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板王姐躲在二楼的窗帘后,看着楼下几个举着手机拍摄的路人,叹了口气:“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0碗炸酱面,现在连灯都不敢开。”
首尔建国大学站附近的一条巷子里,一家挂着红色灯笼的中餐馆大门紧闭。
玻璃窗上贴着“暂停营业”的告示,门把手上还挂着几片被撕碎的韩文传单,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中国人滚出去”。
老板王姐躲在二楼的窗帘后,看着楼下几个举着手机拍摄的路人,叹了口气:“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0碗炸酱面,现在连灯都不敢开。”
这不是她第一次遭遇骚扰——上周一群年轻人冲进店里,指着菜单上的中文骂她是“间谍”,最后她只能报警了事。
王姐的遭遇并非孤例。最近三个月,韩国社交媒体上“曝光中国人”的帖子点击量暴涨,首尔、仁川等地的华人社区频繁出现极端示威。
4月中旬,首尔紫阳洞一场由极右翼团体发起的游行中,上百人举着“驱逐中国人”的标语牌,有人甚至用扩音器循环播放篡改过的中国国歌。
更荒诞的是,当附近一家麻辣烫店的店员忍无可忍,把蒸锅砸向挑衅者时,现场视频被掐头去尾传到网上,配文竟是“中国暴徒袭击韩国爱国者”。这种扭曲事实的叙事,正在把普通华人推向风暴眼。
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李敏发现,地铁里说中文需要格外小心。
上个月她在便利店结账时习惯性说了句“谢谢”,收银员突然冷笑:“你们中国人不是都爱偷东西吗?”
更让她恐惧的是某天深夜收到陌生私信:“我们知道你住在哪栋楼。”
这些藏在键盘后的恶意,往往与现实中的政治动作同步发酵——5月初,韩国某保守派议员在电视辩论中公开宣称“中国留学生都是潜在情报员”,要求政府加强审查。
这种把个体行为上升为国家威胁的逻辑,让二十多万在韩中国人如履薄冰。
这场反华情绪的“完美风暴”,背后是多重力量的推波助澜。
随着6月总统大选临近,深陷弹劾危机的尹锡悦阵营急需转移民众对经济低迷的怒火。
从4月开始,其支持者不断炒作“中国干预选举”的阴谋论,甚至声称“中国黑客控制了韩国投票系统”——尽管中央选举委员会三次辟谣,但极右翼网红在YouTube直播中反复传播的“99名中国间谍被捕”假新闻,点击量早已突破千万。
当政治势力把反华当作竞选筹码,街头的仇恨便有了“正当理由”。
更深层的原因来自韩国社会的集体焦虑。年轻人失业率突破12%、房价五年涨了74%的现实压力,被巧妙转嫁到“中国人抢饭碗”“中国资本垄断市场”的叙事里。
在首尔江南区经营服装批发的老张苦笑道:“我雇了三个韩国员工,缴税比本地店铺还多,但客人看到中文招牌就绕道走。”
这种非理性的排斥,甚至演变成经济自残——韩国半导体对华出口一季度暴跌37%,但政客们依然在电视上高喊“摆脱对华依赖”。
中韩民间关系的恶化轨迹,像极了八年前的“萨德危机”。不同的是,这次韩国极右翼举的不再是太极旗,而是美国国旗。
5月的一场反华集会上,有人穿着星条旗图案的T恤,把麦克风塞到路过的华人学生嘴边逼问:“你支持台湾独立吗?”
这种表演式的爱国,暴露了某些势力的真实意图——通过制造“亲美VS亲华”的二元对立,把韩国绑上大国博弈的战车。
但仇恨政治的代价正在显现。釜山某华人商会统计,最近两个月有47家中餐馆被迫转让;高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申请量同比减少31%;就连韩国本国民众也开始反噬——39岁的家庭主妇金美善抱怨:“超市里中国产的泡菜降价都没人买,结果本土品牌趁机涨价30%。”
当反华从政治口号变成生活成本,最先受伤的往往是普通人。
站在宏观视角看,这场风波折射出东北亚格局的微妙变化。
美国加速武装韩国、日本打造“东亚小北约”的背景下,某些政客企图用反华情绪换取战略筹码。
但这种短视操作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中国已连续18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双方产业链早已深度咬合。
就像三星电子前会长李健熙曾说过的:“拆开任何一部Galaxy手机,里面都流淌着中韩合作的血液。”
当政治狂热试图撕裂经济理性,最终很可能演变成一出“搬石头砸自己饭碗”的荒诞剧。
眼下首尔街头的场景,让人想起作家金爱烂在《外面是夏天》里写的:“有些人拼命砌墙,却没发现墙内氧气越来越稀薄。”
反华情绪或许能换来一时选票,但若放任其螺旋上升,终将窒息整个社会的未来。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