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刘建国,今年五十有二,是河北某县城近郊的一个普通人,在县建材市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五金店。最近跟老伴儿去了趟娘家,路过黄泥村,看到了让我直感叹的一幕:成片的向日葵,黄得耀眼,一眼望不到头。
我叫刘建国,今年五十有二,是河北某县城近郊的一个普通人,在县建材市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五金店。最近跟老伴儿去了趟娘家,路过黄泥村,看到了让我直感叹的一幕:成片的向日葵,黄得耀眼,一眼望不到头。
车子开过去的时候,我注意到路边停了不少外地牌照的车,甚至还有两辆旅游大巴。路边支起几个小摊,卖水、卖瓜子、还有现炸的蒲公英饼。那饼香味老远就闻到了,我和老伴忍不住停下来买了两个,嚼起来又香又脆。
“这是咋回事啊?”我问卖饼的老太太。
“你不知道?这可是咱们这网红地儿了!”老太太边收钱边说,“这都是咱们村支书王德才的主意,种的向日葵。”
她说着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戴草帽的中年人,那人正在指挥着几个年轻人给游客拍照。“那就是王支书,你去问问他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走过去,正赶上王德才指挥完,站在一旁抹汗。看到我们,王德才露出职业性的微笑:“二位是想拍照吗?那边有免费的拍照点,再过去一点是付费的,有花环、有道具。”
我摆摆手:“不是,就是路过,看见这场面好奇。听说这是您的主意?”
提起这个,王德才的眼睛亮了起来,脸上也多了几分骄傲。他看了看表,说:“有时间的话,我带你们转转?”
这下我更好奇了。在我的记忆里,黄泥村一直是个平平无奇的小村子,以种玉米和小麦为主,没啥特色。怎么突然就成了网红打卡地了?
王德才领着我们走进向日葵田里。田间有专门的小路,有的地方还铺了木板,看得出经过了精心设计。一路上他不停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们说着话,话里透着一股子自豪劲儿。
“这片地啊,去年还全是玉米。”他指着远处说,“那边还有个小块地,种的是高粱。”
地头上,我注意到几个年轻人拿着手机在忙活,一会儿自拍,一会儿又蹲下来拍向日葵。王德才说那是来自北京的”网红”,专门来这里拍短视频的。
“王支书,您跟我们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问道。
王德才蹲下来,从地上摸起一把土,捏了捏,然后笑着说:“这事儿还得从去年说起…”
去年春天,王德才刚当上村支书不久,就面临着一个大问题: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土地撂荒的越来越多,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王德才愁得晚上睡不着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把老伴烦得不行。
“你就不能消停会儿?”他老伴抱怨道,“床都要被你摇散架了。”
“我这不是发愁嘛,”王德才叹了口气,“咱们村再这么下去可咋整啊?”
老伴不耐烦地打了个哈欠:“那你看看别的村子咋整的呗。”
这话虽然是随口一说,却点醒了王德才。第二天一早,他骑上他那辆破旧的电动车,跑遍了周边几个发展得好的村子。
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隔壁县的向阳村。那里通过种植向日葵,发展起了”农旅结合”的产业,每到花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观光。
“种向日葵?”王德才回来后,在村委会提出这个想法时,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咱们祖祖辈辈种的都是粮食,突然改种花,能行吗?”
“向日葵能卖多少钱?够我们吃饭吗?”
最激烈的是村里的老支书张长海,他拍着桌子说:“胡闹!玉米好歹能吃能卖,你种那花有啥用?看着好看?好看能当饭吃吗?”
会议室里一片嘈杂,王德才感觉头疼得厉害。这时,一直没说话的会计李淑芬站了起来。
李淑芬平时寡言少语,但做事认真负责。村里人都知道,她的儿子在省城做IT,挺有出息。
“我觉得可以试试,”李淑芬推了推眼镜说,“我儿子说现在城里人就喜欢这个,叫什么…网红打卡地。拍照片发到网上,能火。”
王德才眼前一亮,连忙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
但大部分村民还是将信将疑。最后,王德才拍了胸脯:“这样,我们先拿出50亩地试试看,如果不行,损失我一个人扛!”
50亩地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要知道,王德才家里也就十来亩地,这可是押上了全部家当。
种植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首先是种子问题。普通的向日葵种子不行,得选油用型的,这样既能观赏又能收获葵花籽。王德才跑了好几个种子公司,最后终于定下了一个据说花盘特别大、花期特别长的品种。
“这品种叫’太阳花后’,”当时种子公司的业务员拍着胸脯保证,“特别适合观光,花盘能有碗口那么大!”
然后是资金问题。买种子、租机械、雇人手,这些都需要钱。村集体账户上那点钱根本不够,王德才把自己的积蓄掏了出来,还跟亲戚朋友借了一些。
“当时有多少人骂我傻呢,”王德才笑着说,“连我老伴都说我疯了,说我要是赔了,这辈子都抬不起头。”
种子到手后,王德才亲自带头干活。那些日子,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回来时满身泥土,饭也顾不上吃就倒头睡了。
刚开始,只有几个村民愿意跟着干。但随着播种的进行,渐渐地参与的人多了起来。特别是村里的留守老人们,干得特别起劲。
“种了一辈子庄稼,还没种过这么漂亮的花呢,”村里七十多岁的张大爷说,“就算不赚钱,也算老了眼前一亮。”
播种后的日子是焦急的等待。王德才每天都要去地里转转,看看有没有出苗,有没有虫害。
终于,嫩绿的幼苗从黑土地里钻了出来。当第一批向日葵抽出花苞时,王德才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觉。
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向日葵即将开花的时候,灾难来了。
那年夏天,当地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连续四十多天滴雨未下,气温高达38度。田里的向日葵叶子耷拉着,花盘也比预期的小了一大圈。
“浇水!必须浇水!”王德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可是村里的水利设施本就陈旧,灌溉全靠一口老井和几台破旧的水泵。面对大片的向日葵田,这点设备根本不够用。
最要命的是,那口老井的水位也在下降。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水泵抽上来的水里都带着泥沙。
“当时我真的绝望了,”王德才回忆道,眼神黯淡了一瞬,“我在地头蹲了一整夜,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想着这下完了,不但赔了所有钱,还得罪了全村人。”
第二天一早,王德才顶着通红的眼睛回到家,却发现院子里停了一辆水罐车。
“这是…?”
