有住区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1开放性编码阶段
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访谈数据进行重新组合、归类,得到初始概念,并发现初始范畴的一个译码过程。本研究梳理了女性对于住区空间满意度相关度较高的7306条原始语句,考虑到样本数量相对较多且存在交叉,研究对这些原始语句进行再归纳,共计形成371条原始语句和初始概念,剔除前后矛盾与重复的初始概念,最后形成13个初始范畴(表3)。
表3 开放式编码表
4.2主轴编码阶段
本阶段,充分理解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深度分析范畴的属性,通过资料分析、信息整理,梳理不同范畴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归纳形成由“设施配备、日常活动、公共服务与社区治理”构成的四个主范畴(表4)。
表4 主范畴与对应范畴之间的对应关系
4.3选择性编码阶段
基于以上两阶段的研究,确定“女性视角下住区空间满意度”为核心范畴。围绕核心范畴,形成“设施配备、日常活动、公共服务与社区治理”四个维度的主范畴,依托范畴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女性视角下既有住区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图1)。
模型的主要内涵:女性对于住区空间的满意度主要涵盖设施配备、日常活动、公共服务与社区治理四个维度的主范畴,设施配备是女性自身安全感的基本保障,日常活动构建女性社交关系,公共服务便捷女性生活,两者共同影响女性的生活获得感,社区治理则影响女性的社区认同感。其中,安全感是所有感受的基础,女性安全感缺失时无法进行其他活动,而生活的获得感与社区的认同感相辅相成,当女性在住区中归属感强、生活便利,她们会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住区,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也更强。而当居民对社区有强烈的认同感,参与到社区共治中时,他们会更容易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支持,去提升社区的基础设施,最终形成良好的循环。女性居民在住区中的总体感受,可以反映出其在住区中的生活质量,最终影响女性对于住区空间的满意度。
图1 女性视角下既有住区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设施配备类因素影响女性日常生活的自身安全感。综合女性对于住区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发现,照明灯光明暗、监控设施是否正常、小区门禁安保人性化与否、交通设施是否便利等是女性普遍认为最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平乐园小区内紧邻幼儿园与小学的交叉路口,在工作日的上下学期间会出现拥堵混乱等交通安全问题;离主干道较远的小区边缘支路,由于通行行人较少,道路较窄且路灯较暗,会让女性居民感到不安全。百环家园的女性居民认为小区门禁形同虚设,外来人员混杂,会使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警惕。禧福汇小区采用封闭式管理,单元门门口有门禁和摄像头,女性居民认为安全感较强,但停车位数量较少,早晚高峰影响安全。同时平乐园小区与禧福汇小区的女性居民都有提到,带孩子、老人活动时,希望有更多考虑到弱势群体需求的设施,例如扶手、座椅、公共厕所等。
日常活动类因素通过影响女性的社交活动与邻里关系,影响女性的生活获得感。综合女性对于住区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发现,充足的活动场地、良好的绿地景观、丰富的娱乐活动、和睦的邻里关系是影响女性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散步、聊天、陪孩子玩耍是三个住区中女性最常选择的活动方式,部分老年女性还会有唱歌、广场舞等娱乐活动。日照充足、场地平整、植被绿化是最影响女性选择活动空间的因素,同时老年人要比年轻人更注重邻里社交氛围,而年轻群体认为自身体感舒适度比社交更重要,反映整体社区氛围并不熟络。平乐园小区内有三个宅间绿地广场,东侧为公园,南侧有沿河步道,活动空间丰富。百环家园内有东西两处中心绿地,西区中心绿地内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东区则更多地配备了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等,女性居民对活动场地基本满意,但普遍更愿意选择西区的中心绿地进行活动,不常使用篮球场、乒乓球台。禧福汇小区居民对小区内的景观绿化满意度很高,认为日常散步环境舒适,同时有专门的儿童活动场地,方便孩子玩耍。
公共服务类因素通过影响女性的居住便捷性与家庭生活品质,影响女性的生活获得感。综合女性对于住区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发现,教育机构、超市、交通场站、医疗机构、对女性来说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由于区位优势,三小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女性步行15分钟内均可到达,女性居民满意度均较高。而在进一步询问时,女性普遍提到孩子教育与交通出行问题,平乐园小区内就有小学与幼儿园,不少女性居民表示小区对口学校好是买房的重要原因。同时女性对公共交通需求更大,一方面北京摇号困难,基本每个家庭最多只有一辆车,而男性通勤距离更远,因此汽车基本上是男性使用,另一方面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更多更复杂,接送孩子、买菜、取快递等日常活动,自行车、电动车或公共交通更方便,停车成本更低。因此,更便利的出行工具与出行方式将有助于女性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宜。
社区治理类因素影响女性在住区中的社区认同感。综合女性对于住区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发现物业的维护管理情况是女性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好的物业管理,决定了后续社区文化建设的质量与参与度,也决定了女性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是否通畅。三个住区中,禧福汇小区每栋楼都有对应管家,物业负责,因此居民对物业管理情况认可度最高,而百环家园小区的居民反映小区公共区域的绿化、道路基本无人维护,垃圾堆放区域脏乱差,物业管理失职,居民对物业的满意度低。而在文化建设方面,禧福汇小区的居民表示听说过但很少参与,其他两个住区中的女性居民基本没有了解。三个住区的女性居民都很少为住区管理提过建议,提出过意见的女性也表示没有回应,但大家普遍认为鼓励女性参与社区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说明现代女性普遍都有了较强的权利意识,认可女性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并没有良好的机制使她们参与到社区事务的提议与管理中。
