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开年以来,中美关税战打得如火如荼,经过多轮的“美国加征”和“中国反制”,终于迎来了曙光!
2025年开年以来,中美关税战打得如火如荼,经过多轮的“美国加征”和“中国反制”,终于迎来了曙光!
5月12日,中美双方宣布下调关税,各大企业集体松了一口气。
经此一役,依赖美国进口的行业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全感,纷纷寻找出路。
其中,中国乳业尤为迫切!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牛奶生产国,长期以来都面临着优质牧草短缺的问题,每年不得不花费数十亿美元从海外(90%左右来自美国)购买被称为“牧草之王”的苜蓿。
在一次次的贸易摩擦中,中国乳业竟因一棵小小的牧草连续17年受制于美国,不断面临供应链的安全风险。
听到这一消息,很多网友纳闷,中国地大物博,为什么不能自己种植苜蓿,而要依赖进口、将主动权交到美国手中?难道广袤的天地,竟容不下一棵小小的牧草?
苜蓿,在我国的种植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中国引进了大宛马和苜蓿。
伴随着汉匈战争的不断爆发,西域来的骏马地位日益提高,苜蓿草的作用也随之凸显。
据史料记载,大宛马因苜蓿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高而“嗜苜蓿”,苜蓿因此被选为战马的优质饲料。
至此,苜蓿正式成为“牧草之王”,成为各朝代重要的战略物资。
除了战马,苜蓿同样是牛羊的绝佳饲料,苜蓿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可以说,我国作为历史悠久且苜蓿资源丰富的大国,完全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却十分艰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传统种植业更倾向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果将肥沃的土地拿来种“草”,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划算的行为。
其次,在我国,牧民种植苜蓿多以自种自用为主,缺少专业布局和行业规划,远远达不到种植场的需求。
再次,苜蓿草是松散物品,如制成草产品则需要特殊的生产方式和加工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难度以及生产、物流成本。
最后,多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扶持其他作物力度,而苜蓿属于多年生牧草,生产初期的效益较低,再加上不能享受种植补贴政策优惠,种植者的积极性被挫伤。
综上原因,苜蓿的种植停步不前。而
转折发生在2008年。
2008年,震惊全国的“毒奶粉”爆发,全国人民陷入了恐慌和对中国乳业的信任危机。
然而,福祸相依,机遇往往与危机并存。
事件发生之后,国人对牛奶安全问题的关注前所未有地高涨,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相关部门调整牛奶收购质量标准,对乳业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当然,要想长远解决这个问题,仅靠颁布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源头上确保原料奶的质量安全。
而优质的原料奶则需要从优质饲草抓起,苜蓿草,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据科学检测,按科学标准给奶牛饲喂苜蓿干草,原料奶的乳蛋白率超过了3.0%,乳脂率则能达到3.5%以上,并使奶牛产奶量提高20%以上。
有如此优势,苜蓿很快就成了各大乳业争抢的理想饲草。
不过,由于上文所述原因,我国的苜蓿生产量每年还不足10万吨,根本不够大量饲养奶牛。
因此,中国乳业不得不从海外进口苜蓿草。
从2008年到2017年,仅用九年时间,我国苜蓿的进口量就从1.94万吨涨至139.8万吨,增长了68.9倍;到了2021年,苜蓿进口量直接飙升至178.77万吨,平均价格从2000元/吨涨至5000元人民币/吨,进口金额更是高达92580.6万美元,
而在各苜蓿出口国中,美国是我国苜蓿进口的最大来源国,据悉,2022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苜蓿干草约占总进口量的92.73%之高。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都是进口,为什么要从“老对手”美国的手里进口呢?
美国的苜蓿种植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与我国北方主要受大陆性气候不同,加州和亚利桑那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温差适宜、阳光充足、降水均匀,在这里,苜蓿一年能收割7~9次,产量巨大。
而我国主要种植苜蓿的“三北”地区则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一年只能收割3~4次。
除此之外,美国苜蓿种植从播种、收割、打包到运输,早已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中国的土地分散,很难实现规模化种植,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正因如此,我国17年来一直在优质饲草料上被美国“卡脖子”,中国从政府到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方法,不断提升优质饲草料的自给率。
首先,中国乳业的高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奶牛养殖快速规模化;
其次,从2012年起,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给种植户实打实地扶持,对3000亩以上连片苜蓿给予每亩600元的补贴,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苜蓿的积极性。
再次,为节约成本、在价格上更具优势,《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专门提出“开通草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商品苜蓿流通成本”的保障政策。
另外,近年来,中国还积极推动粮改饲政策,提高牧草自给率。
不仅如此,乳业企业也在饲草料方面积极进行创新研发,如蒙牛攻克种植技术、机械作业等难题,提高牧草质量和产量。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只有上行下效,将政策落地,并坚持下去,我们的苜蓿种植才能完全自给、不受制于人。
来源:鬼谷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