“我叫儿子从县里租来的,”他老伴一边忙着往水罐车上接水管一边说,“快去叫人,趁天还没热起来赶紧浇水!”
王德才愣住了。他老伴平时最爱唠叨他这个败家子,这次居然主动帮忙了?
“愣着干啥?还不快去?”老伴白了他一眼,“你要是倒了,我这老太婆可咋活?”
水罐车的出现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很快,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了。有的开着三轮车拉水,有的用水桶一担一担地挑,甚至连村里的孩子们都拿着小水壶来帮忙。
但即使这样,150亩地也太大了,根本浇不过来。最终,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将近一半的地,集中精力保住另一半。
旱情持续了大半个月才算结束。等到第一场雨落下来时,王德才和村民们全都站在雨中,笑着,哭着。
但损失已经造成了。预期的150亩壮观向日葵海,最后只剩下了不到80亩还算像样。剩下的要么干枯死亡,要么长势极差,花盘小得可怜。
“这下全完了。”王德才站在向日葵田边,看着那参差不齐的向日葵,心如死灰。
就在这时,李淑芬找到了他:“王支书,我儿子说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李淑芬的儿子小李是个聪明人。他建议利用这次干旱,做个”反向操作”——不把它当成灾难,而是当成故事的一部分。
“现在的年轻人就吃这一套,”小李在电话里对王德才说,“咱们可以叫它’九死一生的向日葵’,讲述乡村振兴的艰难与坚持。”
王德才半信半疑,但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
在小李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在互联网上宣传这片”奇迹向日葵田”:一个小山村如何在极端干旱的情况下,靠全村人的努力,保住了这片希望之花。
他们在田间设立了观景台,在入口处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不向日葵,向阳而生”这样的话。小李还帮忙制作了精美的宣传海报和短视频,发到了各大平台上。
起初,反响平平。来的游客寥寥无几,大多是周边村子的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的。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一个偶然路过的自媒体博主被这片虽然不够壮观,但故事感人的向日葵田吸引了。他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配上了煽情的文字,发到了网上。
没想到,这条内容一夜爆红。
“从死亡边缘抢回来的向日葵田”、“乡村振兴路上的坚持与希望”、“向阳而生:一个村庄的抗旱故事”…各种标题刷爆了社交媒体。
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慕名而来。有的是周末自驾的城里人,有的是专程赶来的摄影爱好者,甚至还有媒体记者。
游客们在向日葵田里拍照,听王德才讲述那场抗旱的故事,买一些向日葵相关的小纪念品。虽然向日葵没能全部保住,但恰恰是那些长势不齐的向日葵,那些伤痕累累但依然向阳而生的花朵,成了最受欢迎的”打卡点”。
村民们也渐渐行动起来。有人支起了小摊,卖自家腌的咸菜和自制的瓜子;有人把闲置的房子收拾出来,办起了农家乐;还有人学着做向日葵主题的手工艺品…
意外的是,那些枯死的向日葵地也派上了用场。在小李的建议下,它们被改造成了”向日葵迷宫”,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到了收获季节,他们把成熟的向日葵种子加工成了葵花籽和葵花油,贴上”九死一生”的品牌标签,居然卖出了不错的价钱。
“你猜怎么着?”王德才眼里闪着光,“去年年底算账,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比前年增长了12倍!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8000多元!”
今年,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他们把向日葵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0亩。这次,他们吸取了教训,修建了水池,打了两口新井,还安装了现代化的滴灌设备。
“说来也怪,”王德才笑着说,“今年雨水倒是挺足的,向日葵长势特别好。但游客们反倒有些遗憾,说少了去年那种’九死一生’的感觉。”
听完王德才的故事,我不由得对这位村支书肃然起敬。他不仅有胆识,更难得的是在失败面前没有放弃,反而找到了转机。
临走前,我忍不住问了最后一个问题:“王支书,如果让你重来一次,你还会做这个决定吗?”
王德才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指着不远处一群正在地里帮忙的年轻人说:“看到了吗?那是咱们村的年轻人,有的是回来创业的,有的是周末回来帮忙的。去年这个时候,他们都在外面打工呢。”
他接着说:“还有那边那栋楼,那是我们正在建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马上就能完工了。”
最后,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老哥,农村要发展,不能老走老路。有时候,一场灾难反而是转机。关键是人不能被困难吓倒。”
回家的路上,我和老伴都沉浸在王德才的故事中。车窗外,向日葵田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你说,咱们县城周边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搞这种特色产业?”我突然问老伴。
老伴奇怪地看了我一眼:“你问这个干嘛?”
我笑而不答。在心里,一个想法正在悄悄萌发:或许,我也可以尝试些新东西?
车子驶入县城,街道两旁的店铺亮起了灯。我的五金店也在其中,二十年如一日,既不坏也不好。
也许,是时候做点改变了。
像那些向日葵一样,不畏艰难,向阳而生。
来源:默默Mo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