4.4分析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三个住区中,禧福汇小区与平乐园小区女性居民对空间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百环家园女性居民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禧福汇小区女性居民满意度相对较低的因素有基础设施中的停车设施、社区文化氛围及女性参与治理程度不足,但总体满意度较高。平乐园小区女性居民满意度相对较低的因素包括福利设施中儿童设施与适老设施不足、邻里社交中邻里活动较少及女性参与治理时存在障碍。影响百环家园女性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安保设施形同虚设、居住人群混杂导致邻里氛围不好以及物业管理能力差、不负责任等。将三个研究单元进行对比可发现,三类住区最明显的差异在基础设施、邻里社交及物业管理三方面,也表明这是女性共性认为最影响住区空间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5
女性视角下住区空间满意度提升建议
5.1完善场所设施配置体系,保障女性安全感
对女性安全感影响最大的是住区中的设施配备,尤其是照明设施、安保设施,尤其在夜晚,光照不充分、行人较少、寂静的空间会成为女性想要回避的“安全盲区”,这类空间容易出现在住区边缘道路、遮挡度较高的绿地中。因此保障女性安全感的空间应有良好的照明、监控的覆盖,可以通过增设自助贩卖机、放置座椅等方式改善流线,增加空间人流量,保障路灯的明亮度与正常使用,并在明亮处配备监控设施或安保岗等,张贴“监控覆盖”的标识,保障空间的活跃度与视线可达。同时考虑到不同女性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如在视野开阔的场地增加儿童友好设施,并为照看儿童的女性,提供休憩设施、母婴用品放置处等,在步道旁等空间不活跃处设置棋牌桌等,为老年女性提供打牌、聊天等的集聚娱乐活动场所,同时也能起到街道监视作用。
5.2增强住区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女性获得感
女性在住区中的获得感一方面来源于活动社交的愉悦度,另一方面则是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女性居民喜欢运动量小、有节奏感、有社交性的活动,可以增设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女性参与度较高的活动设施,铺设小面积的橡胶场地,满足女性跳绳、跳操等运动需要,可以建设活动中心,开展娱乐、学习、文艺等邻里活动,并组织活动社群发布相关活动信息,号召更多女性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女性希望能便捷快速地完成孩子接送、日用品购买、邻里社交等活动。因此社区周边要配备更齐全的公服设施,可以在楼下设立一些蔬菜水果、生活用品的自助贩卖机。在出行方式上,要为女性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等提供便利,因此社区道路要尽量使人行道和车行道分离,主干路两旁空出1米-1.5米的空间少铺设减速带,方便骑行的居民。
5.3完善社区长效共治机制,促进女性认同感
建设女性友好的住区,需要女性成员的积极参与。首先要完善物业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其次要增强与居民的沟通,加强管理人员的性别意识,规划设计部门、业主委员会征求意见时, 应适当注意性别参与比例, 发挥女性在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特有的性别角色和性别特质优势。最后,通过宣传、科普和线下活动等形式提升女性对社区建设的参与意识,加强女性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业主委员会中女性成员数量,鼓励女性参与社区服务,强化女性的监管权,形成女性掌握核心话语权的社区自治组织,通过“以女性服务于女性”的思想,为城市、社区的空间治理提出有效的建议。
#6
结语
性别平等的空间,不是相同的空间,而是有差别的平等空间。女性与居住空间的关系不仅是衡量女性自身生活状况的重要维度,也反映出居住空间随社会进步的程度。本文以城市中的既有住区为研究区域,以扎根理论构建逻辑为样本数据的分析方法,倾听女性对于住区空间的核心诉求,探讨影响其居住满意度的环境因素,以期通过构建具有人文关怀、尊重性别差异的美好住区。同时,研究认为,不同的年龄段的女性居民对住区有着不同认知,也会对居住满意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有必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性对住区空间需求”等维度,开展女性住区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
[1] 秦红岭.走向空间包容:将性别敏感视角纳入城市设计[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7):90-95.
[2] 户钰洁,吕飞,魏晓芳. 基于女性安全审计工具的住区公共空间安全感实证研究 [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3, 38 (06): 98-104.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230614.
[3] 古杰,傅辰昊,周素红.女性主义视角下广州市居民日常出行时空路径分析[J].城市学刊,2018,39(04):24-29.
[4] 王琦,塔娜. 性别差异视角下上海郊区居民工作日活动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 (10): 2047-2057.
[5] 黄春晓,顾朝林.基于女性主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3(06):81-85.
[6] 陈晓萍,周素红,李秋萍,等.广州城市道路网的社会分异——基于轨迹大数据的出行分布性别差异[J].地理研究,2021,40(06):1652-1666.
[7] 李素雅,宋菊芳.性别差异情况下公共设施需求差异成因探讨——以武汉大学主教学楼周边环境公共设施男女需求差异为例[J].四川建筑,2017,37(04):4-5.
[8] 冯雅欣,安宁. 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基础设施研究进展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 (10): 2058-2070.
[9] 赵静,宣国富.城市居民公园游憩体验质量及性别差异——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07):113-116.
[10] 曹兰玉,汪丽君,叶兆丽.基于老年女性健康行为促进的住区公共空间研究进程述评[J].建筑技艺,2023,29(06):5-11.DOI:10.19953/j.at.2023.06.020.
[11] 柳红明,黄倩媛.女性视角下城市独居女性的居住空间设计研究[J].住宅产业,2023,(04):54-56.
[12] 苗琨,田国行,张博辉,等.基于女性主义的绿地空间设计方法探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02):44-48.
[13] 何琼峰.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大众点评网北京5A景区的游客评论为例 [J]. 经济地理, 2014, 34 (01): 168-173+139. DOI:10.15957/j.cnki.jjdl.2014.01.028.
[14]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4):58-63+73.
*本文为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行业动态 | 驻村女规划师:不止于空间改造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重构公共空间权力,建设女性友好空间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三十七:女性视角的规划与设